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同城附近喝茶网_全国同城约资源匹配系统_一条龙200快餐

许维鸿:“一带一路”倡议是宏观经济新常态最佳再开放路径

2016-09-26 17:37:00

字号
2016年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扑朔迷离,各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更是精彩纷呈。对于进入宏观经济新常态的中国而言,以往两位数的进出口增长已经很难再现,这是中国居民收入水平迅速增长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客观要求。

许维鸿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6年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扑朔迷离,各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更是精彩纷呈。对于进入宏观经济新常态的中国而言,以往两位数的进出口增长已经很难再现,这是中国居民收入水平迅速增长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客观要求。

DSC07923(2).jpg

本文试图通过客观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论证必须规避单纯依靠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的经济发展路径。中国经济只能顺应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进行供给侧改革的结构性“再开放”,而贯彻“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和企业的最优选择。

1、英国脱欧是“海权-陆权地缘博弈”的历史缩影

2016年上半年最热闹的经济事件,恐怕就是沸沸扬扬的英国脱欧事件了。虽然英国脱欧给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仅仅维持了一个星期——除了黄金等贵金属价格,国际主要股票和外汇价格很快就回归英国脱欧前的波动区间(图1)。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看清了事件的真相,英国脱欧对全球实体经济影响果然很有限、炒作的成分更多些,这多多少少让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有些尴尬。

表1、英国脱欧前后的国际主要资产价格比较

01.jpg

这种尴尬并非短期政治冲动所致,而是过去三四十年利益博弈的大格局。英国从自身利益角度,并没有加入欧元区、也没有加入欧盟的生根签证体系,一定程度上很好的屏蔽了欧盟内部多样化带来的不必要财政和政治风险,也给国内政治经济政策赢得了回旋余地。

但是,有一利则必有一弊——英国这种与欧盟若远若近的关系,造成了英国在欧盟内部话语权的持续降低。例如,在2011年开始的欧洲主权债务?;碇校⒐捎诿患尤肱吩?,在希腊、西班牙债务违约等经济问题的讨论和处理中,英国被欧洲央行、欧盟、美国、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是中国排除在外,大大打击了英国精英阶层的自尊。

著名的“地理决定论”告诉我们,英国作为孤悬在外的岛国,必须用海权国家的理论来捍卫国家利益。换言之,英国最担心的是一群有陆权国家理论的欧洲竞争对手联合起来,形成数量级更大的陆权国家,最终边缘化英国!因此,英国充分利用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国际语言的优势,煽动俄罗斯、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各强国间的隔阂,导致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不惜兵戎相见。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包括冷战的最终结果,都是让地理隔离的英美海权国家稳固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可惜,这个“套路”被欧元区的渐成规模打破了。于是,英美竭尽所能唱空欧元区,2011年开始的欧洲主权债务?;歉擞⒚来倒氖帜训玫幕觥ü笏龄秩九分薰业牟普?,试图打破欧元区的货币统一。对于绝大部分靠阅读英文获取国际最新信息的中国财金圈,过去几年不知道有多少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都斩钉截铁的预言欧元区马上崩溃,又怎能说不是被蛊惑了呢?

实践证明,欧元区经济虽不见得怎么强劲,但是欧元崩溃论只符合英美利益,并不符合欧洲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大利益,这次英国脱欧也是如此!过去二十年,欧元区和欧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体量和需求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英国脱欧代表了欧洲区域一体化的逆流,加大了欧洲经济、特别是南欧国家的衰退风险;中国出口“压力山大”,必须积极寻找更多途径,抵御短期风险,“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也在于此。

2、中国要避免成为发达国家币宽松的最终受害者

2015年底美联储意外加息,引发了贯穿2016年的欧洲国家和日本“无底线”货币宽松应对,这让已经全球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既兴奋、又紧张。辨证地说,国际金融市场试图“绑架”各国货币当局的言论压力,正是当前全球化经济的症结所在——西方短期执政的民选执政者,为了赢得选票,不顾一切地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求在四至五年的执政期间有一个让民众满意的经济答卷,最终牺牲的确实国家和民族长期的经济福利,所谓“为了这代人,毁了下代人”!

而金融市场和财经媒体无意间做了短视政府的帮凶。虽然资深的交易员和财经记者都知道,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只能是兴奋剂、甚至是毒药,但是为了迎合读者和投资者的贪婪,又有谁真的关心未来一代人的福利呢?当然,金融市场也未必是宽松货币的受益者,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和中国2015年的股市动荡,又有哪一个不是货币宽松——金融杠杆做的孽?

以日本所谓“安倍经济学”为代表的单纯货币宽松加本币贬值,对于分工愈发细致的当代经济结构性改革,无疑是注定要失败的。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国内媒体在试图解读安倍经济学的时候,都把目光聚焦在了日本央行的无节制放松货币、以及日本高达GDP的250%的中央政府负债。广场协议以后的日本结构性负债大挪移,本来是想给企业减负以激发创新活力,但是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却让这种努力功亏一篑。

因此,货币宽松的最大受害者,就是一国经济的创新能力,日本三菱、松下等巨型企业的官僚化就是例证。除了显而易见的日本,这一逻辑在中国也能找到蛛丝马?!康毖胄型ü档腿谧拭偶?、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企业投资的时候,低成本资金首先涌入的是诸如房地产、采掘业、能源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理性的投资者都会试图通过放大杠杆博取稳定回报,自然远离了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领域;或者说,企业创新投资的新引力下降,必然导致了创新资本的相对价格提高,企业变大了但是没有变得更强!

