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24-04-28 14:29:38
张建业
传统中国画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世代生活,因对美的渴望,个体审美欲望的表达,而创造出象形图画。考古发现,自新石器陶器上的饰纹,到之后青铜器、漆器上的纹样,都是中国画起源的重要载体。至于战国时期,丝织品上的绘画终于真正夯实完善了中国画的基础形态。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文化传入,并与本土文化产生碰撞融合,形成以宗教、神话传说为主的绘画创作,作为绘画素材的组成,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画也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至隋唐时期,人物、山水、花鸟已趋成熟,以王维为代表的文人画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中国画也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范式,以书入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中国画的审美理念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静观天地,俯察万物,造就了不拘泥于精准描摹的写意精神。这也决定了中国画传承,不仅在技法程式上,更多是文化精神的赓续和创新??拐绞逼谛毂璧摹堵怼酚搿缎咽ā?、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的《祖国万岁》、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等,均是中华文脉的延续。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特质与审美意蕴,形成中国画独具的写意精神,让笔墨在宣纸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与时俱进的时代大美。
陈衡恪在《文人画之价值》中,提出文人画的四大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闭饫锼档摹把省辈皇堑ゴ恐钢兜恼莆眨且桓鋈俗酆霞菰χ泄澄幕哪芰?,与天赋、学识、经历有密切关联。虽然学问上的差异让不同时期的中国画风格有所不同,也就是石涛说的“笔墨当随时代”,但是,中国画的核心基因从未改变。时至今日,中国画的内质即所追求的审美格调始终是:把形而下的视觉艺术,升华成形而上的哲学境界,让观者品读回味于看似简单的笔墨书写中的多元流露。审美评价依然是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传统中国画技法表现的内涵是儒、释、道精神驱动的时代审美呈现,既可中庸敦厚,也可明心见性,更能道法自然,中华哲学精髓升华凝练成中国画诗意笔墨元素的内在之美,通过画家的笔墨留在历代传承的画卷中,定格在世界艺术星空,熠熠生辉。
可见传统中国画的妙处,即在于它不只需要绘画技巧,而且需要调动画家在人文社会、文学辞赋以及书法篆刻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在时代的熔炉里充分融合,再催生于纸上,创作出超形传神、意趣盎然、风格鲜明的作品。徐渭的酣畅淋漓、八大山人的虚静空灵、黄宾虹的浑厚华滋、潘天寿的雄强霸悍都是如此。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气韵凝结成的璀璨明珠。
当下,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延续千年的中国画依然生机勃勃。中国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审美载体,自然与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年轻一代的美育筑基密切相关,与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艺术家应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让笔墨融时代大美,精心描绘“绿水青山”“大美中华”,久久为功,让中国画成为广大人民日常美好生活的一抹亮色、青少年筑根培基的艺术营养,使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理念通过中国画视觉审美内化为人们的心灵之美。为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作出贡献。
传统中国画的辉光,在新时代一定会更加闪亮。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