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长安区香积寺
2020-11-23 10:02:23
善导大师是唐朝著名高僧,是净土法门楷定古今的集大成者,是佛教中国化的践行者,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契合当代中国社会人心,适合各类根基的众生修学,可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将根据大量史料论述善导大师的行谊,归纳总结其对净土宗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观点,结合佛经对此予以说明,以利于广大信众树立正信。
一、善导大师行谊
善导大师是中国汉传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他生于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山东临淄(一说安徽泗县)人。10岁在密州依明胜法师出家,学习《法华》《维摩》等大乘经典。18岁,见“西方净土变相图”,立定往生极乐之愿。20岁受具足戒。与妙开律师共诵《观无量寿经》,感悟颇深,悲喜交叹曰:“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倍跃煌练挪判?。23岁,前往蓝田悟真寺,随启芳、玄果两位法师一起念佛。到25岁时,证悟念佛三昧②。29岁时,前往山西石壁玄中寺参学,与道绰禅师(562-645)共修念佛三年,深得念佛奥旨。
33岁时,回到长安,开始走街串巷,劝人吃素念佛,数年间被他劝化吃素念佛的人达十万多(当时长安是世界上最大都城,人口有一百万人),满城断肉,相当于长安十分之一的人被他劝化吃素念佛。他为了弘扬念佛法门,自己用毛笔书写《佛说阿弥陀经》约十万卷③。其弟子中,有诵《佛说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念佛三昧者、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计数,其弘传教化之广,令人惊叹!在西京寺内,与金刚法师议论念佛胜劣之时,佛像放光为作证明(唐道镜著《念佛镜》)。中国成语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妇孺皆知,但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在唐朝的长安城中就曾真实地发生了这样的一幕,而且此事就和善导大师有关④。
凡是善导大师住过的寺庙,他就在墙壁上画西方净土变相图,史料记载画了约三百余璧。据说敦煌千佛洞《观无量寿经》曼荼罗即是大师亲自作画。因修行功夫很深,绘画技能高超,在他六十岁时接受唐高宗、武则天礼请,担任督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所有佛菩萨像的现场艺术总监——检校僧一职,武则天皇后出脂粉钱两万贯资助雕刻佛像工程,用三年时间完成。其中的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像,雍容大度,慈悲庄严,集中体现唐朝佛教画像的最高风格,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善导大师年轻时常住蓝田悟真寺,晚年多住实际寺,完成著作有:《观无量寿经疏》 四卷(又名《观经四帖疏》)、《往生礼赞记》 一卷、《法事赞》 二卷、《般舟赞》 一卷、《观念佛法门》 一卷等共五部九卷著作。这些著作,已被当时留学唐朝的日本僧人全部请回日本。到南宋时,日本净土宗开宗祖师法然上人(1133-1212)梦感善导大师上半身为蓝色寻常僧相,下半身为金色佛相,立于云端,对法然上人说:“汝能弘通专修念佛,故来为证之?!笔芷渲甘诤胙锍置罘鸱?,堪称中日两国佛教友好交流佳话。日本净土宗以善导大师为高祖,法然上人为其初祖。法然上人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告诉弟子他曾经数次见到阿弥陀佛,最后大声念数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捨”自在往生⑤。
公元681年3月14日(唐永龙二年),善导大师圆寂。其二弟子实际寺住持怀恽法师将其遗骸安葬于神禾塬,于其坟茔旁建善导大师崇灵塔。又于其侧修筑十三级窣堵婆大塔,唐高宗、武则天缅怀善导大师恩德,向窣堵婆大塔献千余粒佛骨舍利及百宝幡花令兴供养⑥。并建香积寺作为永志之所。
宋代僧人宗晓在其所著《乐邦文类》中,择取宋前不同年代修持得力,盛弘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共七人,立为莲宗七祖,将善导大师大师列于庐山慧远大师之次,列为莲宗二祖。
善导大师的一生,以净土为归宿,苦心研学净土经教,自行化他恒以净业居先。严格地以戒律威仪规范自身,从不毁犯纤毫。大师是一位修持净土法门的大成就者,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保存的《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中有“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阿阇黎”的语句可以证实这一点。大师修持净业异常精进。“每入室则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冷亦须流汗”。曾于大众前演示“口念一声佛号,便有一道光明从口出,十声乃至百千声光亦如是”的神异瑞相,当时就被称为“光明和尚”。
