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6 12:21:30
2100多年前,一个26岁的汉中城固小伙张骞领命出差,被困十余载,却“持汉节而不失”,他也许未曾想过,他的磨而不磷,开拓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绸之路。
1300多年前,一个27岁的河南洛阳小伙玄奘只身求道,历险五万里,任“经途险阻,寒风惨烈”仍不忘初心。他也许未曾想过,他的志坚行苦,成就了“不愧古人,出之更远”的传奇高僧。
两个月前,一个77岁的老者第三次丝路凯旋归来。三走丝路、历经三载,寻梦八万里,探访六十城,用车轮丈量历史,以妙笔勾勒文化。他一直在想,要老而弥坚,笔耕不辍,输出“寓意深远,独具一格”的中国符号。
三个不同时空的男人,命运奇迹般地在同一片土地身影交错,在同一条道路脚印相叠。其实是这位老者在穷其一生,制造与前人“相遇”的缘分。
八万里路云和月
肖云儒一点都不像七十多岁的“迟暮”老人,他既不去公园遛鸟,也不去广场散步。每天繁忙的行程和日渐疲惫的身躯拖不垮他躁动追梦的心,他的梦在西部向西。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这是一次规划很久的行程。
2014年,由陕西卫视打造的大型人文历史全媒体穿越活动“丝路万里行·追寻张骞”吸引了肖云儒的注意,作为研究了大半辈子西部文化的学者,丝绸之路是他最熟悉的课题。
丝路中国段走了一遍又一遍,但中亚五国和中东地区他却从未有机会涉足和体验。他曾为央视挥墨写过一副“梦圆丝路”的书法作品,就是将丝路作为他一直以来的梦的走心表达。
他深知,传播丝路文化是他的使命,是他创作的不竭动力!如果错过这次,此生可能再无缘。
“作为一个瘦小的南方人,是西部文化的'狼血'为我补充了钙质,研究西部、考察丝路不仅是事业的延伸,更是我生命本体的需要,再累也不怕!”
为了使坚守五十多年的丝路梦不成为一辈子的遗憾,于是,他去医院全面体检,就是为了向担心他的家人证明,他可以!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出发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一下子燃烧起来了!”肖云儒难掩心中的热血,像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追到了心仪的姑娘,像徘徊困顿的年轻人找到了生活的光亮。
历时2个多月,15000公里,从西安到达罗马,有艰辛也有感动,肖云儒作为国内首位丝路文化传播大使,真切而有深度的记录了丝路沿途的见闻和历史文化的纵深探索。
逐梦之心,最难将息。76岁的肖云儒再次整装,参加了2016年“丝路万里行·追寻玄奘”活动,17000公里,由西安经西亚中东到达印度当年玄奘修佛的[那烂陀寺]。
两次丝路之行,肖云儒是一个体验者、见证者、记录者,将丝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国人讲述和分享。作为丝路文化使者,肖云儒不时“见缝插针”地向丝路沿线各国输出“中国读本”和“中国符号”。
2017年8月,77岁高龄的肖云儒第三次踏上了“丝路万里行·中东欧传奇之旅”的征程,立志要在有生之年扮演好中华文化和丝路文化传播的勤奋使者!
翰墨扬魂唱大风
这是一次“中国读本”的解读,这是一次文与墨的合奏。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岁月兜转,桑田更迭,经过历史的自然选择,能够传承下来的印记实属寥寥。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不断交融,强弱对抗,一个民族拥有保留至今的专属符号是可遇不可求的艰难沉淀。
书法,就是中华民族独有、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民族书写可以成为审美意识的文化符号,是中国汉字力与美、文与墨、情与志的完美结合。现代书写用具和载体在不断更新,但书法的魅力经久不衰,可以说,书法是最具中国文化底蕴,最能代表中国人上善若水、淡泊明志民族性格的文化符号。
4年前,肖云儒曾在罗马一座有着600年历史的“诗人之家”博物馆举办过“肖云儒中国书艺展”,肖云儒永远都忘不了,开展那天当他现场作书法表演时,罗马文化官员等老外围观者,看到笔、墨、纸在急速运动中自如的交融和极具东方审美意味的水墨线条在动态组合时,发出的惊叹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
通过多次的书法展览,肖云儒意识到,中国书法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符号”!外国人虽然看不懂汉字,但书法是象形的,是最能引发中国联想的文化通用符。
“我是用书法来书写生命的”,肖云儒认为:书法应该有两个评价坐标,一是审美艺术的提升,二是与社会时代的脉搏共振。
“外国人很看重艺术作品,你送他一幅字,他觉得非常非常珍贵,没有一个人不是充满喜悦的神情?!?/span>
因此,书法就成为肖云儒三次丝路之行中,与沿线各国的领导人、汉学家、记者、普通公民等各色人物建立跨国友谊的纽带,向他们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美学精华和文化自信,用独特的文化符号唤起各国人民对丝绸之路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是对丝绸之路这一时代脉搏的精彩共振!
