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同城附近喝茶网_全国同城约资源匹配系统_一条龙200快餐

今天,学校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03-14 10:24:28

字号
中华文化就是一个灵魂,这个灵魂也变成一个血脉,一直生生不息的流传下去。而且我还要说一句,中华文明一定会在以后的历史发展当中永远持续不断的生存发展下去。

原标题:访谈:今天,学校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

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

【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好!今年1月中办、国办联合引发了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中央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同时也是第一个以国家工程的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全民行动纲领。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以及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两位嘉宾做客我们人民网,欢迎两位。

张其成:网友朋友大家好!我是张其成。

翟小宁:网友朋友大家好,我是翟小宁。

主持人:欢迎两位老师!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张其成:我认为中华文化是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文化是铸魂的,它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给树起来了,这个灵魂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可以说八个字“天人合一、阴阳综合”,这个魂就使我们民族能够生生不息,这个跟西方的那些文化有所差异,那些文化基本上是以“二分”为特征的,这样就导致了它后来中断了,所以我们是唯一能够流传到今天而没有中断的文明。

张其成:中华文化就是一个灵魂,这个灵魂也变成一个血脉,一直生生不息的流传下去。而且我还要说一句,中华文明一定会在以后的历史发展当中永远持续不断的生存发展下去。

翟小宁:我觉得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跟中华文明的灵魂、精髓是相关的。中华文明是关于天地自然、人生的文明。天地自然,比如说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一种讲究人要与天地相合,然后天地人并成三才,这是对人的价值的彰显,同时也是将人的价值和天地的价值相提并论,天人合一这样一种的价值。另外它切近人生,比如《论语》的思想从孝悌开始讲起来,要立德孝悌为本,从孝敬父母开始,不离生活日用,所以它是铸中华民族之魂,同时又跟中华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能源远流长。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有一种敬畏感、和谐感,这就是说它从根本上符合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它能够源远流长。

主持人:中华文明悠久灿烂,为我们当今的学子会带来哪些文化的自信呢?

张其成:这种文化的自信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人和自然的和谐,这个是完全符合天地自然大规律的,这个基本上中国历史上道家讲的比较多一些,这叫天人合一。第二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一点儒家讲的多一些。第三方面,是人自身的和谐,心身的和谐,尤其在心灵方面要和谐,这个佛家讲的稍微多一些。

而儒、释、道三家又落地在哪里呢?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医,叫国医,一个是国艺,艺术。就是人生的和谐、宇宙的和谐,这是历史发明的一个总的趋势,所以我们应该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我们中国人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仰。

翟小宁:一个文化的精髓是价值观,就是关于天地自然、人生的一种信仰,我觉得这很重要。中国文化,像刚才张院长所说的,儒、道、佛、医融为一体,道家道法自然,儒家讲究人伦礼仪,佛家讲究慈爱智慧。他们三者的思想从根本上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又互补,这样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民族心灵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人,他们秉承了这样一种核心价值理念,所以他们有一种天地的担当精神,同时又有一种为民请命、关注民生的精神,更重要的我们中华民族讲究一种仁爱、慈爱、智慧这样一个民族,这就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又跟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它才能源远流长。

我们现代人确确实实要有自信,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度,我们这个国度从远古以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委曾经说过,人类要在新的世纪和平相处、获得和平,要从东方的孔子和释迦牟尼那里汲取力量。而且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比如说文明发展历史过程中,有儒道的传统,同时当佛教文化进入到中国之后,它很包容地接纳了,而且这三者融为一体,使佛教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到现在为止,我们中国人这种仁爱精神、慈爱精神、崇尚智慧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传承,所以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

主持人:张委员,两会期间您有一个发言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思考的对策,能不能在这里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核心观念?

