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23-03-24 12:35:3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文化自信本质上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认同。从历史发展及社会进步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的发展和坚定提供了深厚的滋养和深刻的内涵,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更是在新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自信水平的重要依据。传统文化历经磨砺而不断发展,在精神内涵的持续深化中不断创新,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绽放着精神文明活力。文化自信源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也能助力文化自信的持续深化,但在传承中开展培育工作,需强调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作用、展现深刻价值的需要,也是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实现深入发展、巩固文化根基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创新传承,才能真正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有机融合,才能更深入地体现文化蕴涵的价值熏陶和精神培育作用,进而在多方协同中全面提升文化自信水平。
在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中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逻辑理路
在创新传承中培育文化自信,是得到历史确证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的路线,也是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更是在新时代展现文化价值、厚植文化根基以提升文化自信水平的重要途径。从历史逻辑来看,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历程是根基。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其蕴含的内涵不断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不论是在古代时期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积淀,还是鸦片战争后的否定和批判,抑或是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之后国家建设历程中对文化发展的重视,都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展现。从此视角来看,传统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或是斗争中都从历史观角度为文化自信积累了深厚的价值。从价值逻辑来看,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任务不同,尤其是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不仅应在创新传承中厚植文化根基,坚守文化认同底线,而且还应在应对多元文化价值冲击的过程中重塑诚信精神、提升道德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价值引领和内涵根基。基于此,在创新传承中培育文化自信便能获得坚实的基础。而从文化自信来看,文化的传承必须强调创新。只有在价值表现、认识实践及时代转向的过程中开展创新传承,文化才能在当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才能在与时俱进中体现基石地位,并在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中切实体现中国精神,同时致力于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在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中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策略
在创新传承中培育文化自信,并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精神,需要在明确文化与之存在的逻辑思路的基础上探索实践策略,在保证培育正确方向、挖掘文化底蕴、拓展文化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在多元协同中提升文化自信水平。
1.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在文化传承中培育文化自信的正确方向
不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自信的培育,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更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对正确方向的探索。在党的领导下以文化传承培育文化自信,是经过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证明的必然要求,已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当代,创新传承传统文化以提升文化自信水平,更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守政治底线,在实事求是中契合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需要党的领导。在推进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相关机构及管理组织应明确党的领导对文化传承的指导作用,从宏观角度强调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融合,同时以新时代新特征为导向,在明确正确方向的基础上推进创新,确保传统文化既能实现其优秀精髓的高效传承,又能融入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在守正创新中凸显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相关机构应以党的指导文件和文化发展政策为依据,在文化传承中推进创新创造,在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提升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契合度,同时以实现文化自信目标为根本导向,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协调统一中强化文化精神,结合现代化国家建设根本任务在实事求是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和精神熏陶作用,结合党的领导和文化传承持续培育文化自信。
2.重视文化教育,在多元协同中推进文化教育以坚实文化自信根基
教育既是文化普及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培育文化自信,更需要教育的有效支撑。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其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形式即是在学校接受教育,所以还需重视文化教育,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多元协同中完善文化教育体系,以教育的形式落实文化传承,以全方位的联动坚定文化自信。对学校而言,其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应承担起文化教育的重要职责,以特有的育人模式和自成体系的教育资源为文化传承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通过文化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育人环节的完善等途径深化学生的文化认知,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感悟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拥护者和传播者,坚定文化自信。对家庭而言,家长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文化教育中的职责定位,通过良好家风的树立、家庭实践活动的开展等途径发挥育人作用,同时密切与学校及相关机构的协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对社会而言,社会层面的文化教育既包括文化自信相关政策规定的引导,又包括相关机构和组织的育人实践。为此,家庭及学校应加深与社会相关机构之间的协作,结合社会文博机构的开放、文学影视作品的传播等途径进一步拓展文化传承范围、丰富文化育人途径,以在更广阔的层面深化文化教育,进而在多元协同中实现更全面的文化自信培育。
3.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在互融共生中深化文化自信价值底蕴
文化自信要实现更长远的发展、体现更广泛的影响,需要精神根基的不断充实和价值底蕴的持续深化?;谖幕孕庞氪澄幕兄浯嬖诘谋厝涣?,培育文化自信还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创新中变革培育模式,在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融共生中深化价值底蕴,进而支撑更广泛、更深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全面进步。一方面,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要求,也是党在文化建设层面的重要指示。只有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才能体现其时效性,才能为其持续注入新生活力。这就要求相关机构和个人重视创新,从当代价值视角阐释传统文化内涵,以当代文化表达承载传统文化精神,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其在当代的生命力,以更有效地培育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应重视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作用,在多元文化互融共生中凸显传统文化特色,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文化传承眼光的拓展,从正确世界观和文化观的角度分析外来文化,辩证地吸收多元优秀文化,在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促进融合发展,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兼容并包,进而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价值和精神意蕴,在全世界范围内强化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构建传统文化对外话语体系也十分重要。只有结合世界发展新局势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话语形式,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才能在契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培育文化自信,并在互融共生中体现文化特色,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高水平发展。
(作者系吉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