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文化交流网
2019-10-21 22:10:02
公元21世纪初叶,2006年的7月3日,在中国的陕西,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名城西安,有一批文化人,聚集在一个名为古都新世界大酒店的一个霸气四溢的大厅——秦皇厅,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以推广心灵慈善为核心宗旨的民间社会团体——陕西省慈善文化交流研究会。
这是一群有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切热爱的陕西文化界人士,也正是因为他们对人间的真情与爱,对祖国母亲——中华传统美德、对人类和谐、慈爱、良善、仁、义、礼、智、信,以及人类一切美好情愫、品质和行为的深切挚爱与向往,促成了他们在当时的市场经济势如破竹,拜金主义惊涛拍岸的社会大背景中,义无反顾地举起了“慈善文化”的大旗。
在成立大会上,他们以真挚和诚恳的祈盼,以倡议书的形式,向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向他们“身边的亲人”,社会各界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发出了来自他们灵魂深处的“第一声”情真意切的呐喊:
——《陕西省慈善文化交流研究会关于增强慈善意识、弘扬慈善精神的倡议书》。在这个倡议书中,他们以中华儿女的拳拳丹心,深情呼唤整个社会的“慈善意识”;呼唤人与人之间的“视善、言善、行善”和“与人为善”;呼唤我中华礼仪之邦的新时代的社会公民,对社会、对亲人、对同袍、对他人、对弱势人群的“爱心”、“诚心”和“真心”、“善心”、“善意”和“善行”。他们倡议各界有识之士、新闻媒体、文化组织,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大力宣扬“慈识善举”,树立慈善典型、弘扬慈善理念、鞭笞不良言行及恶念劣举,引导社会的慈善之风盛行,强化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从善意识”,促进社会风气和公民心灵的净化。并期望在与社会各界有识、有为之士的一起努力下,让我们大中华的社会之船,张满“爱心”的风帆,在历史的长河中,乘风破浪地驶向文明和谐、其乐融融、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美好“彼岸”。
他们希冀: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推介,传播、交流慈善文化,呼唤人们心灵深处的慈善意识,传递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友爱的温暖和阳光;他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虽然,这个倡议,这声痛呼,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还真是有些羸弱,就像是沉浮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风浪中,一个另类的小星,在明灭的奋战中,闪烁着微弱却不息的亮光。
不错,那亮,那光,就是这群人孜孜追求的、就是他们努力守候的,生发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春风和暖阳”。
十几年来,他们努力地、一步一步地跋涉前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诸多关爱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恢复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慈善文化的“心灵慈善”之灯,对和谐社会、美好人间的奠基功能,对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传播功能,也必将会成为我们人类世界的共识!
如今,我们这个有着5000年文明文化积淀的国家,正在我们的新世纪的领袖和舵手的带领下,向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冲锋;如今,我们已经汇入了大中华文化自信的恢弘大潮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已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币叭嫱贫敖叫率贝泄厣缁嶂饕逅枷虢滩慕翁媒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p>
对此,他们欢欣鼓舞,也情不自禁地萌发了一个心愿,那就是将他们十几年来对慈善文化的思考和理解,汇集成这么一本以《守望心灵》为题的小书,将他们自己在古今中外包括宗教文化中汲取的“慈思善识”,介绍给读者,将他们对“慈善文化”及心灵慈善的理解、对人类文明、社会和谐、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等等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内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粗浅认识,真诚地供奉给有缘的读者诸君,以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教育大计提供绵薄的微力,并请各位方家名士,大德高人及各界有识之士批评斧正。
(作者系陕西省慈善文化交流研究会会长谭星 )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