张其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我认为现在存在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教什么,从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教一些什么内容?第二方面,怎么教,怎么教传统文化?比如在教什么这个问题上,问题特别大。社会上最喜欢教的是《弟子规》,《弟子规》有很多精华,其实弟子规选自于《论语》第一篇的第六章,把它改变了一下,“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其实就八句。

但是书中有的规定非常好,但是有的太过了,比如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个规定在现在来说,你是尝什么?父母亲有病了,孩子要先尝尝药的温度,是烫是凉是可取的,但是要理解为喝,子女先喝一下就不可取了。昼夜侍奉不离床边这样的规定可能太过了。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注意。而且在学校里面,选择的国学经典的碎片化,比如说中小学《论语》是选几则,为什么只选几则呢?是否可以系统地学习呢?

第二方面是怎么教?怎么教方面问题也是特别特别大,有的人以为教行一个古礼,或者穿一件汉服就是在学传统文化了;还有的学和用相脱节,知行不合一,他学了古礼,但是并不知道这个礼仪的内涵是什么,最关键的是没有按礼仪来做。还有的怎么教呢?把它当成一种知识来教,是为了要应试,提高成绩,这个就走偏了。在教学方法上,社会上开办的一些私塾、书院,老师连基本的国学常识都不懂,还有甚至打着禅修的名义行不法之事,所以这个方面我们要高度警惕。

所以,我这个提案讲三条建议:第一条建议,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因此各年龄段教学的内容要规范化,适合孩子,要建立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体系,课本体系和课程体系要建立起来,主要是选国学经典,要系统地学。

主持人:您建议大家各个年龄段,分别学哪些国学经典?

张其成:有,我有一个基本的构想。那就是人的一生当中,五部经典必须读,中华文化的五部经典必须要读。第一《易经》,第二《论语》,第三《道德经》,第四《六祖坛经》、第五《黄帝内经》,具体到人的不同阶段,少年、青年必读《论语》,是系统地读,读《论语》20篇系统地读。中年必读《道德经》,老年必读《六祖坛经》,什么意思?就是这三个阶段,少年、青年不读《论语》是不可以的,中年不读《道德经》是不可以的,老年不读《六祖坛经》是不可以的,你说我一起读可不可以?那是可以的,而一头一尾,《易经》和《黄帝内经》很简单,一辈子读,这是终生教育。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就是在教学方面的方法上,一定要知行合一,要学以致用,比如说练习上不要出应试的练习,比如台湾有个学《论语》的课本的练习是这样,你学了这单元之后你自己有什么改变,你观察一下,在整个家庭里面谁有什么变

第三个建议,要对社会上的书院、私塾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要杜绝那些乱象,真正使国学教育回归本位。

主持人:刚刚我们张委员讨论的问题,作为人大附中的校长您应该非常有体会,在学校比如说传统文化进校园也是目前非常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您觉得学校应该怎么样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呢?

翟小宁:教育最根本的问题,第一是培养什么人?第二为谁培养人?第三如何培养人?刚才张教授谈得特别好,培养什么人呢?我觉得应该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人,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这样的现代人,未来人才。所以我特别倡导要培养现代君子,因为中国文化里面关于人格的描述有个特别美好的词语“君子”,君子的内涵非常深广,人们几乎把作为人美好的品性都赋予了君子这个内涵,所以

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有中国文化的基础,应该有中国的表述体系,所以我觉得君子是特别美好的词语,培养现代君子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君子既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美好的一面,同时又有现代意识、世界眼光。所以,我提出要培养闪亮而有智慧、和谐而有个性的现代君子。他应该是有信仰、有素养、有良知、有力量的,他应该是有中华魂、道德心、创新性、领导力的未来人才。所以我想我们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教育,就把传统文化的教育跟人的成长密切结合在一起。

