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8 12:28:12
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副主任 崔玉英
(2016年6月7日·四川成都)
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副主任崔玉英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
很高兴这次会议在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重的“天府之国”四川成都召开。首先,我代表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表示诚挚欢迎!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对此次会议给予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向承办本次会议的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关方面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对外工作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对外宣传工作部署,总结成绩,研究“十三五”期间出版“走出去”工作,更好地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出版物,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下面,我就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两个工程”成效显著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国务院新闻办于2006年、2009年分别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以下简称“两个工程”)。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积极推动“两个工程”成为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排头兵,发挥其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1.外宣出版物突出重大主题,阐释中国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工程”集中支持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题出版物,大力宣介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阐释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世界意义,充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丰富内涵,向世界展示了我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目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已发行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量达50多万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这本书为了解一位领袖、一个国家和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庇氪送保吨泄危核拿??》《中共十八大:中国梦与世界》《之江新语》等阐释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主题类图书陆续输出到美、英、德、法、俄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
2.精品输出聚焦中华文化,彰显大国风范?!傲礁龉こ獭币源泻胙镏谢判愦澄幕偷贝泄壑道砟钗喝?,支持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图书。《论语》《道德经》等中华经典走向世界,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对于很多外国读者耳熟能详,唐诗宋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在传承经典文化的同时,一批中国当代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受到越来越多外国读者的喜爱,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雨果奖,国际社会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3.对外出版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传播能力。近年来,“两个工程”内容结构、区域结构和语种结构不断优化,版权输出总量从2007年的1132项,增长到2015年的4375项,增长了近4倍。通过“两个工程”的资助,国内出版机构与世界7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出版机构建立工作关系,其中包括圣智、爱思唯尔、施普林格、企鹅兰登、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全球出版业50强企业?!爸泄际槎酝馔乒慵苹蓖夤易富嵋惨殉晌食霭嬉到绲闹匾涣髌教ǎ钟欣醋允澜缰霭婊沟?5位外国专家接受聘任。与此同时,国内出版机构在国外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达400多家,海外出版发行能力大大提升。
4.中国图书步入世界舞台,唱响中国旋律。“两个工程”成立之初,不少成员单位心态矛盾,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是,往哪去、怎么走、看什么,心里还没底,唯有摸着石头过河。十年后的今天,“让世界了解中国”已成为出版业界的共识,“两个工程”成员单位从创始的20家扩展至38家,在国际出版、营销、发行等方面与国际同业的合作不断深化,大大带动了国内出版业“走出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成员单位年度版权输出量已超过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2015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出版商协会。
可以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体现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实力和对外交流合作的自信,凝聚了在座各位出版人的艰辛努力。在此,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出版“走出去”战线的所有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二、出版“走出去”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下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云山同志和奇葆同志多次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出版业“走出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作出明确部署。这些都为我们创造性地推进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当今世界,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深度调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文化影响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出版业肩负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要求,认清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1.国际文化市场需求激增,但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仍将长期存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热”持续升温,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全面了解认知中国的愿望十分迫切。企鹅兰登书屋全球董事会主席约翰·马金森先生曾对我说,西方读者非常赞赏中国的发展成就,他们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等感兴趣,更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思想和管理模式等表示关注。但同时,美西方大国视我发展壮大为对其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挑战,加紧宣扬中国“威胁论”“衰退论”“崩溃论”,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我国出版业既要把握国际市场巨大需求的机遇,更要冲破种种有形无形的文化壁垒,以书为媒,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精品出版物,切实改变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缩小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落差”,实现信息输入输出的“顺差”,真正做到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让世界读懂中国。
