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4 23:16:45
一、长三角的范围界定
长三角,即长江三角洲的简称。长江三角州城市群是世界六大群之一。一般把上海视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南京、杭州视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两个副中心。
但长三角的涵义和范围却差别很大。
1.自然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
自然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指位于江苏省镇江以东,钱塘湾(一般称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的地区。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大体在10米以下。但也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
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在镇江附近。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是一个三角形港湾,长江河口好似一只向东张口的喇叭,水面辽阔,潮汐作用显著。在海水的顶托下,长江每年带来的4.7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沙堤。
北岸沙堤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至如东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冲积形成的里下河平原。
南岸沙堤从江阴附近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区的漕泾附近,并与钱塘江北岸的沙堤相连接,形成了太湖平原。
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以南,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该平原以太湖为中心,状如一只大盘碟,地形呈周高中低。这里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
2.经济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
经济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钱塘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里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3.小长三角经济区
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组织了上海经济区。后逐步发展为长三角经济区。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南通、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14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5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2008年以前,范围主要包括上海和江浙两省的部分地区。后来台州市加入,形成即江浙沪三省市共16个地市。他们是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 、苏州 、无锡 、常州 、镇江 、南通、 扬州 、泰州,浙江省的杭州 、宁波 、绍兴、 嘉兴 、湖州、 舟山 、台州。长三角16个城市这个格局,是依照“沿海、沿江、沿湾、城市群定位”这样一个思路确定的。
长江三角洲特指上海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城市,带有区域不稳定性、行政不对称性、目标不确定性,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或是最高层次的区域一体化。
在这块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百强县,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这里落户。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对国际资本与技术有着强大吸引力的磁场。
长三角都市圈的这16座城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7%,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出口总额的28.4%。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但这个思路遇到两个难题:一是难以实施全面的领导,二是难以对区域所在各省市进行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
4.中长三角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16个城市: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
2010年3月在浙江嘉兴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宣布,协调会成员由此前16个增至22个,即长三角核心城市群扩容,不仅吸收盐城、淮安、金华、衢州等4个苏浙城市为新会员,而且让泛长三角区域内的合肥、马鞍山两个安徽省的城市也正式“加盟”,加入长三角经济圈
2013年4月14日,为期两天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3次市长联席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闭幕,这是该会议首次在沪苏浙以外地区举行,也是合肥加盟长三角后首次“做东”。芜湖、连云港、徐州、滁州、淮南、丽水、宿迁、温州等苏浙沪三省8市成为长三角最新成员城市。至此长三角联席城市的规模扩容到30座,沪苏浙各城市已全部纳入长三角。
至此,长三角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徐州、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浙江的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丽水,安徽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共30个城市。将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务院2010年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 21.0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9%。其中陆地面积186802.8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3937.2平方公里。
5.大长三角经济区
2016年6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 26 市。
区域国土面积 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 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6、泛长三角洲经济圈
2006年中国国务院提出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一般认为,沪苏浙皖的全部所辖区域是泛长三角的范围。
2008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正式明确了长三角区域范围为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201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把长三角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作为发展定位。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积极探索与安徽的全面合作,共同打造以苏、浙、皖、沪三省一市为合作主体的"泛长三角"经济区。
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这片不足全国面积4%的土地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基础雄厚,且具有地理发育的延展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发展水平的梯度性,与美国太平洋沿岸经济区、巴西东南经济区等世界主要经济区的特点极为相似。
目前的大长三角区域,扩展到沪苏浙皖26座城市。缩减了三省距离较远的部分城市?;岵换峤蠢┱拱氖∈腥壳颍叫纬煞撼と乔?,笔者不想无据枉加猜测。
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现状
长三角作为国内最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富可敌国”,与印度、俄罗斯相当。
1.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
长三角区位优势突出。长三角城市群处于东亚地理中心和西太平洋的东亚航线要冲,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长三角城市群滨江临海,平原为主,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居环境优良。土地开发难度小,可利用的水资源充沛,水系发达,航道条件基础好,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受自然条件优良。
综合经济实力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科教与创新资源丰富,拥有普通高等院校 300多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 300 家,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约占全国30%。国际贸易,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占全国的 32%和 55%。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长江经济带的引领发展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辐射中西部地区,带动全国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2.长三角城市群面临的问题
