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0 15:45:52
“不可替代”彰显禀赋和特色
——十八大以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立足国家急需引领科学研究综述
通讯员 吴秀霞、秦明 记者 张哲浩、杨永林
每一个到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听过学校情况介绍的客人,都会对两个频繁出现的词汇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最早”和“第一”。
西电校史是这样描述的:“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薄霸兄屏诵轮泄谝惶ㄆ罄状?、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span>
作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西电从成立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自己的使命始终与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以及振兴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相连。
十八大以后,西电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使命意识,坚持“强军拓民”、立足国家急需,一方面继续巩固国防军工科研优势,另一方面不断在更多更广和更关键的领域,以输出不可替代成果提升学校“话语权”。
挑战困扰全球航天界的黑障通信
每当卫星、航天飞船等空间飞行器,高速返回地球上空80公里到35公里的这层大气时,飞行器外壳因为摩擦,将产生高达2000摄氏度的温度,高温足以使空气电离而导电,这层包裹于飞行器表面的电离气体被称作“等离子鞘”,它会切断飞行器与外部的通信联系,产生所谓的“黑障”现象。
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研究黑障及其消除方法,但截至目前,就连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航天大国对此也依然无万全之策。中国是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近年来载人航天的成功使得人们开始高度关注航天发展,但黑障同样是中国航天绕不过去的弯。
只有瞄准这样的研究领域,西电才有国家地位;只有破解这样的世界难题,西电才能弯道超车。在学校确立的“强军拓民”发展思路指引下,西电人行动起来了。
面对黑障通信这个困扰全球航天界几十年的大难题,西电人悄悄撕开了一个研究的小口。在中国科学院包为民院士带领下,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小平教授研究团队设计并建造了“动态等离子鞘套模拟系统”,在国内首次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电子密度连续可控、大尺度、长时间持续的等离鞘套模拟,并成功进行了地面“黑障”的连续再现,直接应用于某重大型号的地面测试任务。
为了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地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研究问题,学校在2013年成立了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如今,学院牵头的973项目“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信息传输理论”已经通过中期验收,发现了等离子体鞘套电波传播过程中的若干新机理,并在信息传输理论方面有所突破,找到了改善等离子鞘套包覆条件下飞行器信息传输质量的可能途径。
2017年,这个学院牵头申报的“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成功获批,这一科学仪器的研制有望对最终解决“黑障”难题、实现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全程测控与可靠探测、拓展等离子体电磁物理学前沿研究产生重要意义。
研制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最强大脑
因为保密需要,对于雷达这个西电实力最强的研究领域之一,无论外面或内部新闻报道在提及时往往惜墨如金,相关项目名称还常常被用神秘的XXX代替。
比如,《陕西日报》曾经这样描述:空军在“九五”期间重点改造的4部雷达中,有3部雷达的“大脑”(信号处理机)由西电研制;在我国近年来多个先进的武器装备系统中,均有西电的研究成果支撑,包括机载XXX雷达、舰载XXX雷达等;“十五”期间,西电研制各类型号雷达信号处理机18台,成果已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西电关于在雷达研究领域的最新一次报道,时间是2016年12月19日,在这篇通讯报道题为《国防领域的铸盾行动》的小章节里,有这么一段欲言又止的描述:
2016年国际军事领域有一个爆炸性新闻,中国研制的世界首个反隐身米波雷达,让美国最先进的隐形战机无处遁形。“这个米波雷达,其信号处理机使用的关键技术,就是西电的雷达研究团队提出的??梢越懈呖煽?、高精度测量?!崩状镄藕糯砉抑氐闶笛槭医淌凇⒐易匀豢蒲Щ鸫葱卵芯咳禾逖醮啡肆喂鹕?,“我们实验室在十几年前就开展了该技术的攻关工作,可以说是为提升国防能力做出了一点贡献?!?/span>
