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4 23:06:12
一、中国首都的变迁与迁移规律
首都的建立肇始于国家政权的诞生。就中国来说,文献记载中早有所谓三皇五帝之都,只是传说罢了。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的夏商之都二里头宫殿遗址,这可以说是最早的都城实物例证。其后约四千年间,大约有二百余座古城或城市做过全国较大政权或地方诸侯国的首都。
早期都城稳定性差,直到盘庚时期定都于安阳,才比较稳定。王国维总结,有商一代,都城迁移频繁:前八而后五,至盘庚已经十三次?!白耘谈阋?,至纣王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此后直到北宋,都城的迁徙变迁都离不开黄河中下游流域和它的支流渭河流域,始终在黄渭两岸东西移动。总的趋向是由西逐步向东,这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东渐和国土控制的需要密切相关。北宋时国都终于迁出盆地,定位于华北大平原上的滨河古城开封府,是为东京。我们把这一时期的都城移动称做黄渭迁移线(北方线)。北方线上重要的都城有犬丘(甘肃天水)、兴庆府(银川)、雍城、栎阳、咸阳、西安、安阳、洛阳、郑州、新郑、偃师、开封、徐州、临淄、曲阜以及晋南都城群等?;莆记ㄒ葡咴谥泄拿魇飞铣ご?300余年。
北宋遇金人之变,匆匆南迁。高宗赵构接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史称南宋。高宗一路南下,几经犹豫,曾经在建康(今南京)、苏州、绍兴间游移,最终定临安为行在。元代从上都开平府(内蒙古多伦西北)南下,定都汗八里大都城(今北京)。明初建都南京(应天府),定开封为陪都北京,又在凤阳新建中都。明成祖迁都北京顺天府,定南京应天府为留都,仍设五府六部。金和后金(清)从东北中部平原大道一路南下入关(山海关),经辽阳、奉天,最后迁都北京(顺天府),又南下迁至开封府。另一条南下迁移支线是辽国从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下,定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为陪都,实际是辽国的经济首都,掌握着辽的经济命脉。
首都继续沿着大运河南北移动。中华民国初建都于南京,北洋政府时期又迁北京。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重新定都南京。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再次定都北京。
车轮的南北转动将近800余年。我们称为沿海迁移线(东方线)。沿海迁移线呈Y型,北段是两路南下,南段是南北摆动。东方线上的重要都城主要有杭州、绍兴、苏州、南京、凤阳、开封、北京、兴京(辽宁赫图阿拉)、辽阳、奉天(沈阳)、金上京会宁府(哈尔滨阿城区)、元上都(内蒙古多伦西北)、大同、辽中京(内蒙古宁城县)、辽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
在此期间,由于日军侵华,1937年11月20日中国首都迁往重庆,国民政府宣布重庆为战时首都。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在中山陵举行还都大典,宣布还都南京,都城再一次回到南京。我们暂且称为长江迁移线(南方线)。南方线上主要都城是南京和重庆。都城迁移的车轮首次在长江流域东西滚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虽然它只有仅仅数年时间。此前,1932年国民政府曾短暂迁驻洛阳(仅几个月)。迁渝之前,曾有迁都株洲、衡阳之议,均未实施。
二、建都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与人为条件)
作为首都,是国家的首善之区,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支撑,才能很好地履行其职能。国内外专家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研究,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位于国家疆域的中心地区或重心地区;
2.地形比较开阔,大致平坦,便于建设和对外联系;
3.交通方便,交通线四通八达;