善导大师圣德高风,本迹不可测度。据《天竺往生略传》云,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莲池大师曰:“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 。印光大师赞言:“善导和尚,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增广文钞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印光大师说:“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薄吧频己蜕邢得滞踊恚写笊裢?,有大智慧?!逼兰凵频即笫λ豆劬奶琛吠诜鹚?,金口诚言,千古不易,其利无穷。日本法然上人赞曰:“弥陀愿王之垂迹?!?/p>
二、善导大师净土思想
佛法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印度梵文或巴利文经典陆续传到中土,主要由统治者组织翻译场翻译成中文,先被统治阶层、官僚、文人等接受信奉。到唐朝时,禅宗大兴,但佛教信仰的主体仍然是社会中上层,广大的中下层普通老百姓很难接触到佛法。净土宗经典翻译陆续有月支国支娄迦谶翻译《佛说般舟三昧经》,曹魏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佛经》,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翻译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净土宗主要经典翻译成功后,净土宗修行理论、方法、目标等逐渐被僧人所接受,并迅速向广大社会民众推广。东晋时,慧远法师依《般舟三昧经》等,约了123人在庐山东林结莲社,这是我国首个专修净土法门的莲社,他们修观想念佛,最后123人均预知时至往生极乐世界,非常殊胜?;墼洞笫σ澜谭钚?,亲身实践,最后证明可以脱离六道,往生极乐世界,为我们广大凡夫修行净土法门增强了信心,作为探索者,功不可没!北魏昙鸾法师(476-542)开始提倡称名念佛,他对印度世亲所著《往生论》进行注解,完成《往生论注》,提出佛法修行有两种道,一是靠自力修行的难行道,一是靠他力修行的易行道。他认为净土法门是易行道,适合末法时代众生修行,他的观点使净土法门更具“普遍性、平民行、群众性”,为净土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隋唐时道绰禅师(562-645)在山西石壁玄中寺,按照《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设坛城,组织僧人围绕坛城念南无阿弥陀佛。最初是念一句佛号将麻豆倒入坛中,到晚上数麻豆数量,就知道一天念了多少声佛号。后来因为积的坛子太多,数麻豆也很麻烦,遂将木患子串成108个佛珠计数念佛,这是我国汉传佛教持珠计数念佛的开端。佛珠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徒念佛计数的主要法器。道绰禅师著有《安乐集》,以对话的形式回答净土修行的众多问题。提出依仗他力和自力相结合修行的净土门,以及以自力修行证道的圣道门。
善道大师针对当时修行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完成对《观无量寿经》的注疏,更正过去一些解释观经论著中的多种错误观点,提出了自己对净土法门的判教观点。现将其对净土宗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主要观点做一系统论述。
第一、称名念佛,必定往生。
善导大师在唐代已看到《佛说阿弥陀经》中所称的五浊恶世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在《观经四帖疏》中特别指明靠观想“心识飞扬,难以入定”。故针对于此提出净业修行人的正行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底,看三经一论尚属正行中的助行。其他都是杂行,杂行杂修,难以成就。指明《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特别是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笔畋厣?,愿愿不虚,肯定若人能信顺,称名念佛,绝对往生。若心怀疑,犹疑不定,不专修念佛,则往生不定。如狮子般吼出:“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世尊告阿难曰:如来所以兴出于世间,说彼佛不可思议真实功德光明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的千古名言,特别指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薄豆畚蘖渴倬分腥簿牌纷钕乱黄吩煳迥媸裰肆倜帐保骸吧朴迅嫜裕骸耆舨荒苣畋朔鹫?,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持名念佛可消罪业,可息妄念,亦可增福,绝对往生?!斗鹚蛋⒚滞泳诽乇鹬赋觯骸吧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信佛,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或信不深,不发愿,这些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信就在六恶道中轮回,永无出离苦海之缘!
