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同城附近喝茶网_全国同城约资源匹配系统_一条龙200快餐

文明相融 世界相通

2017-05-09 17:39:07

字号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不同文明的接触、碰撞与交融,塑造了人类进步的一座座里程碑。在那段辉煌的历史里,一条条“路”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思想传播的桥梁,不同文明因此而相互了解,就像天连着地,地连着海,海连着天。

 1494271781904_1.jpg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不同文明的接触、碰撞与交融,塑造了人类进步的一座座里程碑。在那段辉煌的历史里,一条条“路”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思想传播的桥梁,不同文明因此而相互了解,就像天连着地,地连着海,海连着天。

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历史深处走来。它映照着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梦想,它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通达大道,它是沿线国家携手共进的命运纽带,它将让人类更加密切地团结在一起,文明相融,世界相通。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我们透过出版人的视野走近“一带一路”,解读“一带一路”。

——编  者  

关键词命名“中国故事”

王刚毅

由中国外文局组织编译的《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多语种系列图书于近日正式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系列图书是中国外文局继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之后的又一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图书力作,也是“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的专项成果。

英国思想家雷蒙德·威廉斯在《关键词》一书中提出,语词是社会实践的浓缩,文化和传播的核心其实是关键词的传播。为创新对外话语传播实践,努力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2014年底,中国外文局创建了“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以多语种关键词的形式向国际社会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读中国政策和中国发展道路。创建短短两年多,“平台”已形成15个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形态的立体对外传播格局,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反响,受到广泛关注。

此次,在策划编译出版和宣传推广《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过程中,项目团队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探索:

一是围绕重大主场国际活动,力求向国际社会完整、准确解读“一带一路”。

该系列图书是外文局为配合即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策划制作的。为保证图书内容质量,图书中文编写组汇聚了中央部委、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等多部门“一带一路”研究专家,遵循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词条编写,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概念、建设目标、合作机制到合作案例等,确保词条收录和释义相对完整准确;在写作风格上,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阅读习惯,强化这些词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众的关联度,注意从共性出发阐释个性;在语言表达上尽量避免宏大叙事,力求简洁平实,让国外受众易于阅读和理解。阅读这些关键词,国外受众对“一带一路”倡议会有一个比较客观、完整、清晰的认识,丛书是国际社会了解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的便捷实用的读本。

二是坚持多语种中外专家合作翻译与传播,实现中国思想的国际表达。

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特性,该系列图书各册采用中外文对照的形式,涵盖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语、意大利语、日语、韩国语、越南语、印尼语、土耳其语、哈萨克斯坦语等14个文版,共计14册,是中国外文局近年来对外出版图书中语种数量较多的图书之一。在编译时,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翻译专家资源,聘请长期从事对外翻译的资深翻译家、外文定稿人和外籍专家组成翻译团队,严格按照翻译出版各道工序,并多次组织中外翻译专家就翻译中的特殊问题进行集体研讨。这种中外翻译家合作模式和严格的翻译出版流程比较能够保证中国思想国际表达的水平和质量,提高了讲述中国故事的针对性,掌握了准确恰当讲述中国故事的主动性。

三是贴近当代受众阅读诉求,创新政治话语对外传播形式,实现碎片化、可视化传播。

过去,我们对重要党政文献的对外传播大多是系统完整的著作或篇章,这些文本对国外智库的中国问题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于其他对中国感兴趣的国外读者来说,由于篇幅较大,信息量也偏多,他们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所需要、最核心的信息。《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采用中外文关键词词条对照的形式,词条篇幅一般500字以内,却包含了这个词语产生的背景、场合、核心思想内涵、重要意义价值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对一些内涵丰富、意义重要的词条,还制作了“中国关键词”动漫微视频节目“碰词儿”。这种篇幅短小、碎片化、可视化的表述方式,适应了当下信息传播的特点,可降低外国读者认知的门槛、难度和阅读成本,满足当代受众阅读诉求。

