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是我国历史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祖先,他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景仰。2015年9月14日,由中国文化交流网、凤凰网陕西频道联合举办的“崛起新丝路·人物访谈”在凤凰演播厅录制,北京盘古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张玉受邀采访。张玉对盘古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也是盘古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他从不同方面讲述了其中的奥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盘古精神,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历来为仁人志士所效法。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陕北瓦窑堡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随后的十多年里,毛泽东以盘古精神激励万千革命志士,最终缔造了新中国。
回顾自己的一生,张玉不胜感慨,曾经在缅甸偶然接触到了翡翠玉石,也因此结下了一生的佛缘。数十年来,他往返于缅甸、非洲等地,寻找最好的翡翠、红木以雕刻佛像、建造佛寺。在雕刻佛像时,张玉也曾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当想到盘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内心就平静了。他绝不能破坏玉石的美好意愿,要给后人留下一处佛门善地。据了解,北京密云冶仙塔翡翠观音殿已于今年5月开光面世,吸引了大量香客,河南登封另有在建的天中寺。一共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三尊大佛,其中,释迦牟尼佛高约9.9米,宽约5.5米,重达80吨左右。
玉石雕刻的翡翠大佛经过开光后,显出了翡翠原本的颜色,看起来晶莹剔透,没有任何瑕疵。佛像旁边的柱子上雕刻了两条巨龙盘旋而上,相隔五米左右,气势恢宏。龙头龙尾呈现出一致的颜色,就连龙身的每一处龙鳞都发出同样的光亮。玉石雕刻的释迦牟尼佛脸部没有一点杂色,灯光照上去十分透亮。佛像顶部的两棵松树枝,发出的颜色也极为相称。“这块翡翠是一种特殊材质的的万年彩石,据说有可能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的一块珍宝,有着特殊的魔力和灵性。用它雕刻佛像不是巧合,而是玉石本身的灵性所在。”张玉发自内心的感慨到。
在研究佛学的过程中,张玉认为盘古精神与佛学文化融会贯通,佛学的核心思想在于三归五戒四报恩。三归:归佛、归法、归僧;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四报恩:报国恩、报佛恩、报师长恩、报父母养育恩。在张玉看来,盘古文化与佛学文化有相通之处,不管何教何派,都不能忘记天地。张玉表示,世人应遵守五戒,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友爱,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天下太平。所谓“无毒不丈夫”,张玉则认为应该是“无度不丈夫”,一个男人应该有大肚量,可以容纳一切的胸怀,这也是盘古精神之一。
张玉如今七十多岁高龄,依然潜心佛法,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三件大事。一是大力弘扬盘古精神;二是将佛教寺院建好;三是开办盘古学院,并用寺院养学院,烈士子女进入盘古学院学杂费等全免。在寺院建设过程中,那些出力、出资、出智的,寺院将给予长期回报。张玉表示,自己不要寺院的一分钱,退休工资就安度晚年了。如果寺院可以募到善款,他将全部用于盘古学院的建设,把来自社会的爱心都回馈给社会。
有人问张玉给儿女们留下了什么,他说:“我的儿女们生活都很好,我只把精神留给他们,物质全部捐献给社会,他们会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