第二、往生净土,不历阶级。
针对九品往生者是圣人(隋代净影寺慧远大师<敦煌人,俗姓李,常住净影寺>:《观无量寿经义疏》,本疏判定往生净土之九品人,乃大、中、小之圣人,以其修证与自力修行之通规无别,而不谈弥陀四十八大愿摄受)凡夫无份的观点,明确指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皆是面向凡夫,往生品位高低只是遇缘不同而已。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指出“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观无量寿经》的当机众是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经中释迦牟尼佛对王舍城国太夫人韦提希说:“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敝っ鞴劬看舛苑卜蛩?,非对圣人所说。
往生净土,不历阶级。这是被教界公认的善道大师楷定古今、集大成者最重要的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普通凡夫民众修行净土法门的信心,对净土法门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善导大师认为应仰信佛言,不可信用菩萨不相应教。经乃佛说,为绝对真实;论则是菩萨对经典的解释和发挥,可能有不太圆满或者曲解佛意之处。经与论相比,经重于论,经与论有矛盾的地方,以经为准。尤其是净土法门其事理因果皆是佛果地境界,“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第三、现生见佛,不必临终。
现在很多人认为净土法门是度死人的,甚至认为见到或听到“南无阿弥陀佛”不吉利。善导大师针对世人临终方能见佛往生的观点,提出平生即可见佛、决定往生,不必等到临终的主张?!独阊暇笫浦疗腥罘鹪餐ㄕ隆罚骸叭糁谏?,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保?。此文显明告诉我们,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绝不是死后见佛。主张平时发愿念佛,信心发起,念念称名相续,誓毕此生,永不改转,在我们平生活着的时候,往生大事已经确定下来。善导大师特别推荐临睡前十念法,即睡前十称佛菩萨名号,发愿于梦中或现前求见弥陀的愿望,必定见佛的修行方法。
第四、现生即获不退转位,往生即证大般涅槃。
针对往生后才能获得不退转位的观点,提出只要念佛见佛(蒙光触者即获不退)的主张,今生活着的时候即获不退转位(《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保狄殉?,临终绝对往生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能证得大般涅槃。自力属于难行道,久乃可得;依靠阿弥陀佛宏誓愿力,今生即可成就。
第五、阿弥佗佛是报身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
善道大师针对当时盛行的有关阿弥佗佛西方极乐世界的观点进行了厘清。当时有关净土的观点主要有:一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事净土(净影寺慧远、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以及三论宗的吉藏都主张这种观点);二是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修行证得的报身土,只有诸佛菩萨可往生,罪恶凡夫无法往生(摄论师持这种观点);三是认为阿弥陀佛净土既是报土又是化土?;潦欠鹞似斩戎谏湎殖隼吹墓?,这是众生往生的地方,佛则在报土世界。迦才、元晓持这种观点。这三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不承认凡夫往生报土世界。善导大师认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是法藏菩萨过去因地四十八愿所成就的净土,罪恶凡夫往生皆有份?!斗鹚蛋⒚滞泳罚骸吧崂?。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蔽奕竦溃っ魑鞣郊质澜缇褪潜ň煌?!
