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陕西青年网
2023-05-23 16:42:40
女生“吐槽”专业冷门,意外火了!
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意外火了呢?
文章记述:近日,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甲骨文方向研究生李莹发视频“吐槽”,自己的专业冷门,没想到的是视频意外走红,相关话题还上了热搜。
李莹在视频中“吐槽”道:学校唯一研究甲骨文的导师即将退休“一毕业专业方向可能都没了”。
李莹道出了目前残酷的现状——甲骨文即将成为“绝学”。
在李莹的视频中,科普了不少关于甲骨文的知识:比如甲骨文每个字都有造字故事,也有字形的演变过程。
李莹介绍甲骨文的视频看着有趣,其实每一个字被破译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孤独与坚持。
李莹形容她看到,甲骨文学者做研究时“小小的办公室堆满了书”,“一个人,一间屋子,一辈子”,“99%的无用功换来1%的突破”,这是需要强大的信念感支撑。
网友1表示,研究甲骨文不愧是“探究汉字的生命轨?!薄!坝腥ぁ薄跋胙А薄跋肫埔搿?。
网友2:“希望更多的学生报考甲骨文专业,咱们的瑰宝可不能后继无人??!”
网友3:“这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了。如果我的小孩以后能考上,就给你当学生去?!?/span>
网友4:“研究甲骨文,是在探究汉字的生命轨迹和人类最初的文明,带来的价值却是远远不可衡量的。”
甲骨文字,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现在还能看得清、认得准、念得顺、读得懂,并能标准、规范书写的文字;是最早成体系的文字,成熟的汉字之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弘扬中华民族聪明智慧重要且完整的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有序流传的铁证;是维系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我们大家都在说:甲骨文既然是念得顺、读得懂,并能标准、规范书写的成熟的文字,那为什么不让它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正常地使用,让它身为一种文字应该发挥的传承作用,而是把它放在“神龛”上“束之高阁”,老祖先发明文字的目的不是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把它拿来充门面,放在那儿当“摆饰”看的!
如果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真把甲骨文字当“摆饰”,这可真是对不住我们的先祖先宗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褂幸恍┭Э剖鹿匚幕械奈侍猓缂坠俏牡裙盼淖盅芯康?,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先生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要“加快编辑出版甲骨文普及读物,建立宣传、普及、推广甲骨文的教学机制”。
甲骨文发现至今,只有短短的124年,海内外专家、学者对甲骨文的好奇和研究热情特别高涨,已经形成了一门全新的、独特的、世界性的学问——甲骨学。
目前,虽说一些年轻的甲骨文研究者正在通过刻苦钻研成长起来,但总的来说,还是队伍偏小,人数偏少。
鄙人以为,究其原因有六:
一、甲骨文时间久远,材料资源奇缺,被人们视为高深艰难的学问,宛如“阳春白雪”,知音者少,而和者寡。再加上以前那种刻字、制版、编辑、印刷、传播等方面的因素,给甲骨文论著的发表和出版造成很大的阻碍和困难,影响了甲骨文研究者的成果发布,也影响了研究者的积极性;又由于我们多年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中华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宣传、普及和推广。特别是甲骨文,严重缺乏宣传、普及和推广,很少看到通俗易懂的甲骨文读本。这样以来,能看懂甲骨文方面论著的读者也就越来越少。
二、在中国甲骨文研究领域里,有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就是少数人把持、垄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与甲骨文无缘,而这少数居于特殊地位的人故弄玄虚,视中国甲骨文为奇货可居,以研究甲骨文为高人一等,其余做学问的人,往往得仰其鼻息,遭其白眼,更不用说在学术会议参加、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受到重重歧视和限制。
三、更有甚者,一些身居高位的知名专家学者们故弄玄虚,大话吓唬,让人望而生畏。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王素研究员说:“解读甲骨文字,如同在天上摘星星一般?!?;中国科学院院士,先秦史研究所宋镇豪所长讲:“杨向奎老先生告诫年轻学子:‘你们来了,要练就十年不下楼的功夫。’”;中国文字博物馆公示:“解读一个甲骨文字,奖励十万元?!钡取?/span>
四、商代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鼎内的三字铭文为“后母戊”。上面的“后”字有学者释为“后”,有学者释为“司”。究竟是“后”还是“司”?其实,在甲骨文刻辞中“后”“司”“反”三个字的书写是一样的,使用时,只要“意合”即可。而我们国内著名的甲骨文权威专家们,为了一个字,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互不相让几十年,时至今日没有定论,给甲骨文的考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五、经济大潮的冲击与“实用至上”的观念影响,必然会因就业形势而雪上加霜。以就业导向的市场需要为指南,应用性强的专业招生自然会飙升数倍而不止。而招生人数很少的专业,譬如甲骨文、古典文献及其他一些学科却濒临?;?。
六、对甲骨文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工作,我们国家的决策高层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人们方便学习、容易接受、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办法。所以,只好先供奉在“神龛”上“束之高阁”,期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甲骨文真就那么神秘、那么高不可攀吗?
我的答案是:否!
