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7 12:13:00
10月8日,《美美与共:古琴对话南音》在天津音乐厅举办。这场音乐会座无虚席,因为它实在难得一见——古琴与南音,这两个最古老的乐种、两项世界级非遗同台演出,着实让人期待。
“美美与共”是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的非遗系列品牌之一,旨在体现古琴、南音各自特性与文化精髓的同时,实现两者艺术对话。这是古琴与南音继“良辰美景•2015非遗演出季”后再次联手,是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对“传统”与“创新”关系的最新诠释与实践探索。
音乐会上,7首曲目各有精彩:古琴独奏《流水》、琴箫合奏《平沙落雁》、古琴独奏《广陵散》、南音与古琴《月之初-嫦娥奔月》、古琴与南音《梅花三弄》以及南音《音之初-伶伦制律》。
此次音乐会选择古琴与南音对话是有充分理由的——
古琴,历史有数千年之久,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是古时文人必修的科目。古琴之音,既温柔敦厚,又绵延淡雅,而“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古人弹琴,首先不为娱人,而为修身养性;其次是为自然、为天地,与大自然交流;再次为友,为“知音”互相欣赏。因此,除了箫之外,古琴少与其他乐器合鸣。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拥有至少800年历史,是至今可考证的最接近古代原貌的音乐表演形式,有着“中国音乐史活化石”的美誉。南音词曲柔曼、旋律缠绵,表演时的主要乐器有洞箫、琵琶等。南音的琵琶演奏犹为特别,与如今常见竖抱琵琶有所不同,保留了唐宋特色,即采用横抱姿势,与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
和静清远的古琴与柔轻雅缓的南音,无论在气质上,还是意境上,无论是在语速上,还是表达上,都有相似之处,对话起来相敬如宾、顺畅和谐,让一直难寻“伴儿”的古琴有了“新知音”。
二者的和谐在作品《梅花三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表演者李凤云、王建欣,一位是古琴演奏家,一位是笛箫演奏家。李凤云深得广陵琴派精髓,她的琴声温婉、甘醇,一如其人;王建欣的箫则吹得古朴、悠然,极具儒雅风范。二人除了是搭档,也是夫妻,常以我国最传统的、古人最推崇的乐器表演方式——琴箫合奏登上舞台,大受观众欢迎。此次音乐会上,二人扮上古装,表演琴曲《梅花三弄》时,加入了数位南音演奏者。她们盘腿端坐于夫妻二人对面,手持琵琶、三弦、拍板、洞箫等乐器与古琴“对答”。古琴与南音音色出人意料的协调——低沉厚重之中附有清丽飘逸,加之表演入情入境,令人倾心。
作品《月之初——嫦娥奔月》也是古琴与南音合作的完美体现,由青年古琴家林晨携手台湾汉唐乐府共同表演。林晨自幼随父亲、著名琴家林友仁学习古琴,其琴声清丽、空灵。陈美娥创办于1983年的汉唐乐府则蜚声海内外。
表演时,林晨与南音演奏者分坐舞台两侧演奏,古琴的乐音与琵琶、三弦、拍板、洞箫、二弦、笛子等南音乐器的乐音交流、缠绕,格外美妙。伴着缓缓乐声,装束古朴、姿态优雅的女舞者在琵琶、三弦、拍板、洞箫、二弦以及古琴的美妙合奏中翩翩起舞,犹如远古画卷中走出来的嫦娥再现人间。观众看得凝神静气,不愿发出一点声响,好像生怕惊扰了仙子。
南音《音之初——伶伦制律》是音乐会的压轴大戏,表现了传说中我国最早的音律家、黄帝时的乐师伶伦依帝命制音律的故事。在长达半小时的演出进程中,无一位观众提前退场。
南音惯用的表演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陈美娥创作《音之初——伶伦制律》,遵循南音传统,演出时,演奏者分坐在舞台两侧演奏,扮作伶伦、凤子等传说人物的演员则位于舞台中央,或执拍而歌,或翩翩起舞。当舞者最后一个动作定格、乐者最后一个乐音消散在空中时,全场掌声雷动。观众兴奋极了,情不自禁表达着观感:“太好听了!”“真是享受!”“听了后,感觉心都纯净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看得入迷,学着台上的南音演员的舞姿,在台下手舞足蹈起来。
作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备感欣慰。“我们不创新,我们推陈出新。推,不一定是推开。陈,也非陈旧,而是沉淀。古老的传统艺术好比多年的陈酒、一亿年的钻石,其价值不可估量。古琴与南音,如同两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通过几番饶有兴趣的对话,都重新焕发了生命力,都变得年轻起来。在现代的舞台上,两个各美其美的传统艺术实现了美美与共。”田青表示。而天津站之后,音乐会还将在沈阳、大连、马鞍山、成都等多个城市巡演。每到一地,都将邀请当地琴家如刘赤城、曾成伟、朱默涵、顾永祥、郑思凡、董雯雯等共同出演,展示流派特色。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