第六、回向发愿,三心之说
《观无量寿经》曰:“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贝硕尉募础靶姆鸩欢敝龃?。善导大师为此提出三心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至诚心即真实心。善导大师说:“至者真,诚者实。”他认为,众生起而修行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都要以真实为基础,不能“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之心”,必须心口如一,不然即使认真修行也不能往生净土。阿弥陀佛在作菩萨修行时,他的一举一动乃至四十八愿,都是以真实为基础的。现在众生要依靠阿弥陀佛愿往生,也必须以阿弥陀佛为榜样进行修行,否则就与阿弥陀佛的愿不一致,就不得解脱。所以佛门中经常说:“直心是道场。”
深心,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薄痘暇吩疲骸靶盼涝垂Φ履福ぱ磺兄谏聘?。深心又称深信,也即深信之心,是对佛法的深厚信心。善导十分重视深心,并从主客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善导认为主体要树立这样的一种深信之心,即要相信自己是处于末法时代的凡夫,不具备依靠自力成佛往生的可能性,必须对自身全盘否定。另一方面,善导又从客观方面立深信之心,它有三方面内容:一要坚定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众生乘其愿力定能往生;二要坚信《观经》中的三福九品定散二善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三是深信《阿弥陀经》中诸佛证信称名往生。善导通过这样的论述,进一步确定了净土经典在末法时期的地位,要求人们对净土宗坚信不疑。
回向发愿心,回向是指佛教徒所行诸善均应回向给法界众生。发愿,是指众生应当发起往生净土的誓愿?!段蘖渴倬分行鹗霭⒚滞臃鹨虻匚ú乇惹?,发四十八大愿,用五劫时间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斗鹚蛋⒚滞泳分?,释迦佛在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三次劝众生要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第一处是在序分描述西方净土的庄严之后,劝导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钡诙κ窃谡诜挚尽拔潘蛋⒚滞臃穑闯置拧笔彼担骸爸谏攀撬嫡?,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处是在流通分开示众生已发愿当生时说:“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彼陨频妓担骸按诵纳钚?,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一心,投正直进?!?/p>
总之,善导所讲的至诚心是真实之心,是愿往生真实之心,深心是深信佛的愿力之心,回向发愿心是回向所修之行,愿求往生之心。此三心总名为安心,即将心安置于所求(净土)、所归(阿弥陀)与所行(念佛)三者。三心是安心之极要,由此善导说:“三心既具,无行不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p>
善道大师的净土思想,厘清了教理上存在的障碍,楷定净土修行以称名念佛为主,凡夫皆可往生净土的重大修行标准和原则,是中国净土宗形成的实际创造者。善道大师被中日两国佛教界共同尊为净土宗祖师。此后称名念佛深入民间,广泛流传,念佛号声充满街巷,往生者不可称计。宋明清以后,形成了中国汉文化圈“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兴盛局面。在被世人所称誉的“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的《宗镜录》中,永明延寿禅师((公元904-975年)针对当时禅净修行争论,提出了著名的禅净修行四料简偈:“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印光法师对此“四料简”极为赞赏,曾言:“夫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要,修持之高抬贵手”。又云“(四料简)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保ā队」夥ㄊξ某泛牖缬≡W蕴埔岳?,善道大师净土思想逐渐被大乘各宗所纳受。如天台之智者、华严之杜顺、三论之吉藏、法相之慈恩、律宗之道宣等皆专弘一宗而兼修净土。中国所有汉传佛教寺庙晚课均颂《佛说阿弥陀经》,早晚课经行均称念佛号。再者如禅宗百丈禅师于丛林清规中,铁定僧在茶毗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用助念之功,以求亡者得生西方净土。可见净土宗称念佛号,求生净土思想已广被各宗吸收,功德不可思议。
三、佛法不离世间觉,众志成城抗瘟疫
纵观善导大师一生行谊,可知他广学多闻,多才多艺,一门深入修持净土法门,全身心推广持名念佛一法,广度众生,取得弘法巨大成就。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为我们示现净土法门的殊胜事迹。佛法不离世间觉,不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要想成就关键在心!佛法是修心的法门,很多佛经都有关于修心的论述。如:《佛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薄段し鸸匪怠罚骸坝镁煌?,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薄毒幻吩疲骸爸毙氖堑莱。毙氖蔷煌??!痘暇肪趿制腥剩骸靶娜绻せΓ芑钍兰?。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又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乘起信论》中有:“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p>
由此可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心是佛,心外无佛,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我们这颗心变现出来的。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要出离六道轮回之苦,追求智慧——无上正等正觉!智慧从哪里来?从深入经藏,广学多闻,方能辩才无碍,因材施教。中国汉传佛教有八个宗派,法门平等,无论哪个宗派,必须广学多闻,深入经藏,待教理通达,则一门深入,长期熏修,终能成就,水滴石穿,渐成大器?!斗鹚蛋⒚滞泳肪幸惨笪颐悄罘鹨铩耙恍牟宦摇?,“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那么从世间法来讲,个人无论学问还是做事,也要一门深入,方能成就。俗话也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所以三百六十行,若能制心一处,行行出状元。因此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与世间法是相通相融的。
