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同城附近喝茶网_全国同城约资源匹配系统_一条龙200快餐

展现霓裳之美 观“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1-03-19 15:53:46

字号
服饰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的实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分尊卑,别贵贱,辨亲疏”的文化功能。

服饰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的实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分尊卑,别贵贱,辨亲疏”的文化功能。古代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

  日前,“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吸引了大量观众前往。该展览以孙机先生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六个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器、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并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生动的古代时装秀

  最早的服饰出现在什么时候?什么是冠和冕?古代文官与武官的服饰有什么差异?唐代女子的发饰与妆容是怎样的?走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展厅中,各类服饰文物与图片、文字,让人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的种种样貌,了解相关的知识。

  此次展览的展品中有数十件馆藏一级品,包含极少展出的宋《中兴四将图》、明益庄王妃首饰、定陵出土首饰,清《皇朝礼器图》、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阳王世家文物在古代服饰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均为首次展出。

  观众沿着展览路线观看,仿佛在阅读一本古代服饰的历史书,一章一节的内容有序呈现在眼前。据该展览策展人胡妍介绍,整个展厅是以叙事结构来设计和分割的,从古代服饰的出现到清代结束,共分为六个单元,展厅也设置为六边形。

  除了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该展览还绘制了大量线图、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服饰复原人像,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据古代服饰史、传统工艺美术学者陈诗宇介绍,为了真实再现古代服饰人像,团队经过详尽考证,设计出一套套细致的方案,从外衣、内衣、鞋履、冠带到配饰、妆容、发型,乃至使用何种面料和纹样,都有可靠的历史依据。

  头戴高髻、身穿大袖披衫与长裙的唐末五代贵族女性装扮,戴幔笠、穿辫线袍的元代男性着装,头戴方巾、身披鹤氅的明晚期文人便服装扮……看着穿戴考究的古代复原人像,让人不禁联想到不同朝代的历史人物,感受当时的文化风尚。

  展厅中还设置了交互体验区。观众走在智能换装镜前,对着镜子挥手,就能“穿上”不同历史朝代的服饰,仿佛穿越时空一般。进入一个六边形的沉浸式体验区中,多媒体技术将古代服饰中的多种图案素材做成了万花筒,观众可以生动地感受传统服饰文化之美。

  呈现服饰衍变历史

  展厅中,一枚出土于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的骨针,诉说着中华服饰的起源。这枚穿孔的骨针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骨针,旧石器时代先民已能用骨针将兽皮等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用兽牙、石珠做成串饰进行装扮。中国服饰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先民已开始穿衣配饰,服饰的观念已经出现,中华服饰文化由此发端。

  随着历史演进,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靴、春秋的六棱金带钩、西汉的蟠龙双龟纹鎏金铜带头等出现,一整套服饰制度逐渐形成,成为大一统王朝等级礼法制度的标志。冠制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品阶以至官职的象征。

  该展览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我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服饰形制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服饰文化,较为概括地阐释了我国服饰史上发生的三次重大变革:新石器时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为髻是我国服饰演变的原点;战国时期发生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标志、深衣流行为结果的第一次服饰大变革;从南北朝到唐代,我国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变成华夏、鲜卑两个来源之复合系统,由单轨制变为双轨制,这是我国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到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这是我国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

  展厅中,一幅宋代的《中兴四将图》颇具特色?!爸行怂慕敝杆问夷隙晒讨械乃奈徽焦ψ烤慕?,据现有榜题所示,四将依次为“刘鄜王光世”“韩蕲王世忠”“张循王俊”及“岳鄂王飞”?;?,四将着圆领袍服,或戴巾子、或戴幞头、或戴平帻、或戴军中便帽,脚着靴,皆为文官装束。四将各有一武官侍从,身着便装,便装外加彩绣捍腰,此装束多见于契丹、女真胡骑,于中原武将常服中较少见,应为当时南宋忠义军装束。相传,此图为南宋绍熙年间画院待诏刘松年绘。图中所绘诸将,比例准确,姿态自然,神情各异,线条劲健流美。侍者的年龄和相貌各异,但均身姿挺健,表情恭谨、机敏,颇有军士风范,是南宋人物肖像画中的佳作。

  世代相传的服饰文化

  作为“衣食住行”之首,从古至今,服装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跨越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服饰不断地变化发展,服饰文化也随之积累和沉淀。

  中国古代服饰既是王朝礼法和社会身份的制度表征,具象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价值取向,又与纺织、染色、刺绣等工艺技术密切相关,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蓬勃创造力。古代服饰也是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历次服饰变革都凝结着民族大融合时期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

  以古代服饰中的“冠”为例,冠制就是服饰礼仪中的重要部分。

  古代的冠和现代的帽子不同,它起初只是加在髻上的发罩,并不盖住整个头颅。我国古代士以上阶层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而为成人,所以戴冠首先是礼仪上的要求。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所戴的冠也有所差别。如,进贤冠作为服饰史上影响深远的一种冠式,从汉代到唐宋,一直在文职人员的礼服中居重要地位。再如,武官佩戴的武冠中,等级最高的是貂蝉冠,为皇帝的近臣如侍中等人佩戴。这种冠前有金珰,珰上附蝉,并在一侧簪貂尾,蝉取其“居高食洁”之意,貂取其“内劲悍而外温润”之意。

  该展览策展人、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表示,服装对于人们了解历史与文化有重要意义。服饰首先具有?;ぷ饔茫绶篮?、御暑、?;ど硖宓?;服饰又是民族、社会地位与修养的代表;同时,它还包含着审美的考虑。他认为,古代有很多风俗习惯与现在不一样,服装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不太容易阐释清楚;该展览可以将古代人的整体形象展现出来,并通过对重要场景的再现,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与文化。

  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前言中提到,希望该展览能引导观众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通过服饰这一文化载体,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在继承传统与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历史经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