三角城市群面临的问题也是突出的。
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相对较弱,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大。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落户上海的世界 500 强企业总部仅为纽约 10%,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 0.9%。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化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
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集聚,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运营成本过高等“大城市病”问题。城市包容性不足,外来人口市民化滞后。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外来人口最大的集聚地,也是外来人口落户门槛最高的区域之一。城市群内约有 2500 万人未在常住城市落户,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均等化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城市内部二元矛盾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如苏州,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仅34%,任重而道远。
对长三角城市未来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作了预测。预测了2020年和2030年各个城市市域的常住人口数:
三、发展好城市群,建设好都市圈
长三角城市应该加速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
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
四、相互矛盾的各项规划文件,谁能真正号令天下
1.城市群的概念和界定
英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都市圈(大都市区)的联合群。
截止2015年,中国现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国家级城市群。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群。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超过两个说明没有形成真正的城市群落集合。
城市群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一定地域范围的城市聚落集群 。城市群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城市群的特征:
城市群面积大,城市多。相同规模和级别的城市有几个。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界定长三角城市群为26个城市,面积达到21万多平方公里。
交通联系便及。上海至南京间有两条高铁,一条普铁?;技涓咛仗饕惶酰技溆懈咛?。机场众多,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四通八达。每天仅南京南站就有高铁列车430余次。
经济方面,联系密切。但同质化也比较严重?;δ妓斩际羌庸すひ?,都有软件、电子、通讯等高科技行业。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互补性差,竞争性强。
文化、语言、民俗方面差异较大。上海苏州无锡宁波间是吴语区。江南常州以西,南京、苏北、安徽等是江淮方言区,属于北方官话。杭州语言特殊,因宋代南迁,吴语加北方官话混杂的小方言。
我国的城市群,总的看来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高技术和服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高品质的城市创业宜居和商务商业环境亟需营造。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城市群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均生产总值等反映效率和效益的指标,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2.都市圈的概念和界定
所谓都市圈,是指由其核心作用的一两个中心城市,再加上周边受到中心城市磁力吸引影响的若干规模较小的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集合体。
国外亦有称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统计区等等。我们认为,应该统一称为都市圈比较合适。国内典型的都市圈有南京都市圈,设有南京都市圈发展联盟机构。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实际是都市圈,达不到城市群的规模。2015年批准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和近期引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都把长株潭城市群划做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组成部分,实际是把它当作都市圈对待。后来提出的3+5模式,即增加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市,形成城市聚集区,这才具有一定的城市群特征。长株潭三市在2009年即实现了电话长途区号三市统一为0731,是同城化待遇行动较快的都市圈。
1910年美国首次提出大都市区的概念,指出大都市区指包括一个1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10英里以内的邻近地区。最先在1957年提出大都市圈理论的,是法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简·戈特曼。
1950年,日本行政管理厅提出都市圈是指可在一日内接受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且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10万以上。1960年,日本行政管理厅对都市圈的概念进行了重新修正,指出大都市圈是以中央制定市、由l个或2到3个人口规模在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中心城市和若干50万人以上的邻近城市组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都市区的概念不断得到修正和更新,如美国有标准大都市统计区(1950年)、联合大都市统计区(1980年)、大都市统计区(1983年)、大都市区(1990年)等。
我们认为,形成都市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中心城市规模大,知名度高,磁性吸引力较大,周围城市向心力高。与周围城市交通联系密切方便。
2)经济联系密切。企业活动,物资交流,居民的异地购物等活动,第一首选是该中心城市。
3)中心城市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很发达。能为周围城市提供更好的服务。
4)语言、文化、民俗等饮食习惯没有太大的差别,认同感强。
城市群,还是都市圈?概念和性质的厘清十分必要。现在,有些论文,或者文件,城市群、都市圈,甚至经济圈,非常不严谨的任意使用,造成混乱。
3.城市群与都市圈不同的形态与特征。
城市群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布局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城市而形成的空间布局形态和城市化载体。城市群内的城市具有独立性,功能定位各不相同。
都市圈则是指依托和围绕特大城市为中心,与周边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城市而形成的紧密地大都市区域。都市圈内的城市,距离近,大体是1小时交通圈以内??梢杂们峁旎虻靥灯鹄矗幸惶寤ㄉ?,多方面实行同城化待遇。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都市圈内部是特大城市保持多方面的绝对垄断地位,周边其他城市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和附属性;而一般的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具有各自的功能分工,保持相互间影响和联系,呈现出各自相对的独立性。都市圈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二级城市群,不能把都市圈作为城市群的全部和主体。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关系:城市群下有若干都市圈,都市圈的联合发展组成了城市群。
城市发展面临尴尬,都市圈建设亦难各就各位。尽管表面很美,实际很骨感。各个文件各行其是,各打各的锣,各卖各的糖。具体执行者莫衷一是。
2016年6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6月规划)和 2016年9月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9月纲要),有许多不一致的提法,使城市面临尴尬,无所适从。
1)关于长三角的区域范围
2008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区域规划),都正式明确了长三角区域范围为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
但是,《6月规划》未加任何说明,改变了中央文件对长三角区域范围的界定。莫名其妙地加入安徽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滁州等8市。却把江苏省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等4市排除在外。浙江省也排除了温州、丽水、衢州3市。民间把安徽全省看作是泛长三角区域。现在,只“泛”了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却收缩了江浙两省的南北两端,有道理吗?