今年初中国武汉爆发疫情,以习近平为书记的党中央本着以人民利益为第一的宗旨,为?;す愦笕嗣竦纳】?,果断做出武汉封城,全国统一防控的坚决措施。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十三亿人民众志成城,不畏生死,各省医疗队驰援武汉,在极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最大限度减少因瘟疫死亡人数,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极高的动员力。这就是党中央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的巨大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就是佛教所说共业的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儒释道传统文化都贯穿爱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的根基在于优秀的文化。有了雄厚的文化根底,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伟大复兴梦想
习近平主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仗肝蠊?,实干兴邦?!辈⒓嵝牛街泄膊吵闪?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当前社会的现实需要,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社会实践的认真总结,是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坚强后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社会流行追求物质享受,导致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物欲横流,人心涣散,违法乱纪现象层出不群,光靠政治说教无法改善人心,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经过党中央严格治理,党风建设明显好转,政府职能明显转变,强化服务意识,办事效力大大提高。建立和谐社会,除各级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外,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劝化人心,提升道德,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传统。当今社会人们都在忙于工作、挣钱、享乐,精神空虚,没有时间专门修心养性,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切合当代社会人的根性,符合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合各种根性的人修行。净土法门难信,易行,只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不论何种根性均可得度。不论智愚贤良,不论贫穷富贵,不论有文化没文化,不论年龄长幼,只要依教奉行,称名念佛,熄灭贪嗔痴,不犯因果,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能改善心性,改变命运,均能蒙佛光摄受,预知时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佛在《佛说无量寿佛经》(曹魏康僧铠译)中描绘了和谐社会的祥和景象:“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发挥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应当发扬佛教慈悲济世,启迪人心的传统,依靠寺庙和僧人劝化民众向善的实际教化作用,同时应发挥广大信教居士的积极性。佛教界应当依照《宪法》和《宗教事务条例》依法管理寺院。我们佛教徒要爱国爱教,要坚守戒律,报国恩,报父母恩,报佛恩,报众生恩。我们应当学习善导大师践行佛教中国化的足迹,实践普贤菩萨十大愿望,按照《楞严经》:“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标准要求自己,奉献社会,利益众生。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大心量,发广大愿,自渡度他,奉献自我,严持戒律,弘扬佛法,影响教育周围群众,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民同心,从而达到个人、民族、国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目标,发挥佛教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文化交流作用,最终实现世界和平的伟大目标,为全人类和睦相处谋福利。
劝念佛偈
唐·善导大师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步行龙种;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此文为本人参加2020年陕西省佛协在榆林举办的第八届讲经交流会论文
注释:
①《驰名千古,光耀人间》,作者:释演觉。发表于中佛协《法音》杂志2016年第12期。作者现为为中国佛教协会代理会长、北京广济寺方丈。
②《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法师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并序》,作者:唐·温国寺寺主思庄。原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展示厅。
③1899年日本大谷探险考古队在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挖掘出善导大师手书的《佛说阿弥陀经》残片,上有善导大师亲手落款:愿往生比丘善导愿书。
④据《佛祖统纪》卷28记载:“唐朝长安,京姓。本为屠夫,因善导大师,劝人念佛,满城断肉。京嫉恨之,持刀入寺,兴杀害意;善导大师指示西方,现净土像。京即回心发愿,上高树念佛,坠树而终?!?/p>
⑤《法然上人全集》,法然上人根据《观无量寿经》的经文:“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写成此偈:“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此偈现刻于香积寺善导塔前之法然上人圆寂800周年纪念碑上!
⑥《西安香积寺善导塔考》,作者:释觉果,发表于中佛协《法音》杂志2019年第七期。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