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4-04-10 17:01:04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4月9日启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摸底首都非遗文化?;ご星榭?。根据普查数据,到2022年,北京市共有非遗资源1.2万余项。截至目前,北京地区有1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4个。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第13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实施第5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林亮表示,“一法一条例”实施至今,首都非遗传承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北京市统计局2023年发布的《北京非遗?;び氪星榭隹焖俚餮蟹治霰ǜ妗废允?北京非遗?;ご泄芾碇贫茸芴逋瓯?非遗活动传播与设施建设规范有序,非遗进校园受到欢迎,超七成居民关注非遗项目?!侗本┦型平幕行慕ㄉ柚谐て诠婊?2019年-2035年)》也将“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北京样本’”写入其中。非遗?;け荒扇氡本┤泄ぷ魍吵锬被?。
北京市首个市级非遗文献馆将于2024年开馆,一系列非遗记录工程正在推进中。
林亮在4月9日召开的执法检查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介绍,针对1.2万余项非遗资源,北京市文旅局根据代表性和影响力、濒危程度逐步予以记录、建档,已开展8批共对76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记录,留存视频成果1000余小时,形成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指南,完成45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记录,整理口述文字稿400余万字。
北京建立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对不同种类的非遗项目精准施策。
针对濒危非遗项目,北京制定《北京市急需?;さ姆俏镏饰幕挪钅咳隙ê捅;ぐ旆ā?激发学徒学艺及各方面传承保护的积极性。对具有生产性质和广泛社会需求的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北京工美集团、一得阁、红星、龙顺成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生产性?;せ?评定《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景泰蓝、汉白玉雕等37项工艺被收录其中。
“一法一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级非遗?;ぞ驯涣腥氡炯恫普に恪?/p>
林亮介绍,近3年,北京市财政共拨付北京市文旅局非遗工作资金5600余万元,同时,北京市文旅局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共利用国家级非遗?;ぷ式鸾?000万元。北京市文旅局与财政局共同制定《北京市非遗保护资金管理办法》,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
目前,北京各区共有非遗?;ご邢喙厣枋┖统∷?20个,非营利性场所占比86.83%。
在林亮看来,传承人是非遗项目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さ暮诵??!侗本┦屑斗俏镏饰幕挪硇源腥巳隙ㄓ牍芾戆旆ā分贫?进一步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了代表性传承人和项目?;さノ豢己似拦乐贫?每年向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两万元传习补助。
在人才方面,北京市文旅局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委托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9所院校举办研修培训班59期,培训来自京津冀等省市传承人1430人次,并组织开展对北京市非遗?;すぷ鞫游榈穆盅?提升基层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越来越紧密,不断激发着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林亮举例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非遗+互联网”,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举办“北京非遗购物节”;通过“非遗+旅游”,推介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文化和旅游体验基地。在《北京市促进“乡村民宿+”产业提升的若干措施》《乡村民宿服务要求及评定》中,鼓励发展“民宿+非遗”业态。
北京市还大力推动“非遗+文创”,制定了《北京市扩大文化和旅游新消费奖励办法》,鼓励挖掘北京历史文化资源,设计推出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全聚德、张一元等24家非遗单位108个系列213件商品认证为“北京礼物”。
执法检查组介绍,此次执法检查的重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机制建设运行、调查与保存、代表性项目管理及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传播普及、相关保障措施落实等情况。7月下旬,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非遗“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报告。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