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喜剧美学,踏着新时期的鼓点,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中国喜剧美学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从理论上科学地总结喜剧美学的历程,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喜剧美学,踏着新时期的鼓点,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中国喜剧美学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历史 时刻,从理论上科学地总结喜剧美学的历程,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第一个三十年,就没有第二个三十年;要前瞻喜剧美学的未来,首先必须回顾喜剧美学的历史。
一、回眸来程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中国喜剧美学,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代,喜剧美学学科孕育期。
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迎来了中国喜剧艺术的空前繁荣。于是喜剧美学应运而生,它既是思想解放和喜剧繁荣的结晶,同时又是思想解放和喜剧繁荣的一个标志。其学术价值主要在于,无论对中国国内还是对国外而言,“喜剧美学”的提出和成形都具有一定的“原创意义”(白烨语)。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有:喜剧沙龙成立(1982,主要成员有陈孝英、王愚、李天成、石国庆、王幼贝、阎广林等);陕西(1985)、广东(1988)和全国(1986)喜剧美学研究会成立;举办多届“全国喜剧美学研讨会”(1985/1986/1988)和“陕西省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1986/1987/1988/1989);第一部喜剧美学文集——《喜剧美学研究》印行(1984,陈孝英、董子竹、王增浦);我国第一套“喜剧美学丛书”出版(1987—1989);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戏剧美学丛书”,收入《笑与喜剧美学》(1988,佴荣本)和《幽默的奥秘》(1989,陈孝英);创办我国第一份喜剧学术刊物——《喜剧世界》(1988)等。
第二阶段:1990年代,喜剧美学学科构建期。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喜剧美学是从梦想走向蓝图,那么90年代则是从蓝图走向施工。尽管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强力催生的“美学热”到90年代均出现了退潮趋势,但“喜剧美学”犹若冲出闸门的洪水,任由惯性驱动着继续奔腾向前,进入一个全面构建学科体系的新时期。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有:“第四届全国喜剧美学研讨会”召开(1990);中华喜剧美学研究会电视喜剧研究会(1990,后更名中国视协喜剧研究会,第一任会长王云缦,第二任俞炜)成立;探索构建学科体系的专著《喜剧美学论纲》出版(1993,陈孝英);我国第一部《中国喜剧文学词典》出版(1991,刘伟林、徐英);一批拓展新领域之作出现(包括喜剧史论、审美心理学、弗洛伊德名著翻译等); “陕西省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又连续举办了四届(1991/1992/1992/1996);创立系列化的“全国职工小品比赛 ”(1993/1997);创办“天津喜剧电视节”(1997,俞炜)等。从80年代到90年代涌现出一批有重要建树、重要影响的喜剧美学家、幽默理论家、喜剧艺术(含文学、戏剧、影视、曲艺)理论家,如陈瘦竹、陈白尘、侯宝林、方成、王蒙、陈孝英、董健、孙绍振、薛宝琨、段宝林、刘梓钰、王云嫚、常祥霖、隗芾、胡星亮、佴荣本、阎广林、张健、徐侗、刘伟林、周国雄、潘智彪、杨明新等。
第三阶段:新旧世纪之交,喜剧美学学科徘徊期。
1980年代肇始的喜剧美学勃兴之势延续了近二十年后,开始进入一个徘徊期。
一些标志性事件反映了喜剧美学仍在顽强地证明自己的生命力,比如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幽默读物出版热,全国平均每三天即有一本面世。但像《中国喜剧观念的现代生成》(张?。ⅰ队哪竺佬睦硌А罚ㄐ齑河瘢?、《电视幽默论纲》(杨斌)、《西方喜剧美学的现代发展与变异》(苏晖)、《荒诞派戏剧的情境研究》(杨云峰)、《幽默理论关键词研究》(阎广林、徐侗)这样有创见、有深度的学术著作为数不多,大部分失之肤浅,甚至充斥着一批拼凑或低俗之作。
第四阶段:21世纪初叶,喜剧美学学科成形期。
