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1 16:38:32
美,是每个人心中不变的追求。广州市美术中学,就是一个一贯求美的艺术园地。从工艺美术职业高级中学到以美术为特色的普通高中,改变的是她的体制,不变的是她美丽的内涵。
今年,广州市美术中学迎来了建校35周年暨转制10周年的重要日子。美术中学在继承职中时代辉煌的专业水平和办学经验上,已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且独一无二的以美术为特色的发展道路。
莫道晨曦微,红霞将满天。美中转制十年,今已破茧成蝶。
校长寄语
“我们希望,美中的学生,学画画前先学做人,画品就是人品;希望学生能树立美的信仰,如此才能有美的精神,美的思维;踏进社会以后,时刻秉持与美同行的品格,给世界带来更多美的贡献和精彩。”
——广州市美术中学校长 赖凯洪
光辉岁月
“二次创业”探索美术特色普高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经济建设急需一批技能人才,美中的前身——原广州市工艺美术职业高级中学应运而生。当时,学校培养出大批中等工艺美术设计和创作专业人才,遍布广州市各美术、设计、广告、服装等行业。
2005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进一步满足美术类学生报考高等院校的愿望,美术职中正式更名为“美术中学”,其办学体制也从职业高中教育转为普通高中教育。
不过,美术是学校的灵魂。为此,学校定位为美术特色高中,从而开始了新一轮“二次创业”的特色办学探索与实践。
从职业高中转为普通高中并非易事。美术中学校长赖凯洪表示,职业中学以就业为导向,而普通高中是要面对高考的。恰恰美术生在文化课上并无优势,老师是否准备好了,学生能否适应,是当时摆在面前的最大难题。
“我们不能按照普通高中的要求来上课,学生受不了,老师也受不了;我们不能每天都上文化课,因为我们还有针对学生美术技能培养的专业课……”赖凯洪说,转制后的美术中学逐步理顺了办学特色和特色办学的关系和差异,清醒地意识到若以办学特色的局部突破并不能反映美术中学特色高中的丰富内涵。
最终,美术中学明确树立了“特色办学,弘扬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就是要通过实施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美术爱好和美术专长,实施因材施教,营造美术类学生的积极心理场,让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之后,用三年的实践时间,美术中学在教学改革、班级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以学校美术教育为基础的各种模式。
教学改革
对“熊孩子”小班化分层教学
坦白说,美术中学招收的学生文化科基础相对薄弱、起点较低,且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养成。教这样一群“熊孩子”,没有特别的方法还真不行。
据介绍,美术中学在高一就有意识地按照生源的文化与美术成绩的程度,将学生分成“双优”、“文优”、“专优”和“平衡”等各类小班别,在美术课堂里实行小班化的管理与教学。
“双优班”,主要由美术和文化课基础都相对优秀的学生组成,对于这些学生,老师们就尽可能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专优班”,主要由专业技能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他们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一幕:数十幅学生作品被挂到墙上,一位学生正拿着教具指着习作提出自己的看法,评价作品的长处与不足,老师与其他学生则在一旁用心倾听。记者了解到,对于“专优班”的学生,美术中学的老师通过“扬长教育”发挥学生的美术专长,带动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进而重铸学生自信。至于“(美术)零基础班”,则要强化基本功训练及兴趣引导。
不仅如此,每个类别的班级还更细致地按学生的美术基础水平分成A、B、C三个等级,然后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但这样的分层并非固定不变的,每当有学生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时,老师就会把他调升到高一等次的组别,力求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节奏。
小班化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差异化的教学理念,但对老师的要求却高了不少。“学校有规定,担任双优班教学的老师还必须兼带一个非双优班,以示教育公平,这样也促使老师理解类型不同的学生,备两种不同的课,学习进度的把握也都不一样,老师辛苦些”,谈及至此,赖凯洪笑称美术中学的老师是最理解美术类学生的!