因此,除了英国脱欧给中国带来的外贸困局需要“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供给侧机构改革也需要“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捷克,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政策框架,与捷克总统泽曼亲自签署中捷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文件,进一步扩大双方在文化、教育、影视、旅游、卫生等领域交流。将以捷克为代表的欧洲先进制造业国家,与巨大内需增长潜力的中国经济相结合,给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再搭建一个创新平台,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使命。

3、“一带一路”企业要用好全球负利率的“双刃剑”

截至到2016年7月,越来越多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央行开始执行“负利率”政策:据海外媒体统计,占全球24%的GDP国家央行执行负利率;而在债券市场上,超过13万亿美元等价的债券已经是负利率(收益)。虽然之前日本和德国的短期国债也曾经出现短暂的负利率,但是如此大面积的实际名义负利率现象,还是让很多金融从业人员和经济学家恐慌——诚然,这种恐慌既对陌生金融逻辑的恐惧,更是对负利率时代财富被掠夺的恐惧。对于走在“一带一路”上的中国企业家,切不可乱了分寸,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大面积的负利率到底对于资产价格意味着什么?到底谁的财富在被掠夺?

负利率背景下,最直接的被掠夺者,是那些负利率货币的现金持有者,以及货币基金的持有者。虽然目前欧美商业银行还没有贸然对自己的储户实行负利率,但是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已经危在旦夕。其实,这也是欧美央行的负利率政策真实用心所在——他们希望私人资本不要躺在储蓄账户上孳息,而应该投入实体经济,置换那些因为次贷?;煌度氲墓易时?,助推经济的结构化转型。

这种似曾相识的语言体系,跟中国目前积极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更多的私有资本投入,解决政府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最终实现良性的充分就业水平和适度通胀率。以欧元区为例,在全世界都在熙熙攘攘地讨论希腊未来的时候,欧元区最大的“问题”经济体西班牙实现了强劲的复苏。要知道,去年的希腊经济总量在欧元区只占1.7%,而西班牙则占10.4%(表2),西班牙的失业人口几乎占了整个欧元区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

表2、欧洲五国GDP占比欧元区数据

02.jpg

次贷?;蟮呐分拗魅ㄕ裎;?,严重打击了西班牙的房地产市场,直到2013年3季度,西班牙的国债融资成本才趋于稳定,GDP也重新回到了正增长,但其后的复苏态势却颇为亮眼:在欧洲央行的强力支撑下,西班牙银行业在获得了大量资本注入后完成了资本重组,房地产资产所带来的账面坏账已经被逐渐剥离,风险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失业率开始下降(图1)。另一方面,西班牙财政支出在历经多年的紧缩政策后,在2016年终于迎来了增长,开始尝试削减居民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供给侧改革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取得了初步成效。

图1、西班牙及欧元区失业率

03.png

可见,欧元区的负利率政策实质,是用购买欧洲主权债务的资本,补贴?;业氖堤寰?,实现对国际财务投资者的财富掠夺。在这个层面,不幸“躺枪”的除了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家——中国,还有更为依赖“金边债券”投资的中东石油美元,以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制造业财富国家主权投资。雪上加霜的是,虽然美国还没有明目张胆的实行“名义负利率”,但是美联储利率早已多年低于通货膨胀率,也就是“实际负利率”,更是无形之中掠夺国际低风险偏好的财务投资者。

为了应对这种财富被掠夺的被动局面,中国的“一带一路”再开放战略和国内的供给侧调结构,是发展中经济体的最佳策略组合。毕竟,人民币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唯一正利率货币,国内金融市场担心的“猪周期”没有给2016年的CPI带来过大的冲击,2016年阶段性的宏观数据超预期,除了始自2015年下半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中国巨大的内需消费升级和消费细分,也给了供给侧改革更大的腾挪空间。

值得警觉的是,每一个供给侧改革宏观调结构政策,“去落后产能、去多余库存”首先带来的,必然是宏观经济的减速和失业率上升,通常还伴有政治的不稳定。以上文提到的西班牙为例,欧元区之所以不厌其烦、刻意地把国际金融市场目光引向希腊,就是为了“掩护”西班牙和意大利两大经济体的供给侧改革阵痛;2015年底,西班牙长期稳定的国内政局也史无前例的动荡,新兴的极左派在西班牙议会影响力大增,更是昭示了供给侧改革所面对的国内既有利益格局挑战。再往远说,今日让广大市场派改革者奉若神明的撒切尔夫人,当年推进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时候,供给侧改革大旗靠的是英阿马岛战争胜利在支撑。

在这个意义上,央行的负利率政策是避重就轻的货币麻醉,是全球资本过剩大环境的博弈格局,是供给侧改革的拆台者!中国作为率先将调结构作为政策基调的世界大经济体,应该笃定“破坏式重建(Destructive Construction)”的决心,笃定正常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图2),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地方政府PPP投融资模式升级,推进人民币国家化下的“一带一路”倡议,优化经济的全面资源配置。

图2、中国月度通货膨胀在一年期存款利率上下波动

当然,全球主要货币的实际负利率和名义负利率,也有好的一面,就是让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离岸融资成本显著降低,民营企业走出去也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资金成本环境。以中东石油美元为代表的国际财务投资者,对于“一带一路”的兴趣极大,理应成为中国企业的融资重要选择。

总之,在全球宏观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再开放”战略的最佳金融路径,绝不是完全用自己的外汇储备补贴“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产能合作,而是充分应用现代金融工具和国际金融中心,“股债结合”地为企业进行跨境融资,沿线省份正在积极构建的“人民币跨境产能合作投贷基金”就是值得期待的金融创新!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常态 宏观经济 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