经过十多年的艰难徘徊,2011年终于迎来了中国喜剧美学的“新元年”。
推动这一历史性转折的有两股重要力量。一是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新任会长姜增祥,常务副会长魏久尧,名誉会长王幼贝)和省艺术研究所在省文化厅支持下,经过人才和资源重组,使陕西的喜剧艺术和喜剧美学研究走出徘徊期,喜剧美学的发祥地重新焕发了青春。特别是“喜剧美学三部曲”和“喜剧批评三部曲”的陆续出版,使喜剧美学学科体系的雏形终于形成。
另一股力量是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陕西、武汉及全国各地理论家、艺术家支持下成立了国家级大专院校中第一个喜剧美学研究所(2011,所长王九成),该所于当年底隆重举办了“首届中国喜剧美学高峰论坛”,并开办了官方网站——“喜剧365”网。从而在首都为中国喜剧美学开创了一个新的根据地、讲坛和窗口。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除上述研究所、高峰论坛和网站外,还有“陕西省首届文华奖暨第九届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举行(2013);“陕西省第二届喜剧美学高峰论坛”举办(2013);“喜剧美学三部曲”、“喜剧批评三部曲”出版(陈孝英、魏久尧,2014—2015);坚持了二十七年的《喜剧世界》月刊继原创版和文摘版之后又首创综合版(2015);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喜剧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成立(2015);“第五届全国喜剧美学研讨会”在武汉隆重举办(2015);推出《喜剧美学白皮书》(草案);涌现出一批功底深厚、成果丰硕的中青年喜剧美学学科带头人,如王九成、杨云峰、魏久尧、朱洪、修倜、胡德才、苏晖、麻文琦、徐春玉、谢旭慧等。
[page]
二、盘点收成
中国喜剧美学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筑起了一座崭新的理论高峰。其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喜剧美学自立门户,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喜剧理论作为范畴美学的一个分支,与美学同样古老,在古希腊,喜剧理论就构成了亚里士多德《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喜剧理论一直是美学或文艺学大家庭中一个十分次要的成员,地位很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准确的定位。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敢冒学界之大不韪,使喜剧理论从美学大家庭中独立出来,自立门户,使之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深远影响,相信在今后美学发展进程中将会逐渐显现出来。
2.潜心建设新学科,形成了喜剧美学体系的雏形。
通过长期不懈的探索,目前,喜剧美学的学科建设已初步完成,大体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带有体系性的理论构架:
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将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相结合,以“丑”(不谐调)作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贯穿线索,以喜剧各分范畴(狭义的幽默、讽刺、滑稽、机智、揶揄、怪诞、荒诞)的谱系图及其形式规律的研究为重点,以“幽默”和“肯定性喜剧”为突破口,将纯理论研究与指导喜剧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喜剧美学的学科化、具体化、实践化、产业化结合起来,把喜剧美学作为范畴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来构建体系。
这一新学科的雏形,包含着一系列新的学术成果和理论概括。
首先,将喜剧的基础规定为“丑”,并作了新界说:“事物的内在矛盾失去相对平衡、矛盾双方的对立明朗显现而又尚未达到新的相对平衡时的不谐调状态。”从而为喜剧美学体系确立了逻辑起点和贯穿线索。
其次,在总结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全方位地揭示出喜剧的丰富内涵,对“喜剧”这一喜剧美学的核心范畴形成了综合性的新认识,提出喜剧的新定义,特别是对长期以来喜剧与笑的约定俗成关系作出了新的概括,将笑是喜剧的“美学特征”改为“审美效果”。从而使喜剧概念从原来“稀薄的抽象”跃升为“思维的具体”。
