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8 23:12:32
陕西省第二届小品文华奖暨第十届小品大赛激战正酣之时,全国60余名专家学者9月17日、18日汇聚西安外事学院,参加第六届全国喜剧美学研讨会暨陕西小品发展论坛,探讨当代喜剧繁荣与创新之路,分析陕西小品艺术特色、寻求陕西小品“磨剑”之道。
研讨会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西安外事学院承办。
中国喜剧最红火和最尴尬的时代
喜剧美学家、中国喜剧美学研究会会长陈孝英:
当前是中国喜剧最红火的时代:第一,中国人的喜剧意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扬过;第二,中国的喜剧文化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过;第三,中国的民间幽默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批量地喷涌而出过。
当前也是中国喜剧最尴尬的时代:首先,我们的演艺平台和媒体上的艺术创作,罕见喜剧精神高扬的作品。有些喜剧变成了“歌剧”,即歌颂性喜剧,缺乏喜剧性冲突;虽然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讽刺作品,但由于设定的禁忌太多,艺术家只好把讽刺的矛头指向弱势群体。
正是由于喜剧精神的缺失,使喜剧失去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就带来了中国喜剧的又一个,也是最大的尴尬:我们的喜剧艺术,罕见经典之作。一面是热火朝天,一面是乏善可陈,这就是当今中国喜剧所面临的窘境。正所谓“有高原,而少有高峰”。
既红火又尴尬的现状,折射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喜剧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现代喜剧美学价值观与落后的喜剧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人民群众对喜剧日益增长的需要,他们日益强烈的喜剧意识和现代喜剧美学价值观,他们的代表——民间幽默家的大批涌现,同演艺平台和媒体上喜剧精神的萎靡不振乃至某些 “低俗化”“闹剧化”“马戏化”倾向,以及造成这种倾向的落后的喜剧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陈孝英会长在论坛上讲话
喜剧美学家、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魏久尧:
目前中国喜剧美学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和局限性,极大地制约着今后的发展。裹足不前的困境体现在“名”与“实”两个方面:
其一,从喜剧美学自身的名分来看,正名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喜剧美学是不是独立科学,尚未形成共识。时至今日,一些学者还对喜剧美学的提法存疑。这一质疑是对当代中国喜剧美学存在、发展的挑战,亟待解决。其二,从喜剧美学自身的方法论基础来看,形而上的哲学探索薄弱,主要表现为哲学方法的单一化。当代中国喜剧美学研究在哲学层面上一直停留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水平上踏步不前,没有突破作为意识形态的主体话语。国内美学研究正在尝试摆脱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桎梏,出现了多种哲学方法并存的新局面。遗憾的是喜剧研究并没有跟上步伐,在哲学方法论的向度上落后、掉队了。
当代中国喜剧美学要发展,首先必须走出两大困境,突破制约性瓶颈状态,这是喜剧美学建设的唯一出路。辩证地看,这些不足之处并非坏事,相反,它孕育着喜剧美学向上的动力和灿烂的未来,指示着喜剧美学发展的新方向、新路线。中国喜剧美学的未来将沿着两个方向或两条路线发展:一是喜剧美学自身建设的学科化与科学化方向、路线。喜剧美学要发展,必须探索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及其范围,使自身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二是形而上的哲学方向、路线。在这个方向上,开辟出哲学方法多元化的新视野。目前喜剧美学建设最薄弱的是形而上的探索——对喜剧之道的探索——相当贫乏,在这方面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需要逐步去完成。
陕西小品如何冲刺发力
文艺评论家、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
这次参加第六届全国喜剧美学研讨会暨陕西小品发展论坛,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幕式。它与西安外事学院今年的开学典礼同时举办,由于把新生第一课——军训和美学教育结合起来,把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交融起来,使这次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十分重要的印记。
陕西有一批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喜剧,坚守喜剧美学和喜剧艺术,坚守喜剧审美观。有人说中国缺乏喜剧传统,我不以为然,但如果说中国缺乏以陈孝英为首的这样一批执着、顽强、坚忍不拔的喜剧美学家和喜剧艺术家则是事实。我敬佩他们这种做学问、搞艺术的耐力和定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信和美学自信。
国家一级编剧 何庆魁:
多次来陕西看小品赛,每次都有收获,每次都有惊喜。真是次次不虚此行。陕西小品实力雄厚,提出“重振”,果然重振了,并不断迈上新台阶。
为小品专门设立政府文华奖在全国是一件绝无仅有的事,充分表明了陕西对小品的重视程度。这次又把小品纳入陕西省艺术节,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对小品的重视程度。陕西小品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在创作上多下功夫,那么陕西小品的东山再起是指日可待的。
国家一级导演 由二群:
我是从宝鸡市话剧团走到西安市话剧院再走到中央电视台的,我是从小品、从喜剧一步步走向央视荧屏的,我衷心感谢陕西,感谢陕西喜剧界,感谢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我刚开始执导时的喜剧小品《张三其人》,在省第四届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上就得到了陈孝英老师的点评和鼓励。陕西喜剧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有作品、有人才,特别是有喜剧美学理论的指导,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希望家乡的喜剧人珍惜这份幸运,进一步将喜剧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创造陕西喜剧新的春天!