对于被收缩而排除的江浙7市,还属不属于长三角?这个问题谁能够作权威的回答?因为中央并没有宣布《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两个文件作废。究竟谁来号令天下?
2)关于城市规模级别。
《6月规划》的《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规模等级》表明确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大中小城市齐全,拥有 1 座超大城市、1 座特大城市、13 座大城市、9 座中等城市和 42 座小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8%。
超大城市无疑是上海。特大城市是南京。大城市分为1型和2型。1型大城市3座:杭州、合肥和苏州??墒牵搅?月印发的《9月纲要》里,长三角的特大城市却是:要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必须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引领作用,发挥合肥、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大城市对地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
很明显,《6月规划》中,杭州被定位为I型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仅南京一个特大城市。而在此次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杭州的城市规模等级却又被明确定位为特大城市。孰是孰非,使人如堕五里雾中。
3.关于都市圈,违背客观规律和既成事实,任意划分都市圈范围。
《6月规划》提出,建立5个都市圈,促进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他们是:
——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合肥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
——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
这里,我们仅保留了南京、合肥都市圈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论述。因为,江苏省早就规划了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战略。
2003年江苏省提出的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确定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规划文本原文:“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综合承载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力,促进宁镇扬同城化,打造集聚要素、资源共享、互动发展的新的经济板块,把南京建设成为联结泛长三角地区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关于苏锡常都市圈范围与江苏省的规划一致。南京、徐州都市圈范围都是是跨省的。徐州都市圈《6月规划》未提及。我们重点解剖南京和合肥两个都市圈。
目前,南京周围8座城市成立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联盟。8座城市是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安徽省的马鞍山、芜湖、宣城、滁州。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00多万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0多亿元。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1135号文批复同意,同意南京都市圈2020年前新建一批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包括南京~高淳、南京~和县、南京~天长、南京~句容、南京~仪征,并统筹研究南京~马鞍山适时启动建设。
上述文件中,南京都市圈近期(2012-2015年)开工建设的线路,总里程161公里。
1)南京~高淳线南京南站~禄口机场段,加强禄口新城、禄口机场间的联系,连接南京都市圈的主要机场、车站等客流集散点。
2)南京~和县线,加强南京市中心城区与西南部城镇的交通联系。
3)南京~天长线,重点支持南京都市圈城镇发展轴北部区域的经济发展。
目前,除宁马线因已通高铁,尚未开工。宁天线南京境内已经通车,宁和线已经修到和县(马鞍山辖)边境,即将通车。宁高线至禄口机场段已通车,即将全线完工。
合肥也有自己的经济圈。合肥经济圈的范围,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安庆辖)和滁州市(滁州市是后来加入的)。总面积36500平方公里,总人口1800多万人。2015 年,合肥经济圈GDP9800亿元,大致是南京都市圈的1/3。在2014年,已经制定了《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
《6月规划》中,把南京都市圈从8市收缩为3市,仅限于江苏省内。新提出的“合肥都市圈”抛弃了原来经济圈的全部伙伴和兄弟,另起炉灶,强行划入已经加入南京都市联盟的马鞍山和芜湖两市,还要求促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这个提法似乎有点儿天方夜谭。马鞍山与南京近在咫尺,跟南京已经连片发展,生活方式几乎全部融入南京。看的是南京电视,街上卖的是南京报纸。医疗、购物首选南京,公交卡两市通用。市际“长途”客车班次频率比市内公交还密集。每天几十趟高铁,票价20 多元,20分钟左右就进入高铁南京南站。南京的宁和城际地铁已经修到马鞍山所辖的和县边界,即将通车,交通将更加便捷。