甲骨文,1899年发现至今,约120余年,20余万片分散在十余个地区,出现的甲骨文字5000余个。
1903年刘鹗释读了甲骨文生字40余个;1910年罗振玉释读了485个;1920年王襄释读了873个;1933年朱芳圃作《甲骨学文字编》收录989个;1959年金祥恒作《续甲骨文编》收录1048个;1971年马薇庼作《薇庼甲骨文源》收录1742个;1987年中山大学教授陈炜湛出版其著作《甲骨文简论》,深入浅出,趣味横生,中学文化程度的人都看得懂,1989年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著作三等奖;2003年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上下册,在文字考释方面博采众长,实事求是,虚心探讨,综合每一个字及相关诸字的形、音、义及其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语言规律,深入考核论证。洋洋洒洒80余万字;2005年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增订本)收录3000余个,新释80余个;2014年刘钊先生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版)可释读甲骨文字数已达2350个,比日文中使用的汉字多214个。通过一代代甲骨文研究者的不懈努力,释字量逐年增加,短短百余年,破译工作从零到现在已接近发现中国甲骨文生字总数的50%。
鄙人以为:在对甲骨文的学习研究,应该采取“用普及推动高端,再用高端引领普及”的方案是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
甲骨文字是由“图形逐渐变为笔画的”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从表形、表意、形声到音节文字,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是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容易辨识,利于联想。这是它区别于世界其它语言的根本特点,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无论是词组合成句子,还是单句组合成复句,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语意的配合,而不是语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几个负载着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意义上大致搭配得拢,就能言简意赅地达到交流的目的,这几个词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意合”。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使它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它是世界最美丽的语言、文字,在世界文字中有独一无二的魅力,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终生的良师益友及精神家园。它可以激发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传世五千年,除“秦”以外,没有任何朝代,任何人给它规范过,所以,我们在学习甲骨文时,一定要与时俱进、兼容并包、才能促进语言文字的发展。
如何做好甲骨文字的宣传、普及、推广工作,把甲骨文字研究成果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广大人民群众,让甲骨文字这种其实并不神秘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存,走出“深闺”,走下“神龛”,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根本上培植基础,肥沃土壤,是目前甲骨文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放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我们党意识到了“扫盲运动”的重要性,毛主席提出推广“速成识字法”,用了十年时间,基本扫除了文盲;消除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梦寐以求并为之顽强奋斗的理想,在中国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习主席提出推广“精准扶贫”,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摘掉了戴在中国人头上几千年的贫穷帽子,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因此,甲骨文的普及、推广工作,可能我们党的决策层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普及、推广方法吧。
一般人使用的简化汉字也就是3000到3500个,甲骨文目前发现的生字5000余个,可识读的文字已经达到2350个,接近50%?;旧峡梢月阋话闳说恼J樾葱枨?,极个别没有甲骨文字的生字可以像“日文(现如今,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二千多个汉字。其中,在2010年重新制定并公布的日语常用汉字表中,共收录了2136个汉字。)”那样,我们用简化汉字或汉语拼音代替,在一篇文章中,如果有50%以上的文字是用甲骨文字书写的,就可以认定这是一篇甲骨文作文。
如果今后在小升初考试题中,增加10—20个甲骨文字的识读考量(占20分值);中考考试题中增加50—100个甲骨文字的短文书写(占20分值);高考考试题中增加200个左右的甲骨文字自命题作文(占10分值)。那么,甲骨文的扫盲工作不要十年。
余继承祖辈收藏之家风,七十年代初,受秦始皇兵马俑筹建处主任杨正卿先生启蒙,全凭个人兴趣,可能也是遗传基因吧,步入甲骨文及古代祭祀文化研究,编写与甲骨文相关书稿十余本(没有经费、均未出版)及相关稿件(在刊物及网络上发表)100余万字。
余本着中国的事情,还是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做。
通过几十年广泛求教、反复修正,创造出一套“电子模板著录”甲骨文刻辞新方式,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专利号:201610919469.4。取代加拿大人明义士1917年创举,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摹本著录”甲骨文刻辞的老旧方式。
电子模板著录甲骨文的好处是:电脑操作、图像清晰、资料完整、便于修改、准确无误、方便易行、令那些不能直接接触实物的甲骨文研究者可以准确地辨认甲骨文单字和考释、还能提高甲骨文研究和阅读者的兴趣。
著名网络专家的评论:截图如下:
在我们汉语的书写是: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两种形式,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讲,这是不够完整的。
我们这代人一定要让甲骨文活起来!所以,在学习简化汉字的辨认、释读与书写和汉语拼音栏目里,应该再增加上甲骨文的辨认、释读与书写,这就形成了以简化汉字为引领,汉语拼音和甲骨文为两翼,“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中华民族完整的汉语、语言、文字框架。
这种语系框架的形成,使我国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语三文制”国家。
中国汉语“多文制”的想法,清朝末年的汉语拼音运动中就产生了。
专门从事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专家冯志伟提出:首先在计算机通信中实行“多文制”,他们认为:文字书写方式的改革应该先从信息科学做起。
郭沫若说:“我们可以预想到,必然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让汉字和新造的拼音文字平行使用,也就跟我们今天有一部分学者在认真研究甲骨文一样。”
茅盾说:“我希望,至少我们的孙儿、孙女这一代能够既用汉字写,也能用拼音字母写,如果可能,还能用上拼音字母的打字机。这样该是多么幸福呢!”