4.气候条件较好,没有太严重的水旱狂风地震等灾害,使中央政府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安全无忧的条件下履行职能;
5.保障供给,资源条件较好,不需要太远距离运输物资以保证需求;
6.周边经济比较发达,一来作为为首都的经济支撑,二来使首都不致成为落群孤雁;
7.依托大江大河,水资源丰富;
8.国防条件较好,距离可能的敌国不要太近,军事上便于保卫首都的安全;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条件都是相对的。能满足所有条件的首都可能一个也没有,只能是相对择优。历史是变化的,国家的情势也是变化的。原来建都条件很好的关中,唐代以后没有任何一个重要王朝再建都于此,真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三、北京的尴尬
近九百年来,北京在多数时间里,是中国诸多王朝和新中国的首都。此前,曾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首都八百余年。新中国建立时,由于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当时最高领导人的坚持,决定建都北京。燕国久远,留下的历史记载和痕迹不多。金朝开始,至辛亥革命,金元明清四朝,再上溯到辽国陪都“南京”,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坐在北京金龙宝殿上的皇帝大都是少数民族。汉族政权,只有明代十三个皇帝坐过北京的金龙宝殿。明成祖北迁,是因为不光彩的篡位夺权,迁都于他的燕王封地,造成天子守边的怪局。于是发生了后来英宗被俘、北元屡屡威胁北京的悲局。北京处于牧区与农区交界处,少数民族建都北京,南进可以攻,退可以北撤。元朝末年,元顺帝北逃,建立北元是最典型的例子。北元在元朝灭亡后,建都在内蒙古草原应昌府,延续九十余年。
由于形势的变化,北京作为首都,目前已显诸多尴尬。
首先是位置不合适。当外蒙古在某大邻居的撺掇下离异建国,当朋友变为敌对,当后方变为前线,当帝国主义性质的大邻居百万大军陈兵北部边境,战争一触即发。当东方海上之狼,时时觊觎中华大地,企图占而有之,已不止一次从东北南下,首占华北,铁蹄蹂躏中华国土。暴露于前线的北京,安全吗?曾经局势紧张时将许多老干部和高级领导人向南方城市疏散即是最好的注脚。秦汉以来数千年,敌寇犯边,都是指的北来强敌的威胁。1979年南方边境自卫反击战时,北方某大国就答应南方小兄弟同时出兵内蒙古,开辟第二战场,对中国南北夹击,只是战场形势急剧变化而作罢。
第二,建设规划的失误,大而滥。首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能?规模不大的国家,通常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等。而幅员辽阔的大国,通常首都的职能比较单一,是纯粹的政治中心,不承担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工业中心等方面的职能,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印度首都新德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等。只有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前苏联从圣彼得堡迁都后,由于高度的中央集权独裁思想,妄想拼凑规??涨暗拇蟮酃?,建设了一个十分类似北京的圈层式单中心城市。
建国之初,有专家建议在北京西郊建设专门的行政中心区。由于种种原因,建议没有被采纳。于是大量的行政机关,公司总部,工厂等见缝插针,星罗棋布。
一些活动与设施不适当的选址北京,如奥运会。当时北京已经拥挤不堪,还要建设很多大而无当的奥运设施,如奥运后基本无用处的大鸟巢等,无疑是雪上加霜。鼓噪一时的大鸟巢、水立方如今变成鸡肋。连保姆、农民工也纷纷挤进首都。最终造成一个高达两千多万人口的大而滥的庞杂的城市。天价的住宅,平民百姓情何以堪?规划上一环又一环的单中心摊大饼式的发展,使首都变成“首堵”。单中心圈层式规划布局是封建主义唯我独尊思维方式的反映?!笆锥隆崩朔蚜舜罅康娜肆ξ锪褪奔?。管理部门采取简单的限购,限时外地车进京,单双日禁行,摇号购车等等措施,仅仅是转嫁矛盾于平民,丝毫解决不了问题。北京病入膏肓,很难医治了。限制外地车辆进京,城市封闭还是开放?北京,还是全国的首都吗?
