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2 15:48:32
任大援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2015年,习近平主席来陕西考察,在谈到历史文化时,他说:“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span>
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大国,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要不断加强和深入。这种研究不仅是要搞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本来面貌,而且还要用历史启迪智慧,加强文化自信,为当代社会服务。
当我们对观念形态的历史进行考察时,轴心时代(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以来的历史最容易受到关注。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如此。在中国,所谓轴心时代,就是指春秋战国以来。但如果我们要考察整个中国历史,就不能忽视轴心时代以前的历史,也就是所谓的“前轴心时代”。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春秋 (公元前770年),之前,有2200多年,夏朝建立于公元前 2070年,夏朝之前还有近1000年的历史。就是我们所说的“炎黄时代”,我们开展对这一时代的考察研究,有重要意义。
这次参加“西安黄帝都邑与中华文明传承”学术研讨会,收获颇丰。杨官寨是一个典型个案,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从会议研讨来看,一些学者再次提出庙底沟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很有启发。例如考古学家张天恩先生告诉我们,黄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庙底沟文化相对应,是苏秉琦先生晚年反复谈的问题。胡义成先生也再次重申历史与考古学家提出的中国上古文化的“两种模式”的看法。考古学家与上古史研究专家李伯谦先生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所谓两种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模式有着浓厚宗教气氛,而另一种模式没有浓厚宗教气氛。庙底沟文化属于后者。胡先生从杨官寨遗址“少玉”的现象,来思考上古中国文化发展的两条道路,很有创见性。如果这种说法成立,我们就会看到,历史在后来的发展中还有很大的曲折,走着波浪形的道路。例如殷商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就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卜史巫祝就具有相当大的力量。而 到了西周,有产生了新的变化?!独窦恰分兴担牡雷鹈?,殷人尊神,周人尊礼,近代学者王国维提出“殷周之际”的命题,就是讲西周对殷商意识形态的改造,以及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就是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就是从西周来的。那么,西周的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涉及到对上古中华文化的发掘。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前轴心时代”中最早的1000年——上古的炎黄时代。
从国家最高学术层面,现在已经非常注意这个方面,其表现,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前不久,今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探源工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第二,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span>90年来中国田野考古学成果的科学总结,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团队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
第三,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探源研究表明,多元一体文化现象背后的各地方社会,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在各自的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呈现出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
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
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为了其长期生长的起点,从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上述观点,都极富启发意义。
我自己思考的问题是:炎黄时代及其后来的中国圣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文化和精神遗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展开我们的思路。
首先,要考察炎黄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次,要考察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古代哲学家如何继承了炎黄的精神,开拓出中国古代的价值理想。这种价值理想,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炎黄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告诉我们,5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进入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时代。我们知道,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包括南亚)和中南美洲。而在中国,早就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早期的人类文化,当从采集农业发展到种植农业的时代,历史学家称之为“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带来了三个后果:一是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二是人类由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社会的结构发生变化,家庭关系及其重要性愈加凸显;三是由于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基本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炎黄的时代,这些情况都出现了,《周易·系辞》这样描述了炎帝的时代:“包犧氏没,神農氏作,斲木爲耜,揉木爲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后来的史学家还提到炎帝“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闭庑┒急砻?,炎黄时代的历史传说,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的。
炎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在此之后的1200多年,是中国历史的夏商周时期(又称“三代”,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0年); 夏商周之后,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思想蓬勃发展的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代,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几个文化核心区域,也都出现了思想蓬勃发展的状况,因而有西方学者称之为人类思想发展史的“轴心时代”,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但是,在不同的文化核心区域,轴心时代所依托的历史发展背景不同,因而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与多彩。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文明,正是以炎黄时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社会文化背景为依托,在二者之间,形成了历史的联系。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儒家所建立的价值理想,是以中国上古时代延续下来的农业文明的背景下开拓出来的。因而,从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上看,儒家思想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儒家并不是直接从炎黄时代继承而来,这其中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西周。由于历史环境不断发展继承的结果,最终儒家思想得以诞生。那么,儒家所开拓的中国古代的价值理想是什么呢?用古代学者张载的总结,首先就叫做“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不是今天常用的概念,它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一句话的缩写,意思是说,天下的所有百姓,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姐妹,世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朋友。这是天地万物和谐一体的思想,儒家也称作“万物一体之仁”。
民胞物与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中国古代的先民,从农业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单元的朴素认识出发,推想出宇宙也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类是子女,万物皆由气化运动所生。古人称之为“气化流行”。上述的说法,集中体现在宋代人张载的一段文字中,这段文字,本出自张载的著作《乾称篇》,后来人们更习惯称之为《西铭》,其中这样描述到:
天被称为父亲,地被称为母亲,我在天地间是渺小的存在。我的肉体生命产生于自然元气,我的道德精神(性)也出自天地的元气。因此,天下的人都是同胞兄弟姐妹,一草一木的物,也是我们的朋友。君王是长兄,大臣是辅佐他的人。我们要尊敬长辈、关爱幼小,(让那些)秉承天地之德的人作圣人,(让那些)秉承天地灵秀的人为贤者。凡是天下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都是我们兄弟姐妹中困苦颠连而不能摆脱的人,(这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对象)。(对于天,)要时时保持敬畏,(对于父母,)要使他们快乐无忧。这就是真正的孝。 这个思想原始文献是:“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之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保ā段髅罚?/span>
儒家的上述说法,在今天看来,虽然并不是一个科学判断(是一个假设),但它却有两层重要意义:第一,它用气化流行解释生命现象和道德现象的来源,不同于其它文明提出的“神创论”,表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一个独特贡献;第二,由于对生命来源和道德的来源的解释,是一切价值观的基础,所以这种理论对于建立古代中国的主体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段话,对于建立古代中国的主体价值观,起到了什么样的至关重要作用呢?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观的基础呢?
