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0 17:23:23
由国家开放大学培训学院、“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中华传统文化振兴基金等多个权威机构联合启动的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将拉开帷幕,预计第一期初级证书班将于今年8月在贵阳市隆重举办,这也是自建国以来,国内相关机构首次针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培养问题,在培训内容的系统化、标准化、培训方式的模式化等方面所进行的一项创举,力图为打破中小学全面普及传统文化课程所存在的瓶颈之一——专业师资,做有益的尝试。
课程极具创新和实用性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从“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老师处得知,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证书培训分初、中、高三级培训??纬坦婊晒铱糯笱Ш涂翁庾樽夜餐壑ぶ贫?,其课程内容共分五个??椋谝荒?槲骸跋惹卣苎А?,重点课程为《孔孟之道》、《老庄哲学》、《传统兵法》、《韩墨荀思想》;第二模块为:“古汉语基础”,包括《训诂学基础》和《辞赋学基础》两门核心课程;第三??槲貉Э平谭ㄑ芯?,包括《蒙学基础》、《中华诗词吟诵》和《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及教法研究》三门课程,作为课程核心的学科教法指导,是这一模块的最大亮点。其中课程及教法部分以“十二五”阶段课题科研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为框架,其内容涉及《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孟子》、《中庸》、《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十三门课程,并附有中华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方面的大量教学内容。第四模块为:传统艺术研修,培养教师的书法、绘画、古琴三种基本技能;第五模块为:高级研修,包括《易经》、《史记》、《黄帝内经》、《礼记》等多个教学内容。
按照项目整体规划,上述所有课程后续将制作大量网络课件,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现有全国培训平台和课题组手机云平台两个渠道,面向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培训工作,让更多一线教师受益。同时,项目主办方正在论证将课程体系纳入国家学分银行,并面向全国在职教师开设“国学教育”专升本学历教育等相关事宜。相信不远的将来,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缺乏专业教师这一关键问题将有望被突破。
三大因素制约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
记者经过调查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并走访了相关专家学者,总结出大致有三个因素在制约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
第一、理论之争。国家所提倡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概念上应包括:国学经典、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但目前很多学校认为,将《弟子规》、《论语》引进课堂就够了,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思想,并忽略了民族艺术的相关教学。另外,有些学校只注重开设书法、剪纸、京剧、传统体育等艺术课程,又忽略了国学经典“文以养正”的学科本源。今年在两会上就有全国代表提出“教育部应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应是中华传统哲学,而京剧、剪纸等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必要时应修改国家传统文化教育纲要,权衡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多重形式,以规范中小学学科教学?!?/span>
第二、教师匮乏。作为一名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具备儒、释、道、兵、医、艺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方可胜任,而这些都是需要缓慢积累和逐步涵养的。目前我国教学体系中暂时还缺乏这种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导致极其缺乏学科专业教师,使之成为传统文化深入课堂的最大瓶颈。
第三、课时制约。在中国大中小学的讲台上,该不该给国学一席之地?起码在小学阶段该不该独立设立一门传统文化课程?这些问题已困扰了基础教育很多年。目前,已在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学校,大多利用校本文化课程的课时在开展传统文化的教学。但许多专家也也在呼吁:“即使一周一课时,这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它直接关系到孩子们是否对民族文化了解和认同,而且文化认同是少年儿童爱国的最基础、最根本、最简易的环节。国家应该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明确给予传统文化课程固定课时?!?/span>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