丝路“情未了”
“要谐和而不是零和,要结伴而不是结怨,要对话而不是对抗”,这是肖云儒行走丝路后的肺腑之言。
八万里路云和月,难忘丝路人与情。
第三次丝路行,肖云儒在不停的遇见:他遇见了萨拉热窝的鸽群与弹孔;他遇见了奥斯维辛绝灭营的压抑与疼痛;他遇见了陕西媳妇——汉学家玛丽安娜·田的热情与乡音;他遇见了里加商会黑猫的诚意与姿态;他遇见了老乡游辉和赵琦的慷慨与能干;他遇见了丝路老友——罗马尼亚记者玛琳娜的重逢与互赠;他遇见了爱沙尼亚街头唱起中国歌曲的老头的惊喜与温暖;他遇见了马其顿山区的底层百姓对丝绸之路的赞美和期待;他遇见了无数中国援建工程的宏伟与骄傲......
感恩每一次难得的重逢,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在丝路的友谊中诉说深情;感恩每一场友好的遇见,让“和——乃中华君子之风”在丝路的交流中绵延不断;感恩每一段惊喜的缘分,让“和——和平、和谐、和惠、和宁”在丝路的文明中发光发热。
中国人“尚和”,是胸怀天下的气度?!昂汀蔽抟墒切ぴ迫逅柯匪榉ㄖ?,出镜率最高的作品,无论是送给在诱发“一战”的拉丁桥上那一男一女的波兰公民,还是拉脱维亚著名汉学家贝德高老先生,亦或是匈牙利国家电视台辛苦工作的转播人员,“和”寄托了肖云儒呼吁和平,向往和谐的美好心愿。“和”也是无数中国人的国际标签,是弘扬丝路文明最具深意的友好象征。
“世界上有些路非常遥远,非常长,但从来没有走不到的遥远,没有走不完的漫长。行走、体验、研究丝路,是我大半生事业和学术生涯自然的延伸?!?/span>
肖云儒三走丝路的壮举,以书法为媒介,以文墨为桥梁,输出中国符号,连接起丝绸之路的文化纽带,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学者的文化使命和社会担当。
对肖云儒而言,这也是生命中最值得回忆和纪念的经历,他每到一处,或以文抒怀,或以照片留念,每赠送一幅书法,便自留一份珍藏。记忆会随着岁月渐渐模糊,但文字不会;经历会随着年龄慢慢翻篇,但情谊不会;人和人会因为语言不通而沉默,但笑容会收获回应;国和国会因为邪恶私利而战争,但友好会迎来和平。纸墨就是肖云儒的笑容,书法便是地球红飘带上的水墨。
肖云儒的三次丝路之行,总共送出去了28幅书法作品,每一幅作品他都书写了两份,一份送客,一幅自留。送出去的28幅书法作品作为肖云儒送给丝路各国人民的“中国读本”与“中国符号”已经成了“艺术孤本”。这些散落在各个重要的文化现场的“中国符号”凝结着八万里丝路上的云月和温情,承载着古稀学者的一片赤诚与大爱情怀,铭记着万千丝路同胞的友好互动和心意互通,已经成为一种绝唱。
自留珍藏的28幅丝路书法作品,作为肖云儒送礼的姊妹篇将要在2018年的元月在丝路的起点——西安,重振雄风,大放异彩!
《地球之虹——肖云儒丝路墨迹》书法展,与肖云儒一起重温感动,共话丝路!
开幕式时间:2018年01月06日15点
展览时间:2018年01月06日--2018年01月20日
展览地点:美道艺术馆(西安市高新路60乙号美道酒店大院内)
咨询电话:029-8958451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