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0 00:06:37
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旗渠精神并非是在战太行的十年间“突然”产生的,她得益于林州这块红色文化肥田沃土的滋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孕育而成的文化结晶。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和党引领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精神柱石的强力支撑与实践,培育了林州一大批具有优秀禀赋和较高觉悟的高势文化群体,他们之中蕴藏着蓄势待发的无限创造力。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红旗渠修建期间,以杨贵为表率的党的先进团队的初心与使命感,展现了统筹全局的强大执行力,进一步获得了林州人民的服从自觉。党的决策与人民群众的诉求产生强烈共鸣,同心同德,和舟共济,近而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民间蕴藏的无限创造力得以最大化的释放,形成了排山倒海的合力,修建成功了这一堪称人工天河的水利工程,凝聚、诞生了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人民与时俱进,从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到美太行,不断追逐新的奋斗目标,经历了精神的洗礼与升华。崇拜英雄、刚毅倔强、善于创新、永不满足的禀赋塑造了他们坚持不懈的创造精神,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到“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元素,融入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为百年党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
千百年来,太行东麓漳洹两河流域的重大文化事件与卓越人物,使林州民众接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了诸多营养:他们从愚公移山学会了坚毅,从殷商文明学会了创造,从周易文化学会了自强不息……他们亲睹西门豹投巫治邺的壮举、亲历谢思聪开挖洪山渠道的勇气,林州同属的700多年的彰徳府文化圈融入了三晋文化、燕赵文化的务实民本与见贤思齐,透过明清商贸与漕运他们看到了外部世界……
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早期共产党人杨介人就于1926年冬来到林州东油村,策划农民起义天门会参加了北伐,这也是我党统战工作的滥觞。但终因不听共产党的劝告而投奔国民党反动军阀,以至于首领被杀天门会溃散。1937年八路军进驻林州,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和地下交通线,组建妇救会、儿童团等外围组织,党带领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进行土地改革、大生产运动,粉碎日伪经济封锁,开辟建立、发展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在老区建立学校,兴办教育,组织剧团演出革命戏剧,鼓舞了翻身农民的积极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摧枯拉朽,影响力超越千年王朝与近代走马灯似的政党轮替,老区民众觉悟极大提升,他们对共产党性质与宗旨的认识,历经了最初的徘徊观望,近而产生信任、信赖,发展到此时的服从自觉。
在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与抗日战争期间,林州两万多民众踊跃参军参战,人数在太行区第五专区所辖的诸县之中名列前茅,其中不乏父送子参军、妻送夫参战、党员干部志愿者争先的楷模。据不完全统计,其间仅民兵参加战役就多达29万多人次,牺牲3000多人。
从战争年代过度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林州人民的牺牲精神与无私奉献已被党主导的红色文化所浸润,融入到民众的血液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后,林州人民目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及执政为民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更加坚定地自觉拥护党的执政地位。随着解放初期三批干部的南下,万达、谷文昌、马兴元、王虎等优秀共产党人把林州革命根据地的高势文化火种播撒全国,星火燎原熊熊燃烧。此后,林州大地先后涌现出了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栗振林,全国劳模成百福、石玉殿,以及石板岩供销社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楷模,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此时的林州民情沸腾百废待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积极参加扫盲学习村办冬校,成立林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豫剧社、广播站,数十万人参加冬季植树造林活动等等,一派如火如荼的盛况。党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脑入心,移风易俗,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优秀禀赋的林州高势群体。
林州的水困契刻在民众的心灵之中,他们渴望生存的博弈始终没有停顿过。囿于地质结构造的缘故,林州境内漳洹淅淇四条季节河常年干涸断流,从明代到新中国成立的500多年间,有记录的自然灾害就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甚至出现“人相食”的不伦记载。从元代至元五年知州李汉卿率众凿通天平渠,到明弘治十七年提学副使王敕率众开挖的永利渠,及至明万历二十年知县谢思聪拓阜民池修洪山渠,这些水利设施小范围的缓解了彼时的林州旱情,终因工程简陋未能彻底解决水源而作用极其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百姓生活生产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林州人民政治上得到了翻身,开始拥有了治国理政的话语权,他们渴望修建更为高效的引水工程。随着集体力量日益壮大,党带领人民积极开展水利建设,先后开挖英雄渠、淇河渠、古城渠、天桥渠、建民渠、荷花渠、渔村渠等30多条引水渠道,修建了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大小水库几十个,还因地制宜开掘了大批旱池、旱井、水井等,农田用水得到缓解。1959年林州遭遇特大旱灾,河流干涸,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
老书记杨贵回忆说,应该感谢1959年那场大旱,它使我们从陶醉中清醒过来。严酷的现实,不仅考验了林县的水利设施,而且也逼着县委不得不重新考虑解决林州缺水的办法?!耙娜肓帧贝饲耙苍泄舜蠡嵋樘岚福俪傥茨芸な堑却徊降目疾炻壑?、施工的能力与上级、民众的认可。老书记杨贵亲自考察漳河水源,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踊跃支持,又以县委名义逐级汇报到了地区行署、省政府与国家水利部,得到各级领导认可。由此,“引漳入林”工程的号角吹响了,拉开了十年战太行的序幕。
红旗渠修建期间,党的坚强领导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至关重要。为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和健全了工地上党的各级组织。由4名县委委员、13名科局级党员干部以及132名优秀党员干部组建了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和工程总指挥部。工地上还设立了团委和妇联,各分指挥部设立党总支,民工连设立党支部,用15个党总支、320个党支部形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把工地上的党员组织成了一个富有战斗力、创造力、执行力的先锋队,涌现了吴祖太、任羊成、李改云等一大批身先士卒的党员劳模,助力了红旗渠工程攻坚克难的顺利推进。
红色文化的势能是潜在的,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优秀禀赋的民众及其高势文化群体之中蕴藏着巨大的蓄势待发的潜力。在共和国成立的初年,林州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挥了极大的革命积极性,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一道呵护生命的水长城。他们在严重自然灾害与国际反动势力封锁的不可思议的时间段里,在不可思议的高山绝壁上,克服了粮食短缺、资金自筹、技术匮乏等不可思议的困难,以林州人民坚忍不屈的禀赋,坚持十年,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就。
究其深层原因,红旗渠精神的凝聚与形成,来自于党与人民群众的同心同德,来自于党的决策与人民诉求的强烈共鸣,来自于共产党对先进文化的正确引领,来自于林州高势群体无限创造力的迸发。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