第三,缺水。北京远离大江大河,又是北方干旱地区,北京之缺水是必然的。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一地所缺物资可以从异地运来。唯独远距离输水,困难重重。沿途的跑冒滴漏,缺水区或明或暗的拦截,供水水源地的降水量丰歉,战争的影响等等。建国后,前赴后继修建官厅、十三陵、密云等水库,试图解决北京的用水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后来,密云水库还终止了向天津的供水,致使天津不得不搞引滦入津工程,以解决天津用水问题。不是可以海水淡化嘛?不太靠谱:成本多少?长期下去,政府和老百姓负担得起吗?技术上真的已经成熟了吗?未见世界那个缺水地区靠海水淡化解决了缺水问题。
早在元代,郭守敬就提出北京受水源的限制,其最高人口容量不能超过一千万人。元代至今,北京的水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前几年,北京曾经有连续109天不下雨的光荣纪录??杉惶湃搜?,吃亏在眼前。我国缺水城市分为两类:资源性缺水和设备性缺水。资源性缺水是致命之伤。北京、天津、西安、青岛、大连等城市都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极大地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方向。至于设备性缺水城市,主要是水厂、输水管网的建设投入不足,比较容易解决。
第四,风沙雾霾危害,空气质量差。2013年1月份,31天之中,北京有26天是雾霾天气。3月19日,北京下雪变成“下泥”,也算是天下奇观。据报道,华北,已经成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不时漫天黄沙飞舞,黄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蒙面大盗”满街行,“全副武装”何所惧?“保护”轿车免费盖黄沙,航站大楼两被掀屋顶。恶劣的气候和空气,令人望京生畏。输水输财输物资,难道还要输空气?只能说是无厘头之事。
第五,距离国家经济重心过远。
国家之都不能在一个非常偏远贫穷的地方。它需要经济重心地区的支撑,相辅相成。如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北京坐北面南,似乎指挥若定,甚至蔬菜、水、空气都要外地运来,不是有点儿尴尬吗?水和空气依靠输入的首都,稳定可靠吗?唐朝末年,依靠漕运供粮的长安,“供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禁中不能酿酒?!?这时,有三万石米运至陕,德宗欣喜,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痹?,“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元末战乱,红巾军占领南方,切断了运河和海运,大都立即陷入混乱,元朝顷刻瓦解。
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来,威胁中原王朝的强敌历来都来自北方。近五六百年来,又有来自海上的无赖之敌东方恶狼,觊觎中国的土地与财富,屡屡危害中国。虽则恶狼二战中已被打断一条腿,时时想重新疯狂扑咬,时不再来,天道不容。明成祖挟箧天子守边,悲剧的结局不应重演。
第六,不利实现对海疆的有效管辖。中国不仅是陆疆国家,还是海疆广阔的国家。我国的领海海域南达南沙群岛。仅从陆疆考虑有效管辖的观念已经落后??悸嵌晕夜憷=乇鹗悄喜亢=挠行Ч芟剑嫉木捅匦肽弦?。
定都北京没有考虑北京的水资源与环境上敌我关系的变化,以及周围经济支撑等条件,加之规划失误,以至今日病入膏肓,无法医治。考虑迁都,或者是分散首都职能就是必然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的决策。
四、河南建都——已经翻过去的一页
既然迁都,或者分散首都职能是必然的,如何决策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些杂志和网上提出了种种设想。提到比较多的和吵吵嚷嚷比较利害的是河南南部,以及武汉,合肥等。河南曾经是中原政权的核心区域,众多的古代都城是其他省份不可比的。中国古都学会倡导的九大古都中有四个在河南。陕西关中为都,在唐代以前。唐代已显现出捉禁见肘,唐朝中央政府屡屡带着文武百官“就食于洛阳”。唐以后再不为都。汴洛之地为都,一直到宋代。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急剧发展。北方有变,政权南迁,都金陵、临安。虽则偏安之地,但中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与发展。由于形势的发展,河南之地再做都城,已是昨日黄花,绝不可能了。有河南领导曾经说,在河南,夏天提心吊胆搞防洪,一年四季日日夜夜搞抗旱。
洪水是巨大的威胁。豫西山地与与东南平原之间,降水不均,依靠大量的水库调节。这些水库是悬在城市上空的定时炸弹。1975年8月豫南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漫溢垮坝,六亿多立方洪水,五丈多高的洪峰咆哮而下,同期竹沟中型水库垮坝,薄山水库漫溢,及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造成河南省有29个县市、1100万人受灾,伤亡惨重,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超过23万人死亡。 史称“75·8”大洪灾。 滚滚洪水肆掠,无数生灵遭殃,使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洪水,风沙,沙尘暴的肆略,显然不是中央政府的理想之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客观情况的变化,河南建都是历史已经翻过去的一页。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的战略决策。