第三,针对多年来认定“喜剧必是否定性的”这一传统观点,提出喜剧既有否定性的,也有肯定性的,并为这两种不同质的喜剧分别规定了矛盾冲突的基本规律。
第四,针对以往对各基本美学范畴(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之间逻辑联系的研究比较薄弱的状况,提出应把喜剧看作范畴网络上的一个纽结,揭示出它与其他各范畴之间的差异、联系、结合与转换。特别是阐明了肯定性幽默与崇高的一致性,以及悲剧与喜剧交融的几种常见类型。
第五,针对长期以来喜剧大家族的成员及其定位十分混乱的状况,初步提出了自成一体的喜剧家族谱系图,明确了七个基本成员(分范畴),规定了各自的美学特征、彼此关系、坐标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交融所构成的复合形态。并提供了关于七个分范畴与人类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思考线索。喜剧家族谱系图是喜剧美学研究的一个高难课题,无论是《喜剧美学论纲》《笑与喜剧美学》《喜剧创造论》等论著对喜剧家族成员的综合研究,还是陈孝英、徐侗、王树昌对狭义幽默的探索,阎广林对讽刺的考察,刘法民、杨云峰、苏晖对怪诞与荒诞的考释,权海帆对机智的探究,都为最终完成这张哥德巴赫猜想式的谱系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六,针对长期以来注重喜剧主体研究,比较忽视喜剧客体研究的状况,将喜剧形式规律(造笑方式)的研究列为重点对象,不仅提出了制造和强化喜剧性矛盾的手法体系,而且揭示了喜剧的特殊样式——“幽默”的四个独立环节。喜剧形式规律的研究不仅充实了喜剧美学体系学科性研究的内容,而且为应用性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3.还喜剧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为创立新的喜剧美学价值观点燃了引信。
针对数千年来悲剧一直占据着古典美学最高范畴的世袭宝座,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明确提出应打破这种不公正的评价,还喜剧以“美的最高状态”(黑格尔语)的历史地位。他们以拓荒者的勇气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美学判断,诸如“如果我们把优美、崇高和悲剧视为美向着喜剧逐步发展的几个阶段,那么这三个范畴便是美的不很发达、不甚典型的状态,而喜剧则是美的充分发展了的,最丰富、最具体、最典型的形态”;“悲剧情感只是人类童年期的情感,而喜剧情感则进入了人类的成年期”。这种崭新的美学判断可以说是发动了喜剧认识论上的一场变革,为创建新的喜剧美学价值观打了一个前哨战。
4.为中国当代美学能否走和如何走范畴美学研究之路探察了途径。
长期以来,美学家多热心于美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倾心于美的本质的哲学思考,而对部门美学、美的特殊规律的研究极不重视,范畴美学更是少有问津。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始终把范畴美学研究作为自己的根本方向,力图通过解剖喜剧这一基本范畴揭开美的各种带有普遍规律性的奥秘,通过喜剧美学研究打通部门美学和大美学的范畴界限,为哲学美学走范畴美学研究之途探路。
5.提出并初步实践了一套有别于我国社科研究传统道路的新理念。
范畴美学研究对中国当代美学而言带有一定的探索性质,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与我们所处时代相契合的新的学术理念,它就是所谓的“四化”:一是“学科化”,即强调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和体系性,以创建自己的学科体系为根本目标;二是“具体化”,即克服理论本体空泛的弊端,把研究的重心从美的一般规律转向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三是“实践化”,即改变“始于理念,终于理念”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与国内外最新的喜剧文化艺术实践及喜剧社会生活实践保持密切的常态化联系;四是“产业化”,即让喜剧美学理论走向市场,一方面反哺社会,同时也滋养自身。这一套社科研究的新理念,与喜剧美学学科体系的各项具体理论成果一起,共同组成了喜剧美学的精神财富。
6.探索喜剧概念本土化的新途径,为中西范畴美学的融合进行了投石问路的尝试。
在喜剧美学研究的总体版图中,对喜剧的“光荣代表”(李斯托威尔语)和特殊样式——“幽默”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针对“幽默”这一喜剧分范畴长期以来内涵模糊、外延混乱的现象,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对狭义和广义的幽默进行了全方位探索,阐明了其内涵、外延、审美标准和美学特征。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说推陈出新,作为幽默的审美标准,提出了“幽默意境”的新概念,并规定了它与传统的抒情诗画意境的不同特征,从而为喜剧美学概念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和“标本”。