第一,儒家的价值观,突出以孝作为基础,孝也是“仁”的根基。孝为什么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品德?在民胞物与的学说中,儒家用元气自然之说解释人在宇宙间的位置,把宇宙解释为伦理结构,强调天下一家,因而“孝”就成为最基础的价值理念。爱天地、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照顾老弱病残,爱一草一木,这样,天地才能和谐有序。所以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iiii 《论语·学而》,通过孝,才能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与天地和谐。所以孔子说,仁的含义,就是爱人,叫做“仁者爱人”。孝的两层意义,对人类,是从家庭出发的和谐;对整个宇宙,是天地万物的和谐。这里就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在其中。
第二,儒家的价值观,强调道德性为人类所独有,这就没有给上帝留下位子。因而将道德责任感作为儒家价值观的一个特色。儒家以孝作为价值观的基础,但是,宇宙间的万物,是否都具有孝的品性呢?并非如此??鬃铀?,“仁者,人也”,就是说,只有人类才能做到“仁”。在民胞物与的学说中,虽然指出了万物都由“气”所构成,但对不同的对象而言,气的成分有所不同,而道德意识(有时称之为“灵明”)为人类所独有。
荀子曾用水火、草木、禽兽三类对象和人加以比较,他说,水火是最单纯的气,没有生命力;草木有生命力,但没有知觉力;禽兽有知觉力,但没有“义”,也就是道德原则;而人呢,有气、有生、有知并且有义,所以最为天下贵。 这段话的原文是:“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薄盾髯?#8226;王制》 儒家特别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义”,即道德原则,人如果放弃了这种道德原则,就与禽兽无异。
第三,人类的道德意识,孟子规定为“四端”,这是儒家价值观的底线。儒家将人与动物的区别,称之为“义”,也就是道德责任,这个道德责任,由哪些内容构成呢?孟子提出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概念,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它的发展方向,就是仁;所谓羞恶之心,就是辨别尊严与耻辱之心、当为与不当为,它的发展方向,就是义;所谓辞让之心,就是恭敬礼貌,它的发展方向,就是礼和秩序;所谓是非之心,就是正义判断,它的发展方向,就是智。
儒家的价值理想,虽以仁义礼智为目标,但却要求从基础做起:同情心,羞耻心,讲礼貌,辩是非,是最基础的道德,也是价值观的底线。古人说“勿以善小而弗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要有诚敬的态度,在道德修养上,永无懈惰之心。
第四,儒家的价值理想,要求对社会公平正义有执着的追求。儒家的最终理想,以人类大同为旨归。这不止是一种社会理想,更是一种人生道德境界。在民胞物与的学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样一种兼济天下的道德情怀,这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的期望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的进步,需要有勇敢的追求精神,这也是儒家价值信念的要求。
最后,我对这次讲座作一个小结:
在炎黄时代,上古的先民留给我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开拓了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为儒家思想的产生,创立了基础;古代哲人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想,憧憬天地和谐有序、社会正义公平、人人诚实守信,百姓富庶安康的社会。这些思想资源,我们在今天不仅要继承,而且要改造、创新与发扬光大,更需要传播给全社会,促进现代化强国和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
-----本文由任大援先生审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