弹性化整合课程应对“双考”
转制后的美术中学如何兼顾普通高中课程和美术课程,应对文化高考和术科考试?据介绍,建校35年来,美术中学一直在探索美术类中学生的培养模式,学校对部分理论性强、内容偏难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重点加强美术基础课程中的技能应用内容,同时对文化基础课程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使学生熟悉各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创造性活动构建所应当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素养,初步确立能够满足学生的目前需求和长远需求的核心课程内容,强调“美”在“术”之前,美是审美素养,美感熏陶,术是技能训练,体现出该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同时,美术中学进行国家美术课程校本化,拓展学生美术能力,构建了美术高中的美术课程体系,编写了课程大纲,形成一种崭新的技能型课程观。其中,高一级注重入门与兴趣,高二级注重能力与提升,高三级注重高考冲刺与成效。目前已经编写了《素描》、《色彩》、《速写》、《美术三大构成》、《书法篆刻》、《美术欣赏》等6本美术专业校本教材。
据介绍,美中转制10年来,升大率均接近百分之百,本科率稳定在50%。以今年为例,术科联考过线率达91.6%,在高考文化课考试中,超过一本(重点本科)分数线的人数有191人,重本上线率达67.02%;清华、央美、国美、广美等九大美院和重本院校的过线人数为109人次,过线率为37.5%,今年被广州美术学院录取人数达21人。
特色课程
“与美同行”学习一切美好事物
国画家黄少华1983年毕业于工艺美术职业高中,他称自己是“美中人”,很怀念以前的老师带领他走进艺术的世界,去发现美,创作美。许多跟黄少华一样的当年职中时代的毕业生,也喜欢说自己是“美中人”。
何为“美中人”?赖凯洪解释: “美中人”有两重含义,字面看是美术中学的人,其实更代表学生生活在美的熏陶中。“我希望他们以后能跳出美中,创造更美。”
据悉,作为区别于其他以美术为特色的普通高中,美术中学在转制后已探索出成熟的系列特色教学课程,“与美同行”特色课程便是其中的集大成,学校凭借此特色课程跻身“广州首批特色学校”行列。
据介绍,美术中学的“与美同行”课程共分为“美的欣赏”、“美的实践”与“美的创造”三部分,整个课程贯穿美中学生的三年,并体现对学校、地区、地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漫步在美术中学的校园里,记者发现,走廊挂满了艺术大师与师生的佳作,独具特色的雕塑与景观随处可见,学校在营造美的校园氛围上可谓分外用心。迎着春风,踏着浅草,拿起七彩的画板,到传统文化中去拥抱艺术之美;博览佳作,赏析精品,在艺术大师的讲座中领悟设计之美,这便是“美的欣赏”的主要内容。通过实地考察广州的传统文化建筑、选修有关的艺术设计与鉴赏课程等,学生在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接纳包容异地文化的美中,逐渐达到自我审美价值的建立。
别以为画得一手好画就代表美术学得好,美术中学学生在“美的实践”板块中也锻炼了“十八般武艺”:剪中国剪纸,学做木版画,认识广绣、广彩,并亲自动手设计,民间图案、特色图腾、广东“三雕”……一切美好的艺术都成为美中学生学习的内容。
“美的欣赏”与“美的实践”的教育成效如何,是通过“美的创造”来检验。据了解,小到学校的景观设计、活动的宣传画征集,大到参加由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主办的“小白杨”国际性动画交流活动等系列创作活动,美术中学都十分鼓励学生参与,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008年,转制后的美术中学第一届毕业生正式接受“检阅”,一举获得“广州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随后连续三年取得同样喜人的成绩,“四连冠”的成绩让美术中学在转制大道上迈开步伐昂首前进。
德育教育
“寻找校友足迹”感悟人生
一提起艺术生,便会联想到“个性”二字。“美术生的感性思维强,逻辑思维相对较弱,个性很强,太严会抹杀他们的个性,影响他们的创作,但如果不对其散漫的习惯加以教育,他又会一直散漫下去。”赖凯洪校长告诉记者,教育管理美中的学生,一定要把握好“度”。
为了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管理,美中在德育上实施“德育学分银行”制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勤与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表现,进行加减分,每月把分数进行统计发给学生与家长,让学生发现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美术中学还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开展“寻找校友足迹”的系列活动,组织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以采访的形式与校友面对面交流,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更让在校学生与校友有了思想上的碰撞,让在校学生能够对校友的学习经验、创作心得、职业选择、艺术理想、人生历练等有了切身的理解和体会。
