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7 23:59:04
图文/高原牧人
2017年台北宇珍秋季拍卖会上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拍品:齐家文化嵌绿松石青铜牌。这件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高古文物,泛着幽绿的光泽,传递出神秘而悠远气韵。
这件文物是台北宇珍国际艺术有限公司于2008年购自瑞典韦斯特罗斯市。如果同时提到齐家文化和瑞典,那么马上就让人联想到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熟悉这个瑞典人,不过如果提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估计大家都知道,这个重要的遗址就是安特生主持发掘的。而齐家文化是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并命名的。所以这件文物很可能是当年这个瑞典考古学家发掘所得。
2017年台北宇珍秋季拍卖会上的齐家文化
再来看看这个精美的器物,其制作工艺应该是先用青铜铸造出圆角收腰状的牌体,然后在其上镶嵌大小不一的绿松石片。
很明显青铜牌上有一个神兽的造型,最下端是突出的嘴,稍微往上是一对圆形的眼睛,再往上是像角又像耳朵的纹样。绿松石片轻薄细致,打磨光洁,排列紧密。牌饰两侧各有两个穿孔的对称环钮。这是一件集铸铜、辗磨加工玉石薄片和镶嵌等多种工艺于一身的复杂艺术品,表现出了高超的水平。四千多年前的古人能够制作出如此精美的饰品,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甘肃天水博物馆也收藏着一个类似的齐家文化嵌绿松石青铜牌。此件文物保存情况不如2017年台北宇珍秋季拍卖会上的那件拍品,很多绿松石片已经脱落,不过两者的整体造型几乎如出一辙。
可以看到这件青铜牌上也有一个嘴向前突出的神兽,而在其上半部同样有一个像羊角一样的纹样。
其实这种嵌绿松石青铜牌不光在西北的齐家文化有发现,它更是中原二里头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二里头遗址从1959年发掘至今,已先后四次出土了青铜牌饰,数量要多于齐家文化,而且其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美。
二里头文化的嵌绿松石青铜牌在纹样方面比齐家文化青铜牌复杂很多,而且整体造型设计更加精致,可以看到制作工艺的明显进步。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器物的发展过程都是初期比较粗糙,时间越往后越精致。所以齐家文化的嵌绿松石青铜牌应该是此类器物发展初期的状态,而二里头的青铜牌则是其成熟期的状态。
从考古文化断代来看也能说明齐家文化嵌绿松石青铜牌的年代要早于二里头的同类文物。齐家文化的年代为距今4200年至3600年,而二里头文化为距今3700年至3500年。所以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牌应该是对齐家文化相关器物的继承和发展。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齐家文化出现青铜牌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的结果,是齐家人仿制的二里头器物。能够对这种观点提供支持的依据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嵌绿松石青铜牌属于第二期偏晚,时间大概为距今3685年到3635年,而齐家文化的最晚期为距今3600年,两者有那么几十年的重合期,所以也有可能是齐家受到二里头的影响。
不过今年一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2018年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后基本就可以把齐家文化嵌绿松石青铜牌为二里头同类器物仿制品的论点给否定了。
201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石茆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大台基”南护墙位置发现了三十余件精美的石雕。其中有一件石雕上面的纹样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这件石雕作品的中间是神人头像,其两侧为两个十分像龙的身体修长的神兽,在石雕左右末端则是半张神面。让人惊讶的是这神兽的造型居然和嵌绿松石青铜牌上的神兽纹极其相似,几乎如出一辙。
陕北的石茆遗址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最大的城市遗址,面积达到了惊人的425万平方米。整个古城的建筑技术非??季?,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体。
石茆遗址位于陕北,而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区,都属于西北范畴。目前考古研究成果显示两者在陶器、玉器、铜器、葬俗、遗传基因等各方面拥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石峁古城就是齐家文化从甘青向陕北扩散发展的结果。
石茆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4300年至3900年,明确早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距今3700年至3500年)。石茆石雕神兽纹的出土有力证明了二里头青铜牌是支流,西北的齐家和石茆才是源头。其实中国的青铜制作技术就是起源于西北地区的,所以嵌绿松石青铜牌不可能来自别的地方。
二里头文化建立了早于商文化的中国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二里头就是夏文化。随着考古发掘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二里头上层统治阶级来自西北地区的证据越来越多,嵌绿松石青铜牌就是其中一个有力的证明。
就中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所谓的“中原起源说”曾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该论点认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但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向我们展示黄河上游的西北地区可能才是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地。因此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正视西北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重要地位。
其实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无论是炎黄神话,还是大禹出自西羌的传说,无论是讲述周穆王西游的《穆天子传》,还是流传千年的昆仑神话,都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指向广袤的西北大地??脊叛〉玫某晒皇前镏颐钦厩逶炊选?/p>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