定都北京,已是既成事实。迁都,建设新首都,只是民间之议。京畿之地,向来是国家战略要地。为了国家的稳定,国家不可能现在推出迁都问题。在国内外形势严峻的时刻,在还可以延续的时候,国家不可能自找麻烦,提出迁都。除非火烧眉毛,一天也住不下去了。因此,未雨绸缪,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
元代,“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大都所需江南物资的运输途径,元初主要依靠运河,水陆兼运。有的文献说,大都多一半粮食,是通过御河(运河天津至山东临清段)运来的。元代中期以后,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海运占了主要地位,年运量达三百余万担。元末战乱,红巾军占据了南方,运河和海运中断,大都立即陷入混乱,中央政府迅速瓦解,元王朝终于倾覆。
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其积极意义,很多学者已经作了研究,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吴其伦先生提出,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的“京津冀一体化”,将在周密部署下贯彻实施,其积极意义在于:
1.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提升与发展,并优化其发展战略。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究其原因在于各自为战,非理性竞争,资源未能共享?!熬┙蚣揭惶寤钡墓岢故凳?,该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将协同发展,相关区域的经济将会得到提升和发展,并优化相关区域的发展战略。
2.提振社会各界的信心。当下,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未来经济增长预期不容乐观。顺利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民众势必会联想起“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联动且取得长足发展的区域,其信心必将为之大振。
3.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在交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目前,北京成为“首堵”,房价持续上涨,医院人满为患?!熬┙蚣揭惶寤彼忱凳?,北京的商业、医疗、文化等功能区域将有望向周边疏散,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在交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
4.缓解北京的土地紧缺问题。 北京市虽然市域面积达到17000平方公里,在直辖市里面算是面积最大的。 因为天津和上海市域面积都比北京小得多。但北京有很大比例的山区。北京只有东南方向是平原,城市建设用地仍然很缺乏。疏解非首都职能,把一些非首都职能的企业单位,批发市场,科研教育单位迁出北京中心城区,扩展到北京都市圈的范围,是首都真正瘦身。
5.北京、天津的环境污染问题。
京津都是重化工城市,污染十分严重。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沙尘暴、雾霾天气,同污染企业过于密集分布有很大关系。外迁污染企业,稀释排放密度,关停并转一些企业,将有利于京津地区的环境改善。首钢外迁至“迁安”,名副其实,一迁就安。
六、 京津冀一体化可能出现的问题
1、文件落实与行动问题
京津冀一体化是个大问题,也是个老问题。真正使命是要探索一条从“区域竞争”到“区域协同”的发展道路早在1981年就成立了环京津经济协作区;1986年成立了环渤海地区15城市市长联席会;1995年国家“九五”规划提出了“环渤海战略”;2004年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召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及11市的发改委主任,达成“廊坊共识”;201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和建设“首都经济圈”列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一道成为国家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在三十多年的历程中,与“京津冀一体化”相关的政府文件、政策建议、规划、研究报告,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是对比京津冀地区发展的现实,却不得不承认“京津冀一体化”是“说得多、做得少”,“写在纸面上的多、落实在现实中的少”。
2、“拦水坝”的作用问题。
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它对于缓解北京城市发展的若干尴尬有重大意义:缓解土地问题,拥堵问题,非首都功能的瘦身问题等。