芜湖离南京亦仅八九十公里,是宁安高铁重要的中间站。宁安高铁向南京方向每天开行几十趟高铁列车,也只要40分钟左右即进入南京。芜湖,与南京交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联系十分紧密。马、芜等皖南城市的安徽考生,上大学首先钟情于南京。因南京是我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有各级各类高等学校75所。南京河海大学还在马鞍山设立了分校。
从官方说,马芜宣滁等皖东南4市加入南京都市圈,可以借助南京的交通、经济、科教优势,借船出海,扬帆远航??梢阅鼻笥虢盏暮献?,促进交通经济等的更快发展。都市圈内,南京首先修筑溧马、芜太和宁宣高速公路,就极大地便利了马芜两市与南京南部地区的东西向交通联系,如马鞍山等城市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就十分方便快捷。
相反,马鞍山离合肥194公里,没有铁路和火车直通。芜湖离合肥近150公里,坐火车要两个多小时。这么长的距离,如何“同城化”发展,规划者是否做过可行性研究?这个规划,不能不说,是纸上谈兵的“硕果”!这样的规划,是不是如民间所说的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4.打破行政区划羁绊,避免无序竞争
当然,我们不排除行政干预的因素。我们应该讲究科学性。遵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惟某领导脸色而为才是正道。行政区经济,早已受到抛弃。
行政区经济是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因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属于区域经济的一种过渡形态。其主要特征是:
1)行政区经济是受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直接影响的经济;
2)行政区经济的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具有高度重合性;
3)行政区经济具有边界特征和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行政区经济是老侯的象征,今天不应该再有它的市场。
事实早已证明,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发展应该冲破行政区划管理的羁绊,按照客观规律谋求发展。江苏省在本世纪开局之初规划的三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理念是先进的前卫的,实际也是可行的。 合肥经济圈在《6月规划》中突然变脸,是一种倒退,从新回到行政区经济的藩篱中。所以,它一出台,虽然官方噤若寒蝉,但遭到当地民间的一致批评和反对,不知规划者如何想法?
5.以大都市为中心,建设都市圈
中国的研究者把全国分为18大都市圈,分别是上海圈、广州圈、首都圈、杭州圈、南京圈、沈阳圈、重庆圈、汕头圈、济南圈、武汉圈、长春圈、大连圈、成都圈、石家庄圈、哈尔滨圈、青岛圈、西安圈、太原圈。当然,也有划分为20都市圈的提法。
专家学者从都市圈发育水平、实力水平和绩效水平三个视角,通过交通联系强度、经济落差、城市化水平、中心城市地位、总体规模等23个指标考察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
长三角多年以来,范围界定与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举棋不定。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各行其是,致使今天大体已部分迷失方向。上文研究和论述的这些问题,使城市管理者陷入尴尬境地:谁是真正的主者?
有几个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思考:
《6月规划》发布后,南京都市圈发展联盟、合肥经济圈还存在不存在?先拉后弃的滁州,如何动作?滁州与南京仅一省界之隔。加入南京都市圈后共同规划了南北两条地铁线进入南京。试图借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之力,谋求发展机遇。现在,这两条地铁还修不修?滁州似乎成了弃儿,南京、合肥两都市圈都没有它,无家可归。宣城,也同样被抛弃,孤悬皖东南一角。
宁和、宁天地铁已经修了一半,部分已经通车,停止还是继续?
江苏境内,淮安也处境不佳。因为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都没有它。虽然《6月规划》提到要南京“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这个“等市”,是多大范围?“等”几个城市?因为被踢出南京都市圈的共有5个城市,它们也被踢出了长三角的范围。
很明显,不能排除是行政权力寻租,影响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长三角迟早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羁绊,走以大都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发展的思路。南京、徐州两个都市圈,跨省组成,是打破行政羁绊的尝试,是一颗嫩芽,不应该摧残。尝试建设好若干都市圈,跨省的、省内的,都应该支持。使都市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繁荣,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典范。
当然,从中国以往的经验判断,修改任何一个文件都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我行我素,也可能或者是留中,但都不会执行。因为,在中国,长官意志不可违,但当官是暂时的,去位是必然的。聪明的地方领导会伺伏而各取所需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法。(本文为苏州科技大学叶骁军教授提交于“区域·城市·社会 ——第二届城市历史比较论坛”会议论文,本文仅为学术研究,纯属个人观点。)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