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7 17:21:42
张鸿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12月8日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们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促进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是创新经济、绿色经济、开放经济、共享经济,也是充满活力、代表未来的新经济。从全社会角度看,数字经济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加快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标志的新经济,打造数字经济生态最优区域,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面对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数字西安”建设,用数字经济统领枢纽、门户和流动“三个经济”工作,成为实现大西安追赶超越的重要抓手之一。
近年来,西安数字经济发展增速提升,成绩显著。西安在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投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目前,西安市获批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及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区、国家首个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高新区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创新与服务示范园区、国际港务区“一带一路”物流信息基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基地等核心园区,为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7年4月,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显示,全国351个城市“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排序中,西安市位居第13位,与排序第5位的成都市有较大差距。2017年11月22日,清华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职场社交平台Linkedln(领英)发布《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在全国拥有数字人才最多的前15个城市中西安位列第10位,成都居第6位。
2018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促进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聚焦?!蓖保岢鲆跋低辰ㄉ栉锪拖执酆辖煌ㄎ锪魈逑怠?。西安应该围绕构建枢纽、门户和流动“三个经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设西安“一带一路”核心区数字大枢纽。利用西安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的优势,以大数据应用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大数据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平台培育大数据技术创新联盟、产业联盟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数据走廊”,使大数据产业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西安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枢纽及产业基地。
二是构建数字西安创新平台大门户。抓住西安建设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机遇,举办“一带一路”西安—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大会,通过大会可以给西安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动力,助推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门户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发布“一带一路”数字经济西安宣言。“一带一路”市场规模独一无二,沿线城市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为西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西安发展数字经济基础良好,与沿线国家、城市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发布“一带一路”数字经济西安宣言,以此深化“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全方位合作。另外,可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数字经济战略联盟,该联盟旨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提供全球一流的全新“数据中心+云服务”、智慧金融、智慧家庭、智慧税务、智慧城市等整体技术和资金解决方案。
三是促进西安资源数字化高效大流动。要适应数字经济快速创新发展要求,以西安科教资源和硬科技优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一步破解部门分割、力量分散、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加快建立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配套建立政策制定落实机制,加快建立完善数字经济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经济要素能够顺畅流动。
(作者系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陕西省电子商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