周有光、冯志伟、郭沫若和茅盾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使用过计算机,更没有访问互联网。但是,当时就已经慧眼独具地看到了“多文制”的好处,如果他们今天还健在,一定会举双手赞成中国汉语语系在互联网教育数字化中“一语三文制”的伟大实践。这也是在完成这些先贤们的生前夙愿。
在五十多年的冷板凳上,还结合自己自学甲骨文的经验,总结了一套甲骨文的简单、速成学习方法,编著了一册《中国甲骨文字宣传、普及、推广教材》(试用),在西北大学试教,受到专家、学者、学生的一致好评。
从历史发展来看,关于学科的冷与热、绝与活,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霸谟《日飧鲈鞘澜缟献罹哂谐中欢系摹⒆罘岣坏亩嘣幕纷柿系墓夷?,眼下能够阅读印度历史语言文本的人将趋于零。” 更值得注意的数据还有不少:“在近几十年内,德国已经有十一个梵文学教授职位被取消,荷兰原有二十个教席中现今只剩下一席,而牛津、爱丁堡大学的梵文教席也早已被取消,只剩下几个不固定的梵文讲师职位。”(沈卫荣:《回归语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85页)造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原因,最主要的可能是因为,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晦涩、难懂如同天书,没有“坐禅”“面壁”“十年冷”的刻苦精神和志业意志是不可能有所收获的。
国家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先生讲:“政治局决定:今后高考,主要考语文,因为语文是母语?!?/span>
王司长还说:“原来小学教学是先学习拼音,再识字,再课文;现在要调过来,先识字,再课文;再学习拼音。今后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统编一个人,北大教授温儒敏。”
中国教育三大块:语文、数学、英语,把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维系全世界华人精神纽带的甲骨文字束之高阁,没留一丁半点立锥之地,请问温儒敏教授,您觉得这合适吗?。
余以为:在小学统编教材‘先识字’的内容里,应该增加甲骨文字的识字量。
如果今后在小升初考试题中,增加10—20个甲骨文字的识读考量(占20分值);中考考试题中增加50—100个甲骨文字的短文书写(占20分值);高考考试题中增加200个以上的甲骨文字自命题作文(占10分值)。那么,甲骨文字的扫盲工作不要十年。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CCTV-10)频道研发的一档全民参与的文化益智节目。如果中央电视台能够再研发《中国甲骨文字擂台赛》节目,内容以辨认、释读、书写三个方面切入,掀起全国第二次“扫盲(甲骨文)”运动。用普及推动高端,用高端引领普及,奋力助推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强国!这是一件多么让人祈盼的事情?。?/span>
“只有下笨功夫、苦功夫才能推陈出新、创造转化?!闭饩褪橇重股吨泄车摹按丛煨宰薄分兴档?,这种“创造的转化”艰难而漫长,问题不在于我们能克服多少困难,而在于是否仍和许多过去人士一样,在“平原上、圈子内跑马”——人马皆惫,却只是在原地兜圈子——或是否能确立正确的方向,不计收获,奋然而前行。
“我们知道我们无法一下子就能真正解决中国甲骨文字的?;8鋈四芰τ邢?,我们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如立志深下功夫,做一点实质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发挥我以前曾提到过的‘比慢精神’”(林毓生著,穆善培译:《中国意识的?;拔逅摹笔逼诘募ち曳创持饕濉罚笾萑嗣癯霭嫔纾保梗福改臧?,第388页)。这个“比慢”精神无疑与我们所说的人文语义学倡导的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学术基础工作一脉相承且静水流深。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28日在视察安阳期间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保玻埃保鼓辏苁榧窃谥录坠俏姆⑾趾脱芯浚保玻爸苣旰匦胖幸螅骸靶滦问葡?,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甲骨文利用、弘扬与传承,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李莹形容她看到,甲骨文学者做研究时“小小的办公室堆满了书”,“一个人,一间屋子,一辈子”,“99%的无用功换来1%的突破”,这是需要强大的信念感支撑。
李莹形容她看到的情景,是我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倾注了毕生精力和心血,坐了五十多年“冷板凳”,做了99%的努力,不知道能不能换来1%的社会认同。
我不知道老祖宗创造的甲骨文何时能摘掉“绝学”的帽子,走下“神龛”?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我不知道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语三文制”这种语系框架何时能为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强国增砖添瓦?
我希望中华民族的莘莘学子,都能像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那样,踩在我的肩膀上,去攀登甲骨文研究的高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023年5月5日
于 西北大学“润林苑”
(文?。⊥踔乙濉∩挛魇∥幕硎盗ρ芯炕帷∽椅被嵛?、陕西白鹿原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收藏家协会理事。)
【王忠义先生收藏甲骨片赏析(部分)】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