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由独联体国际人文合作交流基金会、戈尔恰科夫公共外交援助基金会、中国民族文化基金会、中国丝绸之路基金会、哈萨克斯坦人民精神文明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15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日前在莫斯科隆重举行
本报讯 由独联体国际人文合作交流基金会、戈尔恰科夫公共外交援助基金会、中国民族文化基金会、中国丝绸之路基金会、哈萨克斯坦人民精神文明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15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日前在莫斯科隆重举行。本届论坛尝试建立合作机制、搭建交流平台、吸引民间组织与资本。
论坛开幕当天,与会的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代表即共同签署协议,决定成立新的国家间机构“丝绸之路欧亚文化合作组织”,作为该论坛的常设组织,广泛吸纳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框架下从事文化事业的社会团体和企业加入,以期最大限度地为不同民族的互鉴合作建立良好条件。协议同时对合作组织的机构设置、任务分工、职权活动与资金来源等进一步予以明确,从而保障了丝路沿线各国在文化交流与来往方面的机制化与长期化。
开幕式上,中国丝绸之路基金会名誉理事长王玉锁指出,“弘扬丝绸之路精神,现在最需要的是确实有力的行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也表示,世界各国都在等待着中国创造“一带一路”这样的机会,而只有行动才能真正使这个机会落到实处,使各国老百姓真正受益。
今年5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发表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中俄“双引擎”带动下,沿线各国已经从最初的观望、理解阶段转入政策对接和执行阶段,各种经济合作方案、各个具体项目的筹划与落实,正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行之旅生态工程组委会主席周晓林表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文化的力量。注重文化交流,才能为沿线国家深层次合作奠定基石。“五通”中,民心相通是最需要下功夫的一个。要加强沿线国家的“硬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的“软支持”,必须加强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流更加集中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交流空白区域。“丝路沿线有着很多这样的地区,不仅风光秀丽、古朴,而且留存了大量传统文化艺术,应当受到关注。”
周晓林向记者介绍说,作为集文化、非遗、生态、绿色建筑、旅游、音乐等多方面为一体的大型跨国生态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西行之旅生态工程分为3条线路,分别从中国西部、东部、北部出发,穿越贵州、云南、四川、西藏,途径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不丹、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直达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尼泊尔南毗尼圣园。为确保更切实、有效地推动丝路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西行之旅生态工程下的各个子项目均提交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课题组论证和认可。“西行之旅生态工程以文化旅游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为预设目标,符合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方向,也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相一致。”
据悉,此次论坛围绕“发展伙伴关系,共商文化合作”的主题,开设了“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丝路精神的实践与未来前景”、“多边经济合作的新型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与传统经典的当代创新”等多个分论坛,涉及宏观文化经济、区域合作、图书馆、博物馆、哲学历史、传统创新等诸多领域。论坛除了交流宏观文化经济、图书馆、博物馆、哲学历史、传统创新等诸多领域如何加强合作之外,还宣布启动一系列文化交流项目。论坛与会者认为,借助这些项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将切实丰富与发展,并将为实现沿线各国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