国际知名的3D地画大师万氏兄弟就告诉学弟学妹,“一个艺术生仅仅读完高中是不够的,还要继续往上走,大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点你们在进入社会之后会更有感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过来人的经验中了解到社会上对美术人才的要求和素质,明白当下更应该努力学习。
“‘寻找校友足迹’其实也就是‘寻找美的足迹’”。赖凯洪还介绍说,他目前主持开展的“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进行生涯规划,将学校和外部职业世界相链接,让更多在校学生不但从中学习校友的学业与职业经验,汲取美学的营养,还让在校生感悟校友所展现的艺术精神,从而激励在校学生不断深入艺术的堂奥,更加坚定自身的艺术追求。
据了解,美术中学的新生进校以后,很快就适应学校的要求,戴首饰、留长头发的现象明显减少,经常迟到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往往是一个学生出了问题,其班主任、导师和工作室负责人都会共同给予关注,在学生的日常规范管理中体现出“人人齐抓共管,学生发展个个有责”的良好育人氛围。
校友回忆
母校给予许多美的体会
走过35个年头的美术中学,宛若一位时而严厉时而温柔的母亲,见证着一届又一届个性孩子的成长,如今那些或调皮或腼腆的学生已在绘画、雕塑、设计与传媒等领域闪闪发光。
比如,90届毕业生屈汀南成为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还是广绣的传人;99届毕业生万氏兄弟成为国际知名的3D地画大师;2002届毕业生胡庆麟因《炭烧老广》成为家喻户晓的漫画“顽童”……
一个又一个“美中人”告诉记者,他们的美术情感和艺术信仰之源,都起源于广州市美术中学。他们跟母校有着这些难忘的往事——
张彤:
老师宽严并济激励学习
毕业时间:1987年
身份: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组织委员会官方形象片导演
曾执导广州亚运会城市宣传片的张彤是美术中学1987届的毕业生,性格腼腆的他当初从北京来到广州,因为听不懂粤语,少言寡语,但班上的同学却没有因此排斥他。这份情谊让他很快融入了广州这个陌生的城市。而学校老师的培养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张彤回忆,来广州之前,他学的是明暗素描,而学校教的是结构素描,这让他刚开始十分不适应。每次教素描的林若夫老师都会因为他的素描画物体造型不够清晰而批评他,且语气十分严厉,但每次考试时又给他打很高分,这样的反差让张彤很不适应。直到后来他才明白,老师是用激将法来督促他学得更好,这种宽严并济的方式,对他的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老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的。张彤说,有一次去海边写生,由于海浪声太大,他并没有听到归队离开的声音,当时的班主任陈卓群老师非常紧张,一边在沙滩上找人一边大声呼唤他的名字,张彤笑称:“那是唯一一次有一个女人在海边声嘶力竭地喊我的名字。”话语间充满了对老师的怀念。
蔡冬元:
从美术“零基础”到质的飞跃
毕业时间:2008年
身份:北京奥运会(广州站)唯一中学生火炬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火炬手
蔡冬元被称为“最会画画的火炬手”,那是因为他曾以2008年北京奥运(广州站)唯一一位中学生火炬手而为人熟知,2011年已是大学生的他,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火炬手选拔赛中再次脱颖而出,成为大运会的火炬手之一。
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蔡冬元最先想到的是美术中学,因为他的美术是从这里“零基础”开始的。蔡冬元说,当时他对美术很有兴趣,但却没有任何创作经验,所以刚入学时,他就按照分层教学被分到针对美术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这一度让他在学习上十分迷茫。这被卢孟佳老师及时发现了,在专业和生活上给予蔡冬元许多帮助,让他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高二时,老师还因为他的专业有了提升,任命他为专业组组长,这给了他无限的学习动力,让他逐渐在美术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