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1 21:29:32
自2009年起,每到深秋时节,两岸学者都会相聚筼筜书院,纵论古今、谈经论道,议论宏富,使“海峡两岸国学论坛”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为延续两岸文脉,增进两岸文化认同,起到积极的作用。
今年,国学论坛继续紧扣时代发展趋势,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邀请近百位海峡两岸及国际学者,深入探索交流中国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战略、路径与方式,特别是朱子文化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及传统文化与当代理想人格的构建等。与此同时,作为筼筜书院成立的“当代书院研究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两岸同道还将探讨中国当代书院发展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等,力求通过研讨,推进当代书院健康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亮点1
掣鲸探幽,研磨精深
再现百家争鸣之盛况
仅从与会嘉宾的名单就能窥见本届国学论坛的“高大上”,既有当代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著名学者、易学大家、华夏易道研究院马宝善院长,长江学者、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长江学者、华东师大方勇教授,长江学者、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中央党校任俊华教授等大陆学者,也有陈鼓应先生、朱高正先生以及代表台湾“中研院”与会的台湾学者们,还有来自韩国的国际汉学家崔英辰教授,可谓真正意义上囊括了当代国学界的精英。
学者们专为此次论坛发表的文章同样延续了论坛开办以来的高水准。从内容及论述水平来看,这些文章涵盖了国学研讨的方方面面,义理、训诂、辞章、经济四途皆有涉及,或掣鲸碧海,或探幽寻微,均是殚精竭虑、潜心研究后的代表作,包容宏富、周至详实。
诸多大儒的出席与高水准的学术论文,让本届论坛自筹备以来就备受关注。届时,群贤并起、百家争鸣的盛况,将从一个层面展现国学复兴的强大势头。
亮点2
踵事增华,与时偕行
体现创造性转换之使命
随着“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影响力的日益广泛,论坛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加凸显。为此,主办方近年来将关注焦点从经典本身向时事转移,更加注重经世致用。
张岂之先生在其《中华文化与会通精神》一文中,重点探讨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中的会通精神,强调这是“优良的学术传统,在今天需要从现代意义上去加以理解。”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先生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重建对未来全球文化发展的意义》一文指出:“我们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承袭者而已,我们更肩负着检讨、批判、创新文化的责任;我们不只是被动地、无意识地承继传统文化的‘客体’而已,我们更是重新评价传统文化,进而创新传统文化的‘主体’。”
作为当代书院的典范,筼筜书院对当代书院建设也给予倾力关注,论坛特别邀请了相关专家,对书院建设的方向和途径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意见。例如,陕西师范大学的田建荣教授就发表了《中国当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的论文;筼筜书院王维生院长也发表了《旧学与新知、传承与创新——以厦门筼筜书院为例探索当代书院建设与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一文。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