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同城附近喝茶网_全国同城约资源匹配系统_一条龙200快餐

“茉莉之乡”的17年“垃圾分类经”

2017-04-26 16:43:17

字号
戴着尖角圆帽的花农余德玲在田里忙着,她要赶在开花前,把一袋袋乌黑细腻的肥料洒在一排排花根旁?!罢庑┓柿鲜抢涞?,可有营养了,洒了花会开得更多?!?

  茉莉花田的香味越来越浓了。

戴着尖角圆帽的花农余德玲在田里忙着,她要赶在开花前,把一袋袋乌黑细腻的肥料洒在一排排花根旁?!罢庑┓柿鲜抢涞模捎杏?,洒了花会开得更多?!?/p>

垃圾变成资源,得益于17年来垃圾分类在“中国茉莉之乡”广西横县的持续推进。一个西部小城,垃圾分类何以达到70%以上覆盖面和90%以上的分类正确率?又是如何长期巩固发展的?

从“逼出来的”到潜移默化

早上7点,郁江之畔的马鞍街逐渐热闹起来,50多岁的刘锦芬和爱人在大码头的粉摊开始营业。粉摊旁有4个垃圾桶,收拾碗筷时刘锦芬熟练地将吃剩的粉、豆浆杯、纸巾等分别扔进不同的桶内?!?0多年了,分类早已经习惯了?!彼?。

一名卖卷筒粉的摊主在广西横县横州镇街头将不同的垃圾分类投放到4个垃圾袋里(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一名卖卷筒粉的摊主在广西横县横州镇街头将不同的垃圾分类投放到4个垃圾袋里(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7年前的马鞍街可是另外一番景象:狭窄的街道拥挤杂乱,傍街而过的郁江吹来的并非清风而是浓烈的臭味?!袄客露?,江边有一道很宽的垃圾带?!绷踅醴宜?,靠江的房屋全部紧闭窗户,垃圾清理就寄希望于“发大水冲走”。

“横县的垃圾分类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焙嵯鼗繁>值匙楦笔榧浅潞槲怠?000年9月,横县正式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马鞍街和西街这两条最为脏乱差的街道入选其中。

大规模培训是第一步。县里的工作组先对全县22个乡镇分管副职领导和街道社区负责人、学校负责人、环卫工人、个体户等关键人员和骨干力量开展培训,再由他们回去组织延伸培训。工作组还吸收“平民教育”和环保领域专家加入,他们和当地干部一起召集群众举办各种座谈会、经验交流会。

试点启动后的督导工作更为细致。每条街道都有社区骨干、环卫工等多名工作人员负责宣传、督导?!懊刻彀ぜ野せа膊?,分类不正确的马上纠正,遇到不在家的留小纸条或者再来第二次,直到分类正确为止?!毕鼗肺勒靖闭境せ评鏊担雇ü⒎叛栏?、洗衣粉等小奖品提高居民积极性。

3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200多户居民的垃圾分类正确率达95%以上,试点也逐步推广到其他街区。直到现在,横县环卫处仍然有一个10多人组成的督导小组,每天都会到各片区的学校、小区、街道开展巡查督导。

无论是何种教育,学校都是不可或缺、关系长远的环节。10多年来,横县县城的学校都有教育培训和垃圾分类制度,并与操行分挂钩。中午时分,记者在横县民族中学看到,每个班都将分好类的垃圾抬到集中分拣处,在这里负责检查分类情况的也是轮流值日的学生?!叭醚谑导醒Щ崂掷?,增强分类意识,进而带动家庭、影响社会?!毖5持Р渴榧锹砟潘怠?/p>

3名学生在广西横县民族中学提着垃圾分类好的垃圾,准备投放到学校准备外运的垃圾桶(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3名学生在广西横县民族中学提着分好类的垃圾,投放到学校准备外运的垃圾桶(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对很多横县人来说,多年的实践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仅让他们形成了一种习惯,更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内在的环保意识。吃剩的卷筒粉用来喂鸡,塑料瓶集中起来卖,一次性竹筷子就送给街坊烧火,刘锦芬的粉摊产生的真正的“垃圾”少之又少。

全链条分类的背后

下午5点半,环卫工唐志洁开着垃圾车前往自己负责的街区收垃圾,每家每户陆续将两袋分好的垃圾放在门口。拎起袋子倒入垃圾车不同的桶内,然后用钳子快速挑拣一下,再前往下一户,每户的收集时间不到1分钟?!熬用穹值没久皇裁次侍?,二次分类省很多力?!彼?。