但是,它也可能产生另一些问题:外来人口迅速在周围聚集的问题,交通拥堵转移和扩大的问题,污染转移问题。
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出京津唐保廊沧是核心区域,河北省其它地方是外围区域。首都瘦身了,但周围城市发展了。市区扩展,人口增加,交通需求增加,社会服务需求,如医院、中小学、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急剧需要发展,以跟上需求。否则将会怨声载道,甚至回流。
上海上世纪50年代规划建设的多个卫星城,如闵行、吴泾、嘉定、安亭等,基本上是失败的。当时认为,围绕市中心地区建立卫星市镇,冀以防止庞大城市的过份集中的城市布局。
在最初的五大卫星城中,闵行卫星城规划建设具备典型性,运行亦相对成熟,堪为范本。在工业集聚发展的基础上和大跃进时期高涨的建设热情中,1958年闵行卫星城开始规划建设,目标是我国第一个发电设备工业制造基地及机电工业区。同时又陆续确定了吴泾、安亭、松江、嘉定四个点建设卫星城。吴泾在原有化工企业的基础上扩建为化工卫星城,松江以机械、轻纺工业为主,安亭以汽车制造业为特色发展机电工业,嘉定卫星城则以科研和其他无害精密工业为重点。
闵行卫星城位于申城西南部,黄浦江上游北岸,距当时市中心约32公里,是上海最早规划并实施建设的两个卫星城之一(另一个是吴泾)。1958-1959年,闵行卫星城共新建工业建筑21.1万平方米,住宅18万平方米,铁路36.9公里,公路50公里,发电厂和自来水厂各一座,建设成就斐然。
然而,包括闵行卫星城在内,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卫星城规划建设过于强调主业发展,忽视主辅产业的多元化协调发展。加之,由于种种因素造成规划建设出现断层,导致卫星城发展停滞,难以发挥产业密集的优势,人口聚集的“反磁力”效应也大打折扣。这些得失在当代规划建设过程中值得借鉴和警示。最后的结果是,人口等的拦水坝作用没有起到多少作用。本市市区人口基本没有在卫星城定居的。职工早出晚归,使交通更加拥挤。大量的时间消耗在路上。外来希望回沪或进沪工作的人员,很多在卫星城聚集。因为为了聚集人气,仅卫星城的户口控制政策相对宽松。人口总数不但没有能够控制,反而大幅度增加。后来城市的发展,卫星城已经裹挟进主市区。加之改革开放之后的大量民工进城,上海,不但没有像最初设想的那样,主城区总人口控制在300万以内,而是扩大到几倍。今天上海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两千四五百万。不得不说,愿望是良好的,结果是彻底失败的。
距离京津较近的唐保廊沧等城市,实际就是北京天津的卫星城。我们一定要防止上海卫星城现象的重演,使首都瘦身计划的初衷落空。
3.交通拥堵问题。
现在,规划了完整的包括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在内的完整的围绕京津的交通运输系统,无疑为三地一体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便利的交通是双刃剑。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人口的拦水坝问题,不能解决当地良好的社会服务问题,整个地区的人口将会或早或晚,或快或慢地大量增加。而京津主城人口却减少有限,加之布瓦不善的社会服务,便捷必然造成大量人流涌向北京天津。造成新的交通拥堵,把“首堵”变成整个地区的“大堵”。
4.新的资源缺乏和污染扩散。
京津冀地区一些资源是缺乏的,特别是水资源和风资源。降水量偏少,台风过境亦少。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人畜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如果地区人口大量急剧增加,就会把京津的水源缺乏,扩展到整个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开建多座水库和引水工程,如官厅水库、密云水库、引滦入津工程,都没有解决用水缺乏的问题。最后不得不花巨资远距离调水——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虽则解决了当前困难,但隐患不少。用水安全问题并没有保障。首先是水源,碰到南方大旱,没有水源可调怎么办?遇到战争怎么办?发生大米大面积水污染怎么办?都是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整个地区生态环境薄弱。虽然水资源缺乏,但一遇大雨,又极易成灾。1963年的大洪水,近年北京的大洪水,损失都不小。主要是降水少,泄水设施相对落后,排水不畅。城市的发展,人口的人为大量增加,矛盾将更加突出。
京津冀,尤其是河北省,空气污染是严重的。已经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健康。除了多方面的污染源,空气不能很好扩散,自净能力弱,也是重要原因。整个地区,冬天刮西北风,降水少,不能驱散脏污的空气。不像东南沿海地区,一场台风,就把脏空气吹得无影无踪。所以我国空气好的城市,都位于东南沿海。
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长足发展。文章中提到的这些问题,只是必须用我们的聪明智慧去解决的问题。相信,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成果。(本文为苏州科技大学叶骁军教授提交于“区域·城市·社会 ——第二届城市历史比较论坛”会议论文,本文仅为学术研究,纯属个人观点。)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