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2 09:02:43
小朋友们开学啦,提起开学估计都是百般的不愿意。其实,枯燥的开学典礼在古代的时候,可是有很多有趣儿的规矩哦。
在古代的儿童入学时间并不固定,除与现代接近的“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这三种开学时间中,以“八月暑退”的“秋季入学”的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如果是春季开学,一般在“正月望后”,即正月十五以后,差不多就是如今寒假过后的时间。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上学、教育这种事情都非常重视。从汉代以后,入学礼和成人礼、婚礼、葬礼就已经并列为人生四大礼。这也难怪,无论是进入私塾,还是进入学堂,孩童们开启读书识字、背经诵史的历程,第一步便是入学。因此,围绕入学也产生了一系列庄重的仪式,且都含有深刻的寓意。
繁琐的古代开学典礼
古代的儿童入学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都尉柑较刂尽芳窃?,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
无论是进入私塾,还是进入学堂,孩童们开启读书识字、背经诵史的历程,第一步便是入学。因此,围绕入学也产生了一系列庄重的仪式,且都含有深刻的寓意。
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开笔礼等内容。
第一项 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被怀上衷诘幕熬褪牵炎约菏帐案删?,不能嬉皮笑脸,才能读书做事,新生入学尤其如此,同样也是对先贤、老师的尊敬。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老师逐个检查,有衣冠不整或者脸没洗干净的顽童,马上责令整改。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第二项 行拜师礼
小孩一旦入学,就和老师们结下了剪不断的关系。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都能看出老师的重要性。但孩子们在向老师行礼之前,还要跪拜一位更重要的老师,那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当然,学堂的老师们也要跟着一起拜,通常是对着孔夫子的排位,行“三跪九叩礼”。拜完孔子,孩子们继续向自己的老师磕头,只需要“一跪三叩”就行。
磕头拜师,可以说给足了老师们面子,但毕竟这只是空头荣誉,所以还有更为实在的“送礼”环节。此类“送礼”,有时也被当作“束脩”,但并不像学费那样每人都需要交。
基本的六样是:“芹菜”,寓意学生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因其心苦,代表老师苦心教育;“红豆”,象征鸿运当头;“红枣”,希望学生早日高中;“桂圆”,寓指功德圆满。另外还有干瘦肉条,代表学生的诚心实意。
第三项 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老师们把提前准备好的脸盆拿出来,里面注满清水,让学生们逐次把手放入盆中,手心手背来回洗,洗净之后拿毛巾擦干。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洗手,“净手”的寓意为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第四项 开笔礼
这是开学礼中最后一道程序,也是入学礼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爸焐翱恰本褪窍壬殖终河兄焐暗拿剩谘夹拇Φ闵弦桓龊祓?。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击鼓明智”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懊韬炜省本褪茄谙壬闹傅枷?,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这个字往往笔画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入学礼”完成后,标志着学生已经正式拜在老师门下,从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的求学之路。
古代学校咋收学费?
如今上学从幼儿园起就有昂贵的“择校费”,每个学期的“学费”对家长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么在古代老百姓们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负担呢?
早在公元前17世纪的夏朝,我国就有学校,那时叫“痒”。从夏、商到西周,学生几乎都是贵族,也就是所谓当时流行的“学在官府”。既然是官学,学生的学费由政府掏腰包,学生家长自然不用交学费。
春秋时期,孔子大胆提出“有教无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创办私塾,与此同时,也开创了“上学要交学费”的新时代?!独窦恰芳窃兀骸捌湟猿撕啤⑹?,一犬赐人或献人?!闭饫锏摹俺撕啤笔恰八暮啤保弧笆憽痹蚴鞘醢笤谝黄鸬娜飧啥?,学生入学时也可以向老师交这样的“学费”,上学门槛低,是一所典型的平民学校。
秦朝,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私塾”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因政权更迭频繁,官学常受冲击,而私塾——如同现在的私立学校——却在顽强地发展。
由于私塾大多招收贫困学生,学费自然很低廉,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大多会为学校打一年工,算是归还“贷学金”,这期间师傅不付工钱,但管吃住,学生帮师傅料理学校事务,甚至做家务,干劈柴、挑水、做饭、带小孩之类的活儿。
隋唐,科举取士代替了“门阀制”,这就意味着,再穷的家庭,只要学生能在科举考试中考得高分,一样也能做官,这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民营学校事业的发展。于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感染下,“父母砸锅卖铁交学费,只为孩子读书”的情景轮番上演。
唐朝,收费最低廉的学校当属佛教寺院里举办的学校。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只要学习刻苦,不仅不用支付昂贵的学费,而且还能得到奖学金。学校推行“奖学金制度”确实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值得大书一笔。
宋朝,由于财政充实,宋朝各地官办学校大多不收学费(有的县象征性地收二钱,对实在交不起的学生,政府也免学费)。不仅如此,国家和省政府举办的“重点学?!被苟匝胁怪缣Вㄏ嗟庇谙衷诘拇笱В?,读书不交钱,每月每个学子还能领到一些零用钱,“孤寒士子”在校外没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费住宿和吃饭。
不仅宋朝官学如此,私塾、书院也收费低廉,为什么?因为宋朝的经济发展较好,私塾、书院等民办学校办学经费渠道广泛:有政府补贴,有达官贵人捐款资助等,而学费只占办学成本很少的部分。对于确实贫穷读不起书的家庭,宋朝建立了“不能养、育者,(政府)给钱养之”的制度。因此,宋朝是中国古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朝代。
明清时期,民办学校经费来源分为两部分。硬件投资方面,一是官办民助;二是由当地乡绅、义士或民众集资,其中无偿划拨土地和捐赠房屋是重要方式。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学费,并多与学生家长们共同商议而定。学生每人每年一般交80斤到120斤小麦,一名塾师一年可得2000斤小麦。
从古时候的“开学典礼”,到各朝各代的学堂收费,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小朋友们进入学堂,受到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管是私塾还是官办,古代人都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条件尽可能的尊师重教,让后代受到好的教育,如今还在求学的小伙伴还有什么理由不向着“学霸”的目标前进呢?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