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同城附近喝茶网_全国同城约资源匹配系统_一条龙200快餐

丝路启示录: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融大通道

2017-05-16 10:00:06

字号
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融、互鉴之路,是物质文明碰撞、交流的大通道,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的孵化器,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推动器,主导着世界历史进程的走向。

核心提示: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融、互鉴之路,是物质文明碰撞、交流的大通道,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的孵化器,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推动器,主导着世界历史进程的走向。

从“丝(si)”到“silk”(?。?/strong>

学英文的时候,我背单词总是用“联想式记忆”法。背单词“silk”时,发现与汉语的“丝(si)”读音很像,所以这样一联想很快就记住了,没有深究。后来才知道,原来“silk”真是从汉语的“丝(si)”来的。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丝绸就经今天的新疆运转至中亚再到欧洲。当时的欧洲人还不能生产丝绸,以“赛尔”(ser)也就是汉语的“丝”(si)来称呼丝绸,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丝绸之国”。在欧洲的主要语言中,称呼“丝绸”的词汇均以ser为源头,包括英语中的silk,也包括称呼印度妇女的服装“纱丽”(sari),等等。汉语的“丝”在跨语际旅行中丰富了人们的想象,这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最直接表达。

正是丝绸成为西方达官贵人身上的身份象征,贵比黄金,所以寻找“赛里斯国”也就成为很多探险家的内在驱动力。古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在公元前37年写的《田园诗》中这样写道:“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敝钡焦怕蘼淼穆砜伞ぐ吕锫裕?61—180)时代,才有人记载,丝绸的“丝”不是来自树叶或树皮上,而是来自于“一种很小的动物”,这真是一个伟大的猜想或发现!对赛里斯人的想象也很有趣,他们“身材平常,红头发,蓝眼睛,嗓音吓人,不和外人讲话”。

同时代的汉朝人对罗马是如何看待的呢?当时称呼罗马为“大秦”,据《后汉书》记载,大秦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叭怂琢μ镒?,多种树蚕桑”,看来把听说那里有丝绸也当成是他们自己生产的了?!捌淙嗣窠猿ご笃秸?,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因为当中有安息国为垄断大秦与汉朝的中间交易之利,从中遮遮挡挡,所以大秦的使臣无法到达汉朝。直到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由海路到达汉朝,“献象牙、犀角、玳?!保讲庞兄苯拥墓俜搅???梢运?,正是对丝绸的追求和双方的好奇心,才使得这次交往得以实现。

当汉朝政权建立后,尤其是张骞“凿空”西域后,西方文献中出现“丝绸”词汇的频率增加了:古希腊地理学家马利奴斯记录了一条由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向东通往赛里斯国的商路;生活于1至2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把这条商道记载入其《地理志》中;直到13世纪之后,随着蒙古人的西征,西方有很多人到中国来,把他们的见闻带回欧洲去。13世纪中叶,法国的使者卢白鲁克出使蒙古时,还念念不忘“赛里斯国”。他在所写的《纪行书》中有这样的描写:“过此有大契丹国,余意即古代赛里斯国也。盖其地今代仍产丝,品质之佳,世界无匹。其人称丝为赛里克?!?/span>

根据马可·波罗亲往中国经历写成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内容非常丰富,对中亚经新疆而至上都的陆上丝绸之路有详细记载,并对日本、南洋群岛、印度、斯里兰卡、波斯湾、阿拉伯海等国家和地区有所记载。《马可·波罗游记》震动了欧洲,使欧洲人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富庶的大国。一些冒险者和探险家读完《马可·波罗游记》后,热衷于寻找这个大国。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就精读此书,并由书中指引,试图到东方探险。他相信地圆说,本来计划从欧洲向西航行到达亚洲,但大海茫茫,被他无意中闯到了美洲。他还以为到了马可·波罗书中所称的东方,把古巴岛当做日本,还上去寻找黄金,把墨西哥当做马可·波罗书中所称的“行在”(杭州),把生活在美洲的当地人称为“印度人”,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后来翻译的“印第安人”。直到哥伦布去世后,欧洲人才逐渐意识到美洲是一个“新大陆”,由此,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也由此从原来的分散孤立开始走向集中联合——世界开始变小了。

“丝绸之路”的命名与传播

明代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也致力于求证“赛里斯国”的工作。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利玛窦曾这样记载:“我也毫不怀疑,这就是被称为丝绸之国的国度,因为在远东除中国外没有任何地方那么盛产丝绸,以致不仅那个国度的居民无论贫富都穿丝着绸,而且还大量出口到世界最遥远的地方?!谥谢酃谋嗄晔飞希曳⑾衷缭诨降?636年就提到织绸工艺,看来这种工艺知识从中华帝国传到亚洲其他各地、传到欧洲,甚至传到非洲?!彼种赋觯砜伞げ匏频摹捌醯ぁ?,也是中国,这是中国的别名。契丹原是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部族,建立了辽朝,这被很多欧洲人称呼中国的北部,乃至整个中国。这是一个重要发现,但利玛窦的论断最初并未被其他传教士所认同。

正在印度传教的葡萄牙籍传教士鄂本笃,为了求证利玛窦所说的“契丹”乃是中华帝国的别名的观点,受教皇所命,从印度果阿出发,经阿富汗徒步前往中国。他们一行越过帕米尔高原,1603年11月至叶尔羌。此后,他们沿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北道”再往东行,途经阿克苏、库车、焉耆、吐鲁番,于公元1605年10月到达哈密,在这里经短暂休整后,又向东南行进,穿越戈壁,抵达嘉峪关,并于公元1605年底到达肃州(今酒泉)。在沿途经过多种语言的调查,尤其是在肃州经过详细调查后,他们最终确认“契丹”就是中国。这个考察报告后来呈送利玛窦,验证了利玛窦关于“契丹”就是中国的论断。