再一个,为谁培养人?这是很关键的,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是热爱的,对中国文化有归属感,然后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作用,传承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历史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我觉得应该是培养有中华魂的现代君子。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另外如何培养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立德树人,立德最重要的是立心,心就像广阔的田地一样,你播种什么就生长什么,你播种真善美就生长真善美,种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教育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播种,那么播种什么呢?我们要播种真善美,播种崇高而伟大的价值观,使人变得更好。这样的一种真善美的播种,这样一种高尚的核心价值观的播种,要从小做起。这个种子从哪里来?种子就从文化中来,我觉得文化最重要的价值是以文化人,是对人的提升有好处,所以我们要播文化的种子、中华文明的种子,让中华文明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中扎根、生长,这样我们的民族就会越来越有希望。

具体来说,比如我们人大附中特别倡导学生读书,不读书就不叫上学,当然我们读书的内容有科学的、人文的,但是必读的应该有中国的书,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所以我们人大附中倡导读《论语》,让学生系统、反复地读《论语》,在读书过程中跟他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可以读了《论语》之后编短句、朗诵,大家在一起研讨。所以有的学生初中时就开始读,到了高中继续读、反复读,他将来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他将来可以到国外求学,但是他带着一颗中国心,因为他有中国信仰。

另外,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给同学们编了一本书叫《美德的种子》,就是想把传统文化中特别精华的种子变成书让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受点影响,比如说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把咱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了。我记得我曾经在书中写到,世界观求其真、价值观重核心、化于心、成于形,曰富强、曰民主、曰文明、曰和谐,然后这24字的核心价值观。悟其道、名其理、自童蒙、以养正、继往圣、开来学、中华魂、民族梦,让孩子们热爱中华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种在他们的心田中,让他们带着这样的种子成长,成长为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培养现代君子。

主持人:翟校长说的非常好,教育就是一种播种的工程,你去播什么种就会结什么果。所以说,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就一定要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现在我们也知道其实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像书法、绘画、中药、太极、武术等等传统文化的项目,其实已经走进校园了,目前来说有没有一种更加创新的方式去学习传统文化?

翟小宁: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第一,要契合学生身心的成长规律。孩子们正在成长中,他需要动静相生,静则认真的读书,这个读书我认为更多地倡导素读,读原典、经典,不要有人为地、过多的解释,因为每个人的解释都有他的优点也有局限性,所以让孩子们直接接触经典。

我很赞赏张教授说的读经典的著作,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读一些经典这就是他精神的底子,为他铸魂。像《论语》,《孟子》可以选读,《大学》、《中庸》要读,《论语》的仁爱思想,仁义礼智信,《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吨杏埂罚呙鞫乐杏?,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就是恰到好处,包括讲到“诚”,这些都是很好的价值观。

另外《易经》也可以选读一些,《易经》比较深奥但是含着很深的哲理,学生可以选读。里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觉得就是对孩子们特别有好处。你看大自然的运行,夏秋冬四季更替,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在不停息地运行。人应该效仿大自然自强而不息,只有自强才能不息,只有不息的自强才能适应大自然的发展,这就是说人要有力量,要自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是宽厚仁慈的,不管是污泥浊水,狼虫虎豹在这大地上永远是默默无语,生长出庄稼、流淌出清泉,养育着人间万物。人应该像大地一样不断增厚其道德,以厚德而载物。人成长的两翼,应该是厚德、自强两个方面,都具备了,一个人的成长才是全面的、完整的。当孩子们领悟了这些道理之后,就会对他起很深远的影响。

主持人:张委员,以您的名字命名的国学基金成立就快七周年了,我们很关心这个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金目前的运行情况和影响力。

张其成:这个基金,我捐了点钱,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家也捐了一些钱。几年以来,我们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怎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说对中小学捐助了100所数字化图书馆;对大学生设有奖学金;对博士生,我们在《光明日报》开辟了20期的国学博士论坛;对社会,就是国学传承的工程,免费听课。结果一公布出去报名者有1500多人,我们正在考试,经过两次考试筛选一批人,进行严格的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一批国学传播的种子,刚才校长说这个种子我非常赞成。谁来播种?自己要有种子,然后还得播,一代一代地传播下去,就是要培养国学传播的人才。现在大家都很关心这个基金,我希望这个基金能发挥更多的作用,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一起传承国学,才能真正做好。

主持人:现在国学在社会上还是很热的话题吗?

