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8 23:47:41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我的网格员生涯就70天了。70天来发生了许多事情,必须向所有关心我的朋友们有所交待:一是初步认识我的网格——新寨瑶寨,了解她的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熟悉每家每户乃至每个人的基本情况;二是基本完成网格员工作的前期工作,包括整理民情工作手册、九类重点人群台帐、透风漏雨房屋整治、贫困户“连心袋”收集整理等任务;三是美国帅哥、联合国美丽女孩前来慰问扎根农村扶贫的网格员,受到了瑶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我所在的新寨瑶寨共102户43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110人,有凤、邓、代、卜等姓氏,全为瑶族。为便于工作安排,该寨被一分为二,再加上大榕寨的另一个组,组建成两个网格,由笔者与本单位一位同事“瓜分”。虽说各负其责,但我们的工作一直共同开展,一起摸底了解情况,一起开展产业发展动员,一起整理资料。经向瑶族寨老了解,该寨瑶族属红花瑶支系,因服饰艳丽、主色调为红色而得名,迁自今从江县翠里乡高芒村。时至今日,新寨和高芒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互通婚姻,互为亲戚,语言、风俗完全一样,来往非常密切。
在黎平全县,被称作“新寨”的自然寨有19个,顾名思义均为新形成的寨子,其历史往往不过百年。老人们说,约100年前,大榕一带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瘟疫,除了逃难出去的6户人家,其余的人全部遭难。有的老人还仿佛亲历者,绘声绘色地描述当时的惨景:千村霹雳,万户萧疏,野狗、豺狼四处流窜;开始去世的人还能入土为安,后来去世的人只能抛尸荒野,因为已无人可以掩埋别人了。
地方志载,清宣统三年(1911)、民国六年(1917)前后黎平遭受的瘟疫叫霍乱,遭毁灭或接近毁灭的村寨有数十个。这一场瘟疫,也让大榕劫后余生的6户农户顺理成章地拥有万顷良田,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主”、“富农”。因为人烟稀少,新诞生的“地主”、“富农”们无论找对象还是雇工种田,都得去远方想办法。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一户人家从当时永从县——现从江县翠里乡的高芒瑶寨娶来了一位瑶族女孩。就是她,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移民运动。
瑶族女孩来到大榕后,发现这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而且人少田多——当时只有6户人家呢,年年风调雨顺,相较“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老家,大榕近乎天堂,便把娘家的兄弟姐妹邀来大榕,或当佃户种田,或开荒打猎,身安乐处,然后心安乐处。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高芒迁来的瑶家人越来越多,一开始分散居住,后因为同样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同样的乡愁,也为了同样的安全需求,大家渐渐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生的瑶寨,人称新寨。
百多年来,瑶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延续着千年一脉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最有特色的文化遗产是瑶族芦笙舞和武术,多次获得省、州、县各种大奖,进而成为黎平一绝,该寨也因此跻身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新寨瑶寨的这一“国”字号招牌,为我们两个网格员免除了一项工作压力——为保护传统风貌,易地扶贫移民户搬迁时均不用拆除其原有住房。
新寨瑶寨另一项可圈可点的文化遗产是他们的油茶。我们都知道侗家油茶、糊米茶,而对瑶族的油茶缺乏了解。乍听之下,瑶族油茶乃因其居住侗族地区,受侗族影响所致。但根据笔者两个多月来的深度体验,发现瑶族油茶虽然食材及制作方式与侗族接近,但其对油茶的态度,吃食的方式,以及无与伦比的仪式感,让我不得不坚信瑶族油茶另有起源。
瑶族奉盘瓠为祖先,而盘瓠原型是远古时期高辛国豢养的一条神犬,一年为王国立下了大功,国王施术让他化为人身,并将女儿许配给他。盘瓠与公主两人放弃锦衣玉食,住进深山老林,先后生下6男6女。这6男6女结成夫妇,一代代繁衍,进化成今天的瑶族。这个传说演绎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瑶族的狗图腾,不吃狗肉成为瑶族典型的民族特征。在瑶寨工作、生活久了,我也觉得把与人类友好相处的狗作为食物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做法,于是好几次谢绝朋友吃狗肉的邀请。
在新寨瑶寨,再次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的善良和质朴。入驻不到一月,全体瑶家人于一个阳光灿烂轻风拂面的下午,备了各种各样的菜肴,去一条风光旖旎的山谷野炊,跳起欢快的芦笙舞,热情洋溢地款待来自各县直机关的7名网格员。他们说是为了感谢我们为他们所做的那点实事,我们感觉到的是他们的一片真情,毕竟我们初来乍到,还忙着履行政府赋予网格员的基本职责,顾不上为他们做太多的事。
一边是淳朴的村民主动配合工作,一边是铁板一块的网格员团队精诚合作,互相协作,工作效率高,心情愉快,使我们的工作并不那么艰辛。我们当然也压力山大,只是压力来自自己的内心,来自瑶家人的淳朴和善良,我们希望对他们的现状有所改变,对他们的善良有所报答。为了缓解这份压力,我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一条有效的经济技术路线。美国朋友看了新寨后,经过交谈,说要改变她的发展状况,是一个very difficult issue(很大的难题)。尽管如此,他表示会支持我们的努力,如果需要他,他会再次前来新寨。
第一次到新寨的时候,寨子后山上郁郁葱葱的竹林吸引了我的注意。经过了解,村民们对竹林的利用层次还很低,仅保持在挖竹笋、编制简单粗糙的竹编用具这一水平。70天来的思考告诉我,新寨瑶寨的资源在山上,瑶家人的希望也在山上。今天,我们与瑶家人已达成共识:他们的乡村振兴之路,将从山上的竹林启程。
最后再低调地说一声,这段时间我用国际音标记录了好多瑶话,以后将越来越多。现在请让我对你说一句:多奢慕(平声)——谢谢您!呵呵,谢谢您耐心读完这篇粗糙拙笨的文字!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