四是以图书带动融媒体传播,利用媒体新技术,拓宽对外传播渠道。

《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本身是配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策划制作的多语种图书,也是“中国关键词多语种对外传播平台”的专项成果。为加强成果转化与利用,拓展成果传播渠道,项目组在图书正式出版发行之前便制定了融媒体宣传推广工作方案。图书首发之时,含中文在内的15个语种的词条以及“一带一路”专题动漫微视频“碰词儿”在中国网“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专题网页、脸书、推特、微信、微博等国内外社交媒体向全球进行碎片化多时段传播,中国外文局所属外宣期刊上也陆续选摘刊发,实现图书、期刊、互联网、移动社交媒介为一体的融媒体、多渠道对外传播。

五是加大海外推广力度,实现图书多语种版权输出。

“中国关键词”多语种系列图书作为外宣文化产品,首要目标定位在国际社会。因此,项目团队将图书选题策划与海外推广有机结合,组织形式多样的海外推广活动,使图书在出版甚至编辑制作之际,就实现了多语种版权输出。2016年北京国际图书展览会期间,《中国关键词》(第一辑)多语种图书签订了阿尔巴尼亚文、印地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波兰文、土耳其文、德文等8个语种版权输出合同,成为书展上最受青睐的版权项目之一,目前已经面向五大洲输出了11个文种的12个版权?!吨泄丶剩骸耙淮宦贰逼方诟崭罩谱魍瓿?,即已签署了韩文、土耳其文、印地文、阿尔巴尼亚文版权输出协议,正在洽谈,已有明确版权合作意向的还有英文、阿拉伯文、俄文和白俄罗斯文。

《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以及“中国关键词多语种对外传播平台”是我们遵循对外传播规律,整合利用外文局融媒体对外传播业务以及人才资源,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创新实践和探索,为国际社会更好更便捷地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当代中国的发展思路与核心理念搭建了一个形式新颖、内容权威的信息平台。希望“中国关键词”助力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讲好当代中国故事。

(作者为中国外文局副局长)

“一带一路”是进行时

翟  崑   周  强

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到即将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三年半内,“一带一路”从认知上变得更清晰,在行动上变得更务实,这些成果也反映在“一带一路”相关的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中。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出版的《“一带一路”战略研究》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反映了“一带一路”实践与研究互相促进的新特征。

“一带一路”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实学,对它的研究必然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目前研究处于“轻、灵、短、小”的阶段。所谓轻,轻在积累。相关研究虽然正在摆脱初期模糊、浅薄、粗放、脱节、纷乱的状态,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还远远不够,尚需积淀。二是灵,灵在调整。相关研究单位纷纷调整研究方式,更加注重实证研究、风险研究、专业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传播研究、关联研究。三是短,短在数据。国内经济已经风风火火进入大数据时代,而用大数据服务“一带一路”才刚刚起步,优质数据极度匮乏。四是小,小在规模。相关单位开始建立多种智库联盟,努力形成合力。但目前大规模、成体系、有影响的“一带一路”综合研究成果仍属凤毛麟角。

可以说,目前学者的研究兴趣大,但资料来源少;文献研究多,实证研究少。“一带一路”研究需要走向新的阶段,《“一带一路”战略研究》正是其中的代表。

该书是从战略高度研究“一带一路”。作者刘卫东在书中给出的“一带一路”的学术定义是:“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为适应全球发展格局变化和推动自身发展模式转变而提出的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国际区域化合作倡议?!耙淮宦贰苯ㄉ枋侵泄谌蚍段谒伎甲试磁渲玫哪被怯胙叵吖掖蛟煨滦头⒄够锇楣叵档呐?,因而不是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我们一般将“一带一路”称之为倡议,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某些外语环境下,战略更多地被当作军事和地缘政治术语使用,被赋予势力范围争夺、零和游戏、新殖民主义等含义,容易被误解甚至抹黑,有违“一带一路”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产生歧义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尚未给“一带一路”这个政策概念赋予合理的学术内涵。学界需要建立“一带一路”的正规理论与话语体系。