张其成:国学非常热,现在国学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私塾里学国学。第二个是企业家现在学国学也成了一种时尚,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在做企业的过程当中,各个方面制度化的管理比较成功了,但是人心的管理还有待加强,而学国学或者中华传统文化是铸魂,能起到修心的作用。

张其成:他们意识到了把企业做好,首先是树立企业的“心”,这个“心”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要有信仰。如果没有信仰,企业就是一盘散沙,大而言之整个国家就是一盘散沙。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个信仰的根在哪?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他们觉得学了之后,自己得到了一种归属感,有一种幸福感,进而让员工也有这个心、这个魂,就有一种凝聚力,大家为了这个事业会不计报酬,不再计较,就是修心,这种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主持人:刚刚张委员针对不同年龄段推荐了五部书,翟校长能不能为网友推荐一下每个年龄段适合阅读哪些书籍?

翟小宁:第一要关注经典,就是经典著作,经典著作在中小学阶段《论语》是可以读的?!睹献印费《?,因为《孟子》篇章比较长,但是有些思想非常好,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像浩然之气,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很好?!洞笱А泛汀吨杏埂酚Ω迷谥行⊙Ы锥味??!兑拙肺揖醯糜Ω檬窃诹煳蛄Ρ冉锨康氖焙蚩级?,《道德经》也是这样。刚才张院长提到的《六祖坛经》特别好,实际上它代表着文化的重要方面,可以在中年以后读。

还有一个特别好的中国传统要注意,就是中国的诗词文化,诗词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幼年到中年一直到现在一直特别好,所以读诗是孩子们特别的一种跟他心灵相合的学习方式,从小让孩子们多读一点诗歌,在诗里品味这种文化,同时过一种有诗意的生活特别重要。

我觉得学国学要顺应学生成长的心理规律,但是学国学要注重童蒙养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只有第一??圩涌酆昧撕竺娴目圩硬拍芸酆?。我觉得扣好人生第一??圩?,就是在幼小的正在成长的心灵中,一定要给他正确的价值观,给他正确的信仰,这就是要从小开始接触中华文明的核心,接触我们的国学。

另外,我们现在的文明也承担着更大的使命,这个文明是薪火相传的,刚才张院长谈的要培养传承国学的人才特别好,我们这代人,有人拿着文明的火把往前传承,这就是在对中华文明作贡献。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我体会“一带一路”的战略不仅仅是我们从经济上对“一带一路”的国家提供援助,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影响。

现代世界的发展,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成为人们思考的必然主题,在这种过程中,中华文明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在世界文明中起着更大的支撑作用。所以我们通过“一带一路”,通过现在国学的弘扬使中华文明发扬光大,不仅在我们民族的心灵中播种文明的种子,要在世界文明的土壤上更多的播种中华文明的种子。这样我们才能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是不是能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不分国界的,是全世界人民都能接受都能享用的?

张其成:我们文化有一个特点,这是个秘密,这个秘密谁发现的呢?是英国一个历史学家叫汤因比发现的,他考察了世界26种古文明形态,发现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走到今天而没有中断,而且将来一定会继续放出它的光芒的,为什么呢?中华文化的内核或者你叫价值观也可以,叫灵魂也行,这个灵魂是带来了一种和谐共生,所以说世界的文化,我们人类都想持续不断的传承下去,就一定要和谐共生的这种魂在支撑。否则都是分离的、对抗的不就造成战争了吗?世界就带来无序和混乱了,所以只有中华文明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这个里面我补充一句,经典的作用是无比的,一定要选择经典,经典是经过长时期检验的,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所以要读书一定要读经典。

主持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灵魂,是我们文化的根源。今天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做客人民网,跟我们分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