中国戏曲学院喜剧美学研究所所长王九成:
喜剧美学这面旗帜的发祥地是陕西。喜剧美学从创建至今,已经成为一面影响深远的学术大旗。何为大?孟子云: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首先本身要充实,其次要能散发出光芒,照耀众人,影响众人。喜剧美学已散发出了它独特的学术光芒。
喜剧美学除了高屋建瓴的哲学意义外,不能小视它对喜剧艺术的指导意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喜剧美学具有引领喜剧艺术实践的重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喜剧美学引领了喜剧小品的发展,至少是大大地促进了喜剧小品的产生与发展。
希望陕西的喜剧美学界和喜剧艺术界携手共进,使喜剧不仅引人发笑,同时也能传达出艺术美,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百姓喜闻乐见的喜剧艺术。
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会长、《喜剧世界》社长姜增祥:
陕西的小品和喜剧美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同时诞生,相互促进,喜剧理论与喜剧实践比翼双飞。经过30多年的孕育,今天陈孝英先生原创的喜剧美学理论已风靡全国,在各地喜剧界生根开花;陕西喜剧也在央视和全国各项大赛中频频夺冠,不少作品已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涌现出一大批喜剧创作和表演的名家大腕,陕西已成为全国喜剧的三大重镇之一。
陕西小品能有今天的局面,仰赖于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3年的第九届小品大赛就是在省文化厅大力支持下,使间断了16年的这一赛事起死回生,并不断发展,从而形成了在政府领导下,各文艺院团、社会团体齐抓共管的良性发展态势,促成了本次大赛数百作品参赛、佳作杰作频出的大好局面。
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研究院、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幼贝:
现在的陕西喜剧小品存在着创新不多、队伍不齐、亮度不足、深度不够等问题,这和当前整个喜剧的生存状态有关。
当前喜剧发展的大气候、大趋势是:空前的繁荣和空前的堕落共生。喜剧在娱乐化、游戏化、工具化、政治化、低俗化、碎片化和商业化的漩涡中沉浮并异化。
陕西喜剧何去何从?我以为:
一、坚持和坚守。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对喜剧小品的研讨、精品的展示、对电视大赛的传承、对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等等。当然也包括坚持地方特色、坚持体制外与体制内的合作共赢、坚持喜剧界与媒体界的相互配合等等。同时,坚守创作的底线,不随波逐流,不媚俗,不媚上。
二、破篱和重组。即破除设在喜剧小品周边的“篱笆”,重新组建喜剧小品大家族。
三、给喜剧小品一个高度:一是人性的高度,喜剧应该是“有趣的灵魂″的展现。二是生活的高度,好的喜剧小品一定是从生活中抓取的,即所谓接地气的作品。三是审美的高度,陕西喜剧小品缺乏审美的高度。
喜剧要发展、要提高,但当务之急是要存活——让健康的喜剧健康地存活。在某种意义上讲,先要疗治喜剧的“精神衰弱症”,给喜剧一点精气神,再讲发展与提高。
作为喜剧工作者,我们虽然无法完全改变现实,但应该为社会的进步担负起责任。从本职做起,用健康的喜剧抵制不健康的喜剧,用批判性喜剧替代歌颂性喜剧,用坚守死杠化解硬砍软埋,把喜剧和闹剧分离,让喜剧与轻浮决裂,让喜剧去掉媚态,让喜剧超越悲剧。
我们不仅要关注喜剧市场的兴衰,更应着力喜剧文化和喜剧文明的建设。喜剧可以带来娱乐,但娱乐并不完全是喜剧,不要把喜剧变成纯娱乐,喜剧不只是搞笑,喜剧还应该载“道”,喜剧可以让人快乐,更应让人清醒。它应该是一味药,它可以成为清醒剂,也可以成为兴奋剂,当然它也可以成为麻醉剂,关键在于你如何调配和使用。
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顾问梁栋:
30多年来,陕西的喜剧一直在呈螺旋状发展前行,经历了不少徘徊与低谷。群龙无首,各奔前程,抛弃特色,缺乏领军人物,是造成陕西喜剧处于低迷状态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陕西喜剧在沉寂多年之后,会迎来这样辉煌的“集体大爆发”,众多专家学者表示,这源于陕西一直坚持喜剧理论和喜剧艺术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发展。一改原有的象牙塔式的学院派作风,大胆走喜剧理论研究与演艺市场并重的路子,积极组织引导喜剧作品走向观众,走向市场,走向火热的生活。
随着陕西喜剧的全面复苏,一批以幽默喜剧为主打格调的民间演艺场所应运而生,形成了喜剧百花齐放的局面,观众人气指数大幅度攀升,而陕西喜剧市场的迅速发展对于全国其它大城市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014年4月,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召开大会,对陕西喜剧事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注重质量,加大分量,催生喜剧新生力量,再创陕西喜剧辉煌”的思路。会议选举以姜增祥为会长的新的领导集体,整合各方力量,加强研究会的协调指导能力。
2014年2月底,第二届陕西喜剧精品鉴赏晚会举行,集结了陕西当下最火爆的全国性喜剧大奖获奖节目,包括CCTV全国相声大赛、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北京快板大赛、文化部群星奖评选等;纪念中国喜剧美学30周年系列活动、重振喜剧小品座谈会、陕西省首届小品文华奖暨第九届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陕西省小戏小品大赛、第三、第四届陕西喜剧精品鉴赏晚会等相继举办;民办小剧场和社团相继涌现,具有现代特点的多个喜剧平台渐次落成……陕西喜剧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