19世纪,以研究《马可·波罗游记》出名的英国地理学家亨利·玉尔出版了《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中世纪关于中国的记载汇编》一书,又对马利奴斯所记载的“赛里斯之路”重新关注,并进行详细的考证和研究,“丝绸之路”一名呼之欲出。

在这些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多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但他对这个词的使用比较谨慎,在他的概念里,“丝绸之路”仅指汉代欧亚的贸易通道,甚至只是指公元前128年至公元150年的欧亚交通道路。此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引申了李希霍芬的观点,1936年,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干脆直接以《丝绸之路》为名出版了一本书,从此,“丝绸之路”一名逐渐为大众所接受,慢慢传播开来。

所以,从汉语的“丝(si)”到古代西方的“赛尔”(ser),再到赛里斯”(Seres),即“丝绸之国”,再到“丝绸之路”,从语言的跨语际旅行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丝路上的美食交流史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段子,说某人一不小心穿越到了先秦,要啥啥没有。店小二看来也是穿越过来的,一个劲儿地刺激他:“西红柿得清朝末年才传入中国”,“葡萄、芒果、石榴、草莓、菠萝等水果现在统统没有”,“大蒜的种子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香菜原产地中海,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某人等得不耐烦了,说了一句狠话:“我真恨不得一黄瓜拍死你!”“黄瓜?黄瓜原产印度,也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看完这个段子,哈哈大笑之余,也庆幸自己生于当代,可以享受丝绸之路物质文明交流的成果。

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品尝了西域的各种美食,在回国时带了西域的各色种子,有胡蒜(大蒜)、胡豆(蚕豆)、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葡萄、胡桃(核桃)、石榴等等。所以现如今中国北方人吃饺子的时候总想生吃几瓣大蒜,黄瓜更是很多孩子的最爱,而香菜有的人也很喜欢,甚至在邻邦日本,“香菜料理”还被评为年度美食。所有这些都是张骞开拓丝绸之路后的成果。说到石榴,更是武则天的最爱。武则天在都城各处种了很多石榴,曾作诗曰:“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笔袢共唤鍪翘拼九拇┮路缟?,而且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形成了延续千年的“石榴风尚”。

在此后的岁月中,胡萝卜、番茄(西红柿)、番麦(玉米)、番薯(红薯)、番椒(辣椒)、洋葱等陆陆续续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由汉字的“胡”“番”“洋”就可以大体知道这些农作物传入中国的时代,“胡”在中国古代一般指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或西域一带,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播过来的物种,一般以“胡”命名;明清之际,海上丝绸之路大大发展,外来物种一般称“番”,如称呼辣椒为“番椒”,称呼玉米为“番麦”。当然,“胡”和“番”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称呼,殆至清末,中国人感受到外来文明的强大,不敢以“天朝上国”自居了,对外来物品以“洋”字称呼,如洋葱等。

尤其是玉米和番薯的传入,不但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而且养活了万千中国人。这两种农作物都是在16世纪传入我国的。清代由于社会安定,人口大幅增长,乾隆年间,人口已有两亿多,人均耕地3.6亩,大大低于明朝。到1850年时,全国已接近4亿人口,人均耕地也相应减少到1.65亩。如何养活这么多的人口成为统治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乾隆皇帝就曾鼓励民众往偏远山区开垦种地,在这种形势下,形成了几个移民潮流:由平原地区向偏远山区移民;由内地向边疆地区移民,如“闯关东”“走西口”等;向海外移民,如“下南洋”等。但向条件恶劣的偏远山区、边疆地区移民,前提条件是得有适宜当地气候的高产物种,玉米和番薯以及稍后传入的马铃薯恰恰迎合了这个时代的需要。这些农作物都有高产、耐旱、易种的特点,尤其是玉米,在很多地区的播种面积甚至超过了传统的五谷。道光年间的《石泉县志》记载:“乾隆三十年以前,秋收以粟谷为大庄,与山外无异。其后,川楚人多,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美食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可以说,丝绸之路是美食的天然交流场,美食在这里互通有无,构成了舌尖上的盛宴,这是一种物质文化上的交流、交融,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美食交流史。

从“丝国”到“瓷国”

我们都知道,英语的China一词,不但有“中国”的意思,还有“瓷器”的意思。很多人就此认为,正是因为中国的瓷器才使得老外称呼中国为“China”。其实这是本末倒置了。根据现在学术界的一般看法,认为英文的“China”应该来源于古印度梵文“cina”,即秦朝的“秦”的音译;还有一种看法,认为“cina”是“绮”的音译,即指丝绸。笔者认为,“cina”是汉语的“丝(si)”的变音也未可知。

所以,在海上丝绸之路大发展之前,西方所指称的“中国”应该与瓷器无关。唐宋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较为发达,宋代的“南海一号”沉船上有大量的瓷器,就说明此时瓷器交易的繁荣。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及其之后的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后,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性商品,欧洲上层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一如古罗马时代以穿丝绸衣物为荣一样。据推算,18世纪流入欧洲市场的中国瓷器在1亿件以上。正是因为对中国瓷器的喜爱,此后称呼“瓷器”也为“china”,《钱伯斯20世纪词典》就这样解释“china”:“16世纪从中国输入的瓷制器皿?!?/span>

除了丝绸之外,中国传入西方的主要商品有瓷器、茶叶、漆器等;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有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玉米、番薯、马铃薯、葡萄、石榴、琥珀、香料等等。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融、互鉴之路,是物质文明碰撞、交流的大通道,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的孵化器,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推动器,主导着世界历史进程的走向。

(作者:吕文利,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所、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大通道 丝路 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