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2 13:16:17
无须赘言,殷商玉人是殷商玉器中的重器和精华,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是研究商代王室礼仪、社会生活、服装帽饰、发式、人种遗传和古代丝绸之路(玉石之路)沿途人文历史的重要物证。这些殷商玉人无不穿着纹饰华丽的服装、各种帽饰(冕)、甚至画有卷曲龙纹的“上衣下裳”(冕服)?!渡惺椤び菔椤分泄赜谒疵碇谱髡路拇?, “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后世帝王所穿的衮衣出于此说。《礼记·玉藻》:“龙卷以祭?!敝Pⅲ骸盎谝??!笨子贝锸瑁骸傲硪约勒撸砦骄砬?,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这些文献记载和文物实物,证明商代王室祭祀、举行重要庙堂礼仪如面朝诸侯、邦国首领时,商王要穿戴画有卷曲龙纹的冕服和平顶的冕冠,相传黄帝制定了衣冠制度,如天子的皇冠『冠冕』及天子的龙袍『衮衣』。
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珍藏的姿态各不相同的殷商玉人,绝大部分非王即神,至少也是有相当地位的王室贵族,出现在汉代及以后的乐舞(如汉代玉舞人)、下人等玉人,殷商之前极少出现。 商代王室贵族将心目中的神和先王,雕刻成玉人随时佩戴在身上、插嵌在祭祀台上(很多玉人有供插嵌的榫眼,见图),虔诚的表达敬畏、崇拜和与神、先王交流即“通神”的特殊权利。除了将神与先王雕刻成玉人佩戴、祭祀,也不排除将神与先王画在墙上,安阳殷墟和与殷墟一河之隔的大司空村,1975年都曾发现壁画的残留及彩绘痕迹,据《孔子家语》等文献记载,西周初,在明堂的墙壁上,绘出尧、舜、桀、纣古代帝王,至春秋末期,孔子观明堂时,还曾见到四门墉上绘制的尧、舜、桀、纣和周公以朝诸侯的画面,这些记载说明商周时代,古人已经有将先王画在墙上的事例。到了汉代,画像砖上,屡屡可见三皇五帝的画像。
上朔至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湖北天门文化的玉神人,殷商玉人中,也大量出现神与先王的形象,清晰的表现了古人对祖先的崇拜、追思的精神意念,这种精神意念历朝历代不曾中断,成为5000年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玉人、画像、雕塑、照片、视频.....,传承至今直至永远!
从神到王
如前所述,殷商玉器及其之前的玉器中,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湖北天门文化等所见玉人的社会地位,可说非王即神,这些王的前世,不排除就是氏族的首领,因其对氏族兴起、强大的巨大贡献,族人尊其为王,氏族后人逐渐将其世代相传的外观形象雕刻成玉人,作为神来祭祀、供奉,这些玉神人极其相似的外观形象——双臂举起、五指分开放在肩下,这种特殊的姿态,至少从红山文化开始、延续至良渚文化直到殷商王朝,整整延续了数千年没有间断!
图1:牛梁河出土的红山文化玉人。
图2:凌家滩出土的良渚文化玉人。
图3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珍藏的殷商玉人
头戴平顶冠,双臂弯曲上伸在肩下,五指岔开。殷商玉人中,这种特殊姿态还出现在跪人身上,甚至双臂不是在身前而是在身后向上伸开!其意义更是令人难以理解,为我们留下了值得探讨的千古之谜!