分类的意识有了,接着就需要一套简单易行的源头分类办法。为此,横县在试点启动前开展了为期3个多月的调查工作,内容包括县城垃圾收集现状、生活垃圾成分监测、民意调查等。在此基础上,项目人员会同有关单位、街道、居民代表共同讨论,确保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充分参与方案制订。

一位居民在广西横县横州镇马鞍待自家门前清扫街道(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一位居民在广西横县横州镇马鞍待自家门前清扫街道(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根据垃圾构成和群众认知便利性,横县把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肥、不可堆肥和有害有毒三类;吸纳群众意见,采取定点定时投放和收运的方式,对于街道住户一般下午五六点左右上门收运,有垃圾房的小区则是晚上投放,当晚或第二天早上收运。

源头分类却又混合运输——这是一些地方垃圾分类难以产生实效的原因。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横县的垃圾分类也一度出现混合运输问题,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跋乩锟朔?,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保障了源头分拣、中间运输、终端处理的全过程分类?!背潞槲?。

走在横县的大街小巷,两个分类垃圾桶或垃圾袋几乎成为“标配”;新建小区都有封闭的垃圾房,这已被纳入项目竣工验收内容之一;小区垃圾房的分类垃圾,环卫部门会分人分车分类运输;耗费两三百万元建设的垃圾中转站里,两套机器分别对可堆肥和不可堆肥垃圾进行压缩处理,再分别运往堆肥厂和填埋场。

广西横县校椅镇石井村村民余德玲在茉莉花里施肥(4月12日摄)。这些肥料是利用可堆肥垃圾生产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广西横县校椅镇石井村村民余德玲在茉莉花里施肥(4月12日摄)。这些肥料是利用可堆肥垃圾生产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横县环卫站站长施培杰说,在垃圾分类处理的链条中,如果不能解决垃圾的最终“出路”,中前端的分类工作就不可持续且无意义。为此,横县与香港浸会大学、广西大学农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结合可堆肥垃圾占主导的实际,开展堆肥肥效、应用需求等调研,并投资建设了设计处理能力为15吨/天的堆肥厂。

记者在堆肥厂看到,可堆肥垃圾先在11个发酵池发酵,经过层层筛选加工成堆肥,污水则进行处理后再输送到污水处理厂二次处理。“每天产堆肥10吨以上,主要用于林木、苗圃种植,非常好卖?!惫こЦ涸鹑怂?。资源化处理带来的减量化效果明显,现在,全县生活垃圾减量约25%。

广度与深度的拓展

“李新延,月工资3350元;李文廷,月工资2300元……”这张工资单显示的是横县校椅镇石井村委各村屯保洁员的工资。

借鉴县城垃圾分类经验,以广西大力开展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为契机,近几年横县农村也逐步构建具有特色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

在石井村,农户和县城居民一样按干、湿两类进行垃圾分装,也缴纳垃圾费(每人每年36元),然后通过竞标的方式聘请保洁员,分三级、按四类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大部分垃圾在村委会垃圾处理中心就可完成分类处置,基本做到“垃圾不出村”。

保洁员谢月金在广西横县柳明菜市场将收集的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桶里(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保洁员谢月金在广西横县柳明菜市场将收集的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桶里(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为提高保洁员的积极性,村里规定垃圾分类的收益归保洁员所有。59岁的新街保洁员李文廷除了工资,每个月卖啤酒瓶、饮料罐、废铜烂铁等还有七八百元的额外收入,厨余垃圾产生的沼气也供他家免费使用。

试点带来的效果很明显,现在垃圾分类已覆盖石井村全部12个自然屯,隔壁村的两个自然屯和三家企业也主动加入进来。这一模式也正在其他乡镇陆续推广。

一名工作人员在广西横县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堆肥车间,利用可堆肥垃圾生产肥料(4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一名工作人员在广西横县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堆肥车间,利用可堆肥垃圾生产肥料(4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垃圾分类都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即使走过了17年历程,但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垃圾分类仍未覆盖横县全部城区,特别在一些流动人口多的老城区和城乡接合部,仍存在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

记者航拍的广西横县县城所在地横州镇(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记者航拍的广西横县县城所在地横州镇(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垃圾分类看起来是小事,却是关系整个生态环境的大事?!焙嵯叵匚榧翘菩∪羲担谕晟瞥ばЩ品矫?,组织架构、政策措施、产业化改造等相关工作都需统筹推进。如组建多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作用;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出台一些约束措施,强化源头控制;推广新技术新理念,鼓励垃圾回收产业发展等。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