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19-06-26 13:55:21
作者:刘波
用笔,在中西绘画中,都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这样说,相信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因为西洋绘画对“用笔”似乎鲜有提及,对于讲究用笔用墨的中国画而言,“笔”自然是创作、欣赏不可或缺的一环,围绕用笔展开的形而上讨论也成为中国画理论发展的丰厚积淀。中国人有自觉而系统总结书画用笔的漫长而丰富的历史,同时,历代关于用笔问题,各个层面的讨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齐白石的《虾》
中国画的用笔问题,从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法发端,渐渐提升到哲学层面。如果说古代流传所谓十八描等,尚是从笔触的形态着眼,旨在对前人感悟自然物像对于用笔启示的总结,基本还是停留在形而下的层面。需要注意到这种说法特别对构成中国画传承系谱有作用。中国书法和绘画特别发达的是它的传承系谱,一招一式,经过程式化的提炼和总结,形成有章可循的规范,成为后代人学习技法的阶梯。这当然是中国画初级阶段的表现。而类似明代董其昌“下笔便有凹凸之形”,则从中国画用笔的本身来观照问题,能体现“凹凸之形”的用笔,已经与勾描具体物像的轮廓、形貌若即若离?!鞍纪埂倍郑嗨朴凇耙跹簟薄靶槭怠薄坝形蕖钡认喽缘母拍詈头冻?,代表了宇宙万物存在规律之一端。这一句论述,已经在总结中国画的用笔规律,而进入对用笔本身的关注和讨论了。
而诸如“骨法用笔”这样的说法,则从书法用笔体验中体悟绘画的笔法,逐步进入形而上层面。唐代张彦远讨论用笔时曾经讲过:“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贝悠っ庀嗌钊氲骄窆瞧恢П仕瓿傻?,绝对不仅仅是描摹对象这一个功能,通过不同的用笔方法,来表现对象的精神气度和画家本人的精神世界,这乃是中国画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中国画注重用笔问题,而历代画家基于实践经验,提升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从而总结出一整套完备而详尽的用笔规范,这一点大家似无多少异议。而我们之前对西洋绘画的用笔问题就相对缺少关注和探究,在今天国门大开、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蓬勃开展的时代,认真体察西方绘画的微妙法门,从中国绘画的用笔视角来重新审视西洋绘画,从而比较二者之间在美学上的同异,融汇中西艺术之精髓,乃是我们时代应有之题。
莫奈的作品《海滨公园打伞的女子(卡美伊)》
西方绘画讲究色彩、体块,固然很少论及用笔问题,但不代表他们的绘画不讲究用笔,相反,对于西方绘画大师而言,其实用笔问题从来都是个性十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自古至今遗留了丰厚的传统。所要注意的是西方绘画相比临摹前人,更加注重观察、研究、图绘自然,所以,系谱化的传承方法不太发达,从写生中也不太容易总结出来一套完备的用笔方法。
中国人早期从传教士那里,后来通过印刷品来学习了解西洋绘画,一方面,不能接触到第一流的西方绘画原作,另一方面西方绘画的微妙部分也因为印刷水平的限制而不能得到充分表现和反映。因之,除去少数直接受教于西方的画家外,大部分中国油画家对于西洋绘画用笔问题缺少关注。
笔者近年大量观览西方经典绘画原作,一个特别重要的发现,就是西洋绘画最高级的状态,其实也表现着精妙绝伦的用笔。古典绘画注重表现对象的形质,对于艺术本体和画家个性尽可能收敛,用笔因之不太表露,但是那种细腻的刻画,其实是来自对不同工具和用笔方法的娴熟运用,有时候一条线、一个渐变的层次,包含着丰富的用笔,只是笔触,因为消化在物像的体面关系中而很难察觉。
在中国,对于西方绘画的介绍基本集中在两大时期: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画册以越来越高清的方式不断被引进推广,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印象派,在这两者之间、之前和之后,其实有更多的画家和画派处于渐变的过程中,而他们的意义和价值并没有被充分认知。比如鲁本斯、伦勃朗等人,绘画的运笔是非常讲究的,而且他们的笔触都清晰地留在画面上,那种因为运笔的节奏和对自然物像的娴熟表达所产生的阅读快感,是从印刷品和二三流作家作品中万难体会到的。其实这一点从中国画中同样能感受到。中国画常常把艺术风格和人格联系起来讨论,“人品不高,笔墨无法”乃是一个被广泛认可并通行的共识,当然,其中也难以避免会附会一些超出艺术本体的社会学内容。但,通过用笔来考察绘画的品质,进而来领略画家的精神世界,这一点应该是中西绘画都应该注重的方面。
英国水彩画大师透纳的作品,洋溢着浪漫诗意的气质,趋近考察其用笔,会发现颇多与中国毛笔水墨写意类似的表达方式,那也就是说,受着自然的启导,中西艺术家都发现了存在于物像之上的勃然生机,而通过“笔”来捕捉这种生机,就绝不会仅仅停留在皮毛外相的层面,来自自然启发的勃勃生机,会在画家的笔下焕发出生命气息,通过节奏明确、气息相贯的用笔来表现,则是中西艺术殊途同归的选择。
最能张扬西洋绘画用笔美感的是梵高晚年的作品,主观、奔放、自由的笔触,随着自然田园的启导而在画布上跳跃、升腾。色彩、笔触对于自然物像的依附被彻底解构,留下来的是与其说是物像,不如说是心境。那是艺术驰骋于自由王国的极致美感,任何人面对这样的画面,都会被其深深打动。在这个意义上,中西绘画本无二致。同样,当我们驻足于八大山人淋漓的泼墨,凝神谛听那穿透历史时空的生命节律,会忘记语言,瞬间彻悟到佛家醍醐灌顶般的透彻和通脱。(刘波)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