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6 13:28:29
文/图©李亚军
家里有一段四尺高的枣木根,直径超过一尺,表面有黄色琉璃一样的纹理。朋友来访,总会好奇地拍一下它,以为石头做的。自己闲时偶尔会打量着它,寻思着这么一个大根,会长在什么样的地方。
沿黄行向北到了佳县,与县文联的几个老师小聚。在黄河边的小山头上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师们,对佳县的山水了如指掌,更是引以为豪。文联老主席是位摄影家,拿着随赠的册子一一介绍,特别提及泥河沟的中国枣源。次日早晨6点,现任的郭主席骑着摩托带我们参观了香炉寺。它的主体建在古葭州城墙外,一块凌空停在黄河岸边的巨石上。石前还生出一根约四五平米粗的石柱,上面建有一个小庙,活像一尊香炉。7点多我们沿着黄河继续北行。从吴堡上了沿黄公路后就发现,黄河在这一段河道平坦,水流平缓,水色清亮,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黄泥咆哮。山脚下的沙土地里,有不少的枣树,叶子有些暗绿。相比之下,河滩上的枣树,叶子则要鲜亮一些。枣树的间隙还有结了穗的高粱、谷子,以及大片疯长的芦苇。经过一个村子时遇到一群白羊,约有百十头。一个主人在前边引护,另一个开着小面包车在后面驱赶。肥嘟嘟的羊儿习惯了在它们的地盘上做主,慢腾腾地走了过去,任凭路上停了一小溜的车。半个多小时后,泥河沟到了。
这里有一片古枣园,已经被列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号称中国枣源。石块铺就的小路边,有一棵一棵合抱粗的枣树,每个胸前都挂着一个绿牌,上面有它的编号。沿小路走到园子深处,看见有一棵巨大的枣树。它的腰身大出别人三四个,挂着骄傲的红牌,真正的树王。它已经1400岁了,应该是化石级的前辈了,却依然生命婆娑。在这片干旱的土地里,它艰难地挺立着。高处的黄土中挤不出枣树生长所需的水份,它们只好生长在靠近河边的沙土地。河边土层浅,地下多石头,枣树必须往更深处扎根,扎到河床层,才能支持巨大的身躯。千百年的深扎练就了它们的硬根,和石头一样硬,甚至比石头还要硬。这样石质般的硬根上,长出的石头一样硬的枝杆,才能抵挡千年的风雪,以及不可预料的破坏。
黄土高原缺水,但也有自己的完整水系。如果说黄河是一个巨大的叶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就是河西的几支大侧脉,它们又有各自的小细脉。这些河沟里神奇地常年有水,供人们世代生存。据考证,人类最早还不能生存在大河边,只能在这些小水滨成长起来。正在开发的石岇墚遗址,甚至要把黄河流域的文明向前推上若干年。比起江南水乡,这里的人真是居之不易,生存艰难,但同样创造了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明。
从榆林驱车前往毛主席东渡黄河处凭吊的路上,原计划只是在绥德打尖。进了县城后,被无定河上的千狮桥所吸引。两个人顶着太阳,抚摸着护栏上千奇百怪的小狮子。一个留着白胡子的老大爷主动上前给我们说,要想看绥德的狮子,你们往前走,那里有天下第一的大狮子。沿河走了约一公里,猛然看到沟口蹲着两个几十米高的大狮子,它们的身下,有一个巨大的方阵。34根近十米高的方型石柱上,蹲卧着各式各样的狮子。方阵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方型狮子图腾柱,上下左右刻着几十个狮子。围着图腾柱,有五个巨大的石鼓,取名为“五谷丰登”。沟两边的立崖上,也雕刻着各式的狮子,包括西方异域样式的。仰天看了一圈,觉得这是绥德汉为天下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粗犷的陕北人把石头刻成了花,但神奇的大自然也不让须眉。黄河两岸的山上,不时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观。佳县城屁股下的小山,由一层又一层的石条堆成。每层高约一两米,每块长约四五米,各层之间甚至还有焦灰色的砂浆,比人工堆砌得还平整。建造这样超出金字塔若干倍的庞大工程,除了老天,谁又有这样的神力。千年的风把一个个山包吹得怪石嶙峋,面目狰狞,其中也不乏天真可爱的。一个弧形的沟口,岩面垂直,中间有一个弯嘴上翘的笑口,两边有被气吹开的胡须。嘴唇上有一块直立的石头,感觉它与地面零距离接触,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它吹倒。笑嘴一直等着立石的滑落,想把它吞进腹中,等了千万年,还在那里痴等着。更不可思议的是“蒙汉天书”,在一个沟的断面上,由风和水刻出了比红石峡的摩崖石刻还要清晰的字迹。只是天机不可泄露,上面的字像蒙古文,一般人认不出来。
人类的生存不只有自然的敌人,世道不好时,同类比虎狼还要凶恶。祖祖辈辈生长在河沟边上的人们,不得建起石头城墙来保卫自己,保卫儿孙。佳县香炉寺边的半山坡上,仍然保留了一段整齐的城墙。一块一块的方正石头,不知浸下了多少代人的汗水,凝固着多少能工巧匠的心思,挡住了多少歹恶之人的进攻。站在香炉寺的院子里,郭主席指着城墙上的一处缺口说,当年日本人攻到了河对岸,架着大炮猛轰佳县城,试图从这里渡过黄河,围剿八路军的大后方,结果被这老城墙挡住了。同样,从佳县往北一百公里外的府谷,也有一段保存更完整的城墙。正式建于后唐的府州城,城墙超过3公里,墙高7米,在那个时代可以让州城固若金汤。
黄河深情地把黄土高原揽在怀中,滋养着它和它的子民。它们的身下是亘古的石头,在支撑着它们,也在雕刻着黄河儿女的精神。这里的人们用石头一样的坚硬性格,立定脚跟,顶立天地,共同塑造着黄河的模样。
(作者:李亚军,在部队工作35年,曾获全军首届优秀参谋,曾任唐都医院政治委员;退休后坚持采风写作,讴歌三秦巨变,礼赞建党百年。)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