“一带一路”主要催化了四方面的学术研究:一是带动了“一带一路”学科群的发展。如国家发展战略、国际战略、公共管理;历史地理、生态环保、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区域国别、民族宗教;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地方外交;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链、全球产业链;全球治理、公共产品;国家形象、舆论传播;公共政策以及信用、风险研究等。二是带动了“一带一路”原创理论的发展。如双环流理论、全球互联互通理论、共同现代化理论。三是 “一带一路”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工具的开发。如遥感测绘、大数据应用、“一带一路”的“五通”评估指数、地方参与“一带一路”指数、港口航运指数等。四是带动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研究。不少研究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以增强研究成果的国际适用性。总之,“一带一路”的学术研究初现百家争鸣,具有跨学科性、战略性、实用性特征,并积极探求国际适用性。

正是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理论基础是“包容性全球化”。一方面,包容性全球化理论并没有否定全球化,作者深刻认识到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并非简单延续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而是强调全球化进入需要“包容”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作者将“一带一路”纳入包容性全球化这个大框架。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是和平、友谊、交往、繁荣,也就是丝路精神,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倡导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通过寻找利益契合点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来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两相集合,包容性全球化理论既倡扬了新时期的全球化理论,又为“一带一路”找到了普适性的理论基础,是丝路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理念的有机结合?!耙淮宦贰苯ㄉ枋强窗菪匀蚧缆返囊恢殖⑹?,其核心内涵是借助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既满足中国资本“走出去”的需要,也造福当地人民。

在现场读懂海的时代

张月阳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船“和平方舟”活动。当年10月,一支由30个国家50多位学者组成的考察队,乘阿曼苏丹王室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从马可·波罗故乡意大利威尼斯出发,沿古代商船航道向东行驶,于1991年2月抵达泉州后渚港。自此,“海上丝绸之路” 这一名词广为人知,并被广泛使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1840年之前中国通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通道。它由两大干线组成:一是从中国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二是从中国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陶瓷之路、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把世界不同的文明连接起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正记载古代中国海上交往的是《汉书》。据《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闭馐侵泄俜缴檀幽戏礁劭谥炼涎歉鞴泻I仙堂郴疃淖钤缂窃亍?/span>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谈论海洋的时代?!耙淮宦贰背榈奶岢?,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焕发勃勃生机?;粕绞樯绯霭娴摹逗I纤砍裰贰芬皇檎米プ×苏飧鋈鹊?,全书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发展脉络、沿线各国的贡献,内容涵盖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众多国家的航海史、海洋贸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国际关系史、宗教文化交流史等诸多内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秦汉到明清,列举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史事,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海洋考古的新发现,将学术性、知识性与可读性融于一体,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知识性读物。本书既是 “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应时而生的学术著作,也是向国外读者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外交流历程的窗口。

《海上丝绸之路》一书的作者李庆新掌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手资料”,带领读者走入“第一现场”,运用考古实证探究历史真相,这从书中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各个时期的海上丝路路线图、出水文物的精美图片、沿线国家的重要古遗迹等,可见一斑。徐福东渡求仙,玄奘、鉴真、慧超等海上丝路上的高僧大德,宋代沉船“南海1号” 和新安沉船的打捞、发掘,利玛窦、马可·波罗、郑和等伟大航海家的壮举,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港口城市的繁荣,这些耳熟能详的史事在作者笔下更加翔实生动,枯燥的学术研究变得平易近人,为大多数读者接受。

海上丝路2000年的历史,航海家、僧侣、商人、方士等在与惊涛骇浪搏斗中开拓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为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今天,我们重新谈起这条海路,《海上丝绸之路》一书帮助我们从回顾历史的视角全面解读、分析海上丝绸之路,让我们从书中看到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平等合作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文明 相融 世界 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