这种特殊又特征明显的玉人外观,绵延数千年不改“初衷”,很可能就是远古时代先人心目中的祖先神!笔者大胆假设,这很可能就是黄帝的形象。这种手臂上伸到肩下、五指分开的神秘姿态,必定有我们目前还没有定论的含义,笔者需要指出的是,古埃及神像中,也有这种特殊姿态出现。
商王朝甲骨文的出现,“王”才首次出现在文字的记载中。其中商王、王后、王室贵族的形象,也理所当然的会出现在这些玉人之中。多年来,笔者试图从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珍藏的殷商玉人中,将商王的形象从这些殷商玉人中分离出来,并由此试图以王国维先生的两重证据法、黄现璠先生的三重证据法和叶舒宪先生的四重证据法,(笔者曾有幸接待专程屈尊来访的叶舒宪教授,并互赠论文资料,笔者的一些学术见解,也蒙叶舒宪教授多次在大作中引用)以馆藏文物、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历史画像、雕塑、甲骨文,来探寻中国历史上从神到王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有宗教的、原始思想意识、原始的审美意趣,也包括了神与王的穿戴服饰演变过程。
湖北天门出土的一件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人头像,似应引起重视,笔者认为,这件貌似不起眼的玉人头像,实际是4000多年前石家河文化中氏族的王者头像!依据是;这件玉人头像,头上戴刻有弧形凹槽的平顶冠,头像的脖颈处,也有与平顶冠一模一样的弧形凹槽。
图4:石家河玉人头像
图5;石家河玉人头像2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博物馆从河南征集的一件龙山文化的玉立人,头上也是这种刻有弧形凹槽的平顶冠,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珍藏的殷商玉人头像、商王立像(详见2004年出版的拙著:殷商玉器收藏与研究),与湖北天门出土的玉人头像几乎一模一样!
图6: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珍藏商王头像
更为惊奇的是,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的殷商玉人中,有戴这种刻有凹槽平顶冠的正面立人,立人双耳佩戴耳环,倒八字双眼,双脚分立,脚下有带孔的用来插嵌的卯榫,殷商玉器中凡是带有卯榫的玉器,都是便于插嵌在某种器物上用于祭祀,显然,殷商先人祭祀的玉人,非王即神。
这种特殊的、刻意砣刻出弧形凹槽的平顶冠,“不约而同”的出现在龙山文化、齐家文化、殷商文化时代的玉人头上,早晚相隔了近3000年!这决不是偶然的,只能有一个解释,这就是传承不息的祖先神、先王的形象。
图7:上海博物馆珍藏龙山文化玉神人
图8: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珍藏殷商玉神人。
尽管两个玉神人的年代相差了一千多年,但二者的传承关系一目了然:凹型平顶帽、大耳环、三角裤、双手交叉扶与腹部、两脚分立。这两件玉神人,都先后出自河南,上海博物馆从河南征集玉神人不久,河南文物界、收藏界有关人士久久凝视着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展柜中的这件殷商玉神人,感慨万千....。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是中国古文字高度象形的典范,商代甲骨文中,王字的刻写字形是“”和“” ,第一个王字,是甲骨文分期中从二期到五期都有出现,笔者研究,甲骨文中的“王”字,就是根据当时商王的实际形象象形而来!甲骨文中“王”字的写法,是工字下一个等腰三角形,或工字去掉上边一横下为一个等腰三角形,与甲骨文“立”字又一模一样!不难看出,王者头戴平顶冠,站立在地上,甲骨文“王”字正是商代现实社会中商王的象形!同时也是商代人心目中“先王”的形象。甲骨文“王”字去掉等腰三角形(玉人的身躯),正是湖北天门玉人头像、殷商玉人头像的形象:头上、脖颈都有水平凹槽的平顶冠!
综上所述,无论商王还是早于商代的先王,中华民族传承到商代的王的形象,都是头戴平顶冠,双耳佩戴耳环,倒八字双目,双脚岔开,上身穿紧身衣,下穿腰腹宽松腿部逐渐收紧的“马裤”,裤子上装饰有殷商时代最为常见的卷曲龙纹,这种卷曲龙纹,正是商代龙形纹饰中的龙尾部分(可以在商代龙形玉器中找到龙尾纹饰的证据)可以说,商王服装上出现的龙尾纹饰,是中国历朝历代皇帝龙袍的祖型、源头!