这个原本可以深入挖掘、大书特书的新闻题材,因为众人皆知的原因,只能就这样三言两语、一笔带过。
西电是新中国最早创办雷达工程专业的院校。今天,在被称为雷达“裁判长”的保铮院士带领下,西电聚集着超过30位拥有长江、杰青、青拔、优青等国字号人才称号和教授职称的高层次团队,他们清一色从事雷达技术研究,尤其是被称为雷达“大脑”的信号处理机。多年来,他们默默创造着新的多个“第一”:多个研究方向上发表论文数目在国际研究机构中排名第一;研制了第一部对空目标分类雷达;研制了第一部外辐射源雷达;创新了多种新体制雷达并转化为新型装备……
而早在三年前,西电瞄准未来雷达技术发展的新高地,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及多家高校,在雷达研究领域建设“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行业产业类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2011计划”评审认定。
攻克第五空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当前,网络被视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间,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一个主战场,也是西电紧盯国家急需、贡献才华智慧的一个大舞台。
依托中国密码学界“黄埔军校”的传统人才培养优势,以及全国首批密码学博士点和军外唯一密码学国家重点学科,当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西电于2014年12月31日在国内高校率先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这个消息一度引发《纽约时报》等外媒的臆想和猜测。
西电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出发点,在密码和网络安全研究领域,始终聚焦国家战略急需,致力于捍卫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并且成就斐然:
历史上,肖国镇教授的“肖-Massey定理”已成为密码学研究基本工具,学校与华为合作提出了我国首个无线网络安全的ITU标准,自主研发我国第一个国际信息安全领域国际标准WAPI;十八大以来,长江学者李建东教授大规模无线局域网自主接入方法被纳入国际通信标准,长江学者马建峰教授“秦盾”数据库系统一举斩获全国科技工作者大赛金奖和最佳商业投资价值奖,杰青盛敏教授带领的团队其超高密度异构无线网络自组织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密码专家胡予濮教授颠覆性地攻破国际里程碑式的密码方案GGH映射……
今天,西电人已经把目光锁定建设世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正在加紧建设我国高校中安全覆盖面最全的新一代一体化网络空间安全实验靶场,并已联合国内实力最强的10余家网络安全机构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着力培养德才兼备、文理兼修、功防兼具的网络安全精英尖兵。
西电人紧盯国家急需开展科学研究的做法,最终体现为一流建设的“西电方案”。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彰显成果的“不可替代”特色。自2016年起,学校将连续3年每年统筹2亿元左右开展一流项目建设,目前第二批项目已启动。
在首批启动的13个项目中,除了已经提到的黑障通信、雷达技术和网络空间安全研究外,还包括低耗能微电子学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面向疾病早期精确诊断和脑科学研究的多模态影像平台等。
而在今年支持建设的第二批项目中,看看这些名称就知道,其“不可替代”的特色更加鲜明:瞬态半导体材料和芯片技术、涡旋电磁波大容量通信关键技术、类脑语义通信及探测方法与系统、复杂天线微波设计与性能评估系统、大数据分析共性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
作为一所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的工科高校,西电科学研究的“不可替代”特色正朝着多个领域延伸:微电子领域,中科院郝跃院士团队将微波功率器件效率提高到当前国际最高纪录73%,杰青杨银堂教授团队项目“用于集成系统和功率管理的多层次系统芯片低功耗设计技术”实现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效益。人工智能领域,焦李成教授在27年前就出版了《神经网络系统理论》,十八大以来,学校围绕智能成像、智能图像分析、智能图像认知等三个方面上近年来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在电子信息类高校独占鳌头……
“我们就是要举全校之力,支持能够产生不可替代成果的项目?!钡澄榧?、校长郑晓静在2017年下半年开学初工作会议上,反复7次强调了“不可替代”?!拔鞯缯庋母咝?,就是要通过产生不可替代的成果,彰显不可替代的特色,提升话语权。西电人对此充满自信?!?/span>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