2.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但文化精品力作还较稀缺。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取得新成绩。中华文化走出去主体日趋多元,文化交流多层次发展,文化传播稳步推进,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竞争力、影响力逐步提升。但同时,文化走出去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文化精品力作特别是畅销热销的中国出版物还不多,选题上重传统轻当代,重政策轻需求,影响力上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依然存在。作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出版业要顺应大势,加强“走出去”的谋篇布局、规划设计,努力把重大选题打造成鲜活的中国故事,把重大主题出版物打造成生动精彩、耳熟能详的故事载体,寓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于其中,让外国读者想看爱看、看有所思、看有所得。
3.出版业转型重组发展良好,但国际竞争能力尚待提高。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出版业资本和产品全球性流动提速,国际版权贸易稳步增长,数字化转型增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版权制度与国际逐步接轨,出版业在跨区域出版、并购重组、海外拓展等领域逐步试水,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但同时,我们在国际业界还比较年轻,在资本、渠道、人才、人脉、国际视野、国际经验等方面储备不够,重版权输出轻本土原创、重选题策划轻营销推广等情况依然存在。我国的出版业要牢牢把握出版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对接国际出版标准、规则、规范和法律,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拓展对外业务,与全球出版同业同台竞技,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开创出版“走出去”新局面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出版业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对外工作总体要求,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全力构建话语权,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切实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作出贡献。
1.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导向意识。无论是做出版,还是搞外宣,讲政治都是第一位的?!安荒比终?,不足谋一域”。各级出版机构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始终讲政治、顾大局,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持文化自信,坚守正确的政治导向,自觉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要加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正确义利观、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等重大理念的阐释传播力度。要加大对重点国家、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拓展和布局,扩大版权输出优势。要加强对重大主题图书选题策划、组织撰写、版权输出的研究,要准确把握出版内容,把国家的立场主张转化为具体的议题和话题,转化为国际化的出版选题。要准确解读,灵活阐释,实现精彩的国际表达。
2.打造中国名片,讲好中国故事。原创作品本身的质量决定了其输出产品在海外产生影响力的大小,也是出版机构的立身之本。各出版机构要认真研究国际出版市场特点和合作方国际战略,明确选题定位和读者对象,加大研发策划力度,创新选题立项、内容创作、发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机制。要在国际市场推出一批中国主题畅销书和常销书,打造一批精品图书和有影响力的出版社,不断提升中国作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培养一批内知国情、外知世界,政策水平高,写作能力强的外向型作者队伍。对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认真梳理分析,做到一个作家一个推广计划,根据不同作家的特点和专长,选择相应的国家进行重点推广。
3.善于借台唱戏,加强合作出版?!叭肷轿书?,入水问渔”。世界各国在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千差万别,只有深入地研究借嘴说话、借台唱戏,进一步加强合作传播能力建设,才能让中国图书、中国故事跨越语言障碍、超越文化纷争、穿越心灵隔阂。要深化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共同建立编辑出版部门,进入主流发行渠道,提高出版物的销售量和影响力。要积极征求国际出版专家的意见,提高选题策划和内容组织的针对性。要大力培育国际作者队伍,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提高中国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要加快出版本土化建设,通过机构、人员、内容、渠道的本土化,实现分众化区域化出版,量身定制真正适合某一特定国家和区域的阅读精品。
4.实施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引领。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VR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取得不同程度突破,图书的移动性、交互性等特征快速增强。数字阅读大范围普及,图书将出现在可穿戴设备上,多种功能的出版物也将出现。出版业要强化科技研发实力,实施联合攻关,突破战略性关键技术。要主动引进国际先进出版技术、最新出版理念和新型出版模式,大力支持国内出版模式、出版业态以及出版形式的创新。要运用好大数据平台,注重编辑选题立项决策的数据支持,创新信息处理方式,带动产业体系的重构。要加大数字出版的研发运用,实现“弯道超车”,推动出版业融合发展和创新。
5.集聚天下英才,培育精良队伍。中国图书“走出去”,人才是根本,必须要有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能够参与国际出版竞争、影响国际出版格局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要引进和培养擅长国际化经营的出版家,了解热爱中华文化的编辑团队,学贯中西的优秀翻译家和版权代理人,熟悉国际惯例、善于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国际化经营人才,精通数字化信息化业务的技术人才等。要采取大学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拥有和借用相结合等方式,形成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语种的对外出版人才梯队。
同志们,中国图书“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面,出版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把握机遇,改革创新,奋发有为,进一步以图书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