图9: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珍藏商王立像
图10:殷商玉器中的卷尾龙
头戴凹型平顶冠(冕)、耳环、龙纹“马裤”(衮衣),双手交叉扶于腹部,脚下有插嵌榫眼,表情威严、形态庄重、服饰华丽,不怒自威!彰显了商王传承自先王、祖先、上天的无容质疑的地位。甲骨文“王”字,真实又高度概括的表达了王的外观和历史内涵。
让我们重新回到神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与王的渊源关系。
伏羲、女娲、神农氏是中国5000年的人文始祖,其画像、雕刻时有出土,文献记载、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更是汗牛充栋,这些文物和文献记载、神话传说都明确的显示了伏羲、女娲是人首龙(蛇)龙身,神农氏是人首牛角。三皇的这些形象,流传了近5000千年没有改变,需要改变的是: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处,殷商玉器三皇的展柜旁,有一段10年未变的藏品说明词:“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三皇玉器”,湖北天门出土的伏羲、女娲玉器,比殷商玉器三皇早了一千年!但殷畿人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失落感,反而欣慰的认为,湖北天门伏羲、女娲玉器的出土,比殷商玉器三皇文物更有力的证明了,三皇的历史的确可以上溯至商代之前,中华民族5000年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神农氏!
图11: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珍藏殷商玉器:伏羲。人首、大耳、臣字目、卷尾龙身。
图12: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珍藏的殷商玉器:女娲。人首、大耳、臣字目、卷尾龙(蛇)身。
图13: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珍藏的殷商玉器:神农氏。人面牛角、臣字目、大耳。
如下图例也许更为清晰的表示了伏羲、女娲人首龙身。图上部是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珍藏的S型圆雕玉龙,可见其卷尾与图下部的伏羲、女娲卷尾龙身如出一辙;也可对比本文上述之商王立像的龙纹“马裤”
图14:殷商玉龙的卷尾与伏羲、女娲卷尾龙身:
殷商玉器中的商王和王后
图15殷商玉器中的商王和王后: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特展珍品。
探讨了殷商玉器中商王的外观、穿戴特征后,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头戴帽边凹进的平顶冠(冕),下身穿画有卷曲龙纹的“马裤” (冕服),双手交叉扶于腹部,双脚分立 .....。
如图所示,商王头戴凹型平顶冕冠,下身穿胯部明显宽大的马裤型裤子,两脚分立,两条等宽的斜线在膝盖上部将裤子收束??阕用挥谢鼍砦擦?,这可能是因为龙纹冕服只有在祭祀、礼天等庄严、重大场合才正式穿着,和王后在一起的日常起居,应该是常服。
与商王并立的王后,头戴凹型冠帽,两端翘起,和商王一样也是双手交叉,扶于腹部,两脚分立。只是裤子不是马裤,但裤子的纹饰与商王略有区别:两条裤腿上分别有上下两个平行四边形纹饰,四边的其中一边由裤腿的边沿代替(这种平行四边形的一边由器物的边缘代替,是殷商玉器的典型铊刻技法,详见拙著:殷商玉器的收藏与研究),每条裤腿上两个平行四边形上下排列的两条斜线,与商王一样形成收束裤腿的斜线,斜线的倾斜角度正好与商王相反。
殷商商王和王后显为一块玉料铊刻:和田碧玉。玉器表面部分受沁变为鸡骨白,但鸡骨白沁色分布松散,形成玉中有沁,沁中有玉的特殊状态,这是殷商玉器尤其是和田碧玉受沁的一种常见状态。
两件玉器表面的附着物粘着牢固,接近钙化,电子显微镜下可见青铜器锈色和朱砂红痕迹,
殷商商王和王后,上衣穿右衽紧身衣。
依据这两件殷商玉器的铊刻痕迹较浅、画样痕迹粗率、纹饰以单阴线为主、抛光痕迹....可以断定是殷商后期玉器!(详见拙著殷商玉器收藏与研究:殷商玉器的分期)。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西周文献《牧誓》(武王出兵伐商誓词)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裆掏跏埽ㄖ傅坌粒?,惟妇言(指妲己)是用。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纣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商代600余年的历史上,指责商王唯妇人之言是从,王后涉政是母鸡打鸣的历史典故,只有商王帝辛及其王后妲己。帝辛是殷商王朝最后一王,长达30年或60余年(学界有两种说法)的执政时间,几乎囊括了殷商后期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商王帝辛如此尊重、爱护王后妲己,在王室的玉器雕刻中,出现自己和王后的雕像不足为奇。由此不难推测,这两件殷商后期的商王、王后的玉器雕像,很可能就是帝辛和妲己!
时间的长河不会中断,期待新的考古出土资料的面世,为世人解读历史留给我们的千古之谜。
作者:常庆林,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 馆长 ,国声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