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07-18 15:09:55
当前,面对视觉文化、网络文化、虚拟现实等数字文化的冲击,文学研究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学对象,扩大研究范围,重视与文化特性的交流融通。作为一门传统且崭新的学科,“文学文化学”以文化的视角看文学,注重文化结构中文学的特点研究,为当代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阐释空间。
文学文化学理论建构取得进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吴予敏发表的《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一文,通过阐释文化学所理解的文学本质、文学主体性及作品的文化特征,展开了文学文化学的思索与探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西建表示,经过近40年的历程,文学文化学理论形态的建构取得了重要进展,拓展了文学文化学的研究形态和空间。从以《〈诗经〉的文化阐释》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的系列研究成果,到将文化阐释、文化解读、文化分析等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文学文化学研究方法已在学界获得认同、深化与拓展。文学文化学研究的特点在于最大限度地寻求两者的一致、贯通和融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文学现象的深层意蕴。
文学研究正在被文化研究所拆解和重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金惠敏表示,将文学与文化联袂而成“文学文化学”不是一时的灵光乍现,亦非域外舶来品,而是将中国本土、古老、深邃的学术传统,自觉地、有计划地去衔接、复兴和创新,是当代中国和世界之多重语境强力协推的结果。文学文化学拟将文学引向文化,以作为未来文学研究的一个选项,而其前提性工作则是要完成对文学本质主义和文化本质主义的批判。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表示,文学文化学研究是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历史学、传播学,甚至经济学、法学所共同关注的对象。它是社会巨大转型的产物,是文化在当代世界社会生活中地位重大跃升的产物,需要重新确定学科研究对象、厘定学科内涵与边界。
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原院长涂可国看来,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关于人类文学现象的文化学思考,是对人类文学的总体性文化把握,致力于阐释文学文化的本质、功能、动力等普遍性问题。首都师范大学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易晓明表示,新媒介文化的兴起促进了文学与文化的交互影响。文学在新观念下走向繁荣,大量的影视剧作改编自文学,推动了文学繁荣,而文化也在新媒介下出现了新型都市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并存的态势。
实现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文学与文化概念既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分,如何深入理解和运用文学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学界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涂可国表示,文学本身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文学与其他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各种样态的文化成分中汲取营养和动力,并借以彰显自己。李西建认为,从文化角度看,文学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它既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结构,又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现象和形态。文学沉淀着某种深层的文化内核,保留着一个民族进化历程中所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同时受到经济、政治、哲学、宗教、伦理、科学、艺术等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文学的文化转向是否会引起文学本体的消解和文学审美性的消失?金元浦谈道,文学寓于文化之中,文化则以文学为其最强大的支柱之一。大文化艺术系统中更具专业性的文学本体研究,并没有在文化的转向中丧失自身。文学的文化研究有其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学术视野和切入角度。金惠敏认为,文学是不会退出人类生活的。通过语言的特殊使用而创造出美的意境、意味、新感性、新视角已近乎人类的天性。从前的文学不是烟消云散,而是泛化或变身为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各种文化形式。文学作品的活力不在于其纯粹的文学性,而在于其中始终存在着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张力。易晓明则表示,媒介是文学文化学的抓手,一切文学与文化都离不开媒介。媒介技术塑造感知,催生文化大众化,而审美价值的凸显则是媒介偏向造成的。
谈及中国文学文化学研究的重点,涂可国表示,一方面,要从历史角度梳理文学文化学,把握文学文化学的丰富内容和逻辑发展过程。探索文学文化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要揭示文学文化学的独特内涵与当代价值,梳理文学文化学与文学心理学、文学地理学、文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关系,以建构完整的文学学科体系,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文化学。文学的文化学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值得花大力气去做。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