[page]
7. 将哲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语言、修辞学方法综合运用于喜剧美学研究,开启了范畴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的新视域。
当前我国范畴美学研究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研究方法的单一化。一般注重哲学的形而上的研究,哲学方法一家独大,其他方法则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单一的方法将范畴美学(包括喜剧美学)研究引向宏观的社会历史方面,喜剧的微观方面(个体心理)则被忽视了,甚至成为盲区。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心理学方法和语言、修辞学等多种方法研究喜剧,使这一研究深入喜剧固有的微观领域,还原、显现出一个喜剧的微观世界。这在喜剧美学方法论的探索中具有某种填补空白的作用,开启了范畴美学乃至整个美学研究方法论的新视域。
8.将喜剧美学理论与中外喜剧艺术史相结合,拓展了喜剧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一批各种艺术门类的专家以喜剧美学和艺术形态学原理为指导,与各种艺术形态的创作实践相结合,编撰出一系列古今中外喜剧史论性著作,《世界喜剧艺术概观》(陈孝英、魏久尧)、《中国喜剧美学》(魏久尧)、《中国喜剧史》(隗芾)、《中国现代喜剧论》(胡星亮)、《中国现代喜剧史论》(张?。ⅰ吨泄执簿缥难贰罚ê虏牛?、《中国古典喜剧史论》(朱伟明)、《中国喜剧电影史》(饶曙光)、《黑色幽默与美国小说的幽默传统》(苏晖)、《西方悲喜剧艺术的美学历程》(程孟辉)、《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论》(周国雄)等,便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当然,它们仅仅开了一个头,还有广阔的空白地带需要填补。
9.提出了“喜剧精神”新概念,为探索喜剧审美标准提供了新视角。
对喜剧精神的探索,是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的又一重要成果。《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第一次系统地从喜剧精神着眼探讨喜剧,提出“轻松活泼的情调”、“豁达乐观的胸怀”、“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喜剧精神的三个要点。《论喜剧精神》(胡德才)等论著进一步将“喜剧精神”的内涵划分为四个彼此联系又相区别的层面:讽刺批判精神、乐观自信精神、理性超脱精神和自由狂欢精神。它们分属于三个层面:讽刺批判精神和乐观自信精神是喜剧精神最易为人感知的第一层面,传统的两大喜剧类型——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就分别突出体现了这两种喜剧精神。而影响甚至决定它们存在的是理性超脱精神,这就是喜剧精神的第二层面,喜剧和悲剧的分野即由此而生。自由狂欢精神则是喜剧精神的第三层面,它既是喜剧呈现出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喜剧追求的人类最高理想。关于喜剧精神的阐释不仅为喜剧审美标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且对喜剧美学方法论由传统的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向主﹣客合一的存在论转化,具有启迪性意义。
10.建立起一个接力赛式的喜剧美学研究梯队。
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队伍经历了四代人前赴后继的“马拉松接力赛”,形成了四个梯队:第一代人目前已届九十岁上下,包括王朝闻、陈瘦竹、罗念生、霍松林等学术巨擘和陈白尘、侯宝林、方成、王蒙等两栖型(实践加理论)幽默大家。他们凭借对喜剧的独到见解、深刻体悟和对自己所治学科的深厚功力,单兵作战,为下一代人创建中国喜剧美学体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第二代人目前已年届七十岁上下。他们从一开始就以集团军的阵容,以第一代人开拓出的绿洲为起点,向喜剧美学大沙漠进军。他们融汇了古今中外几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创立了中国喜剧美学理论体系的雏形,成为开启中国喜剧美学体系建设的一代。第三代人目前一般都在五十五岁以上。他们接过第二代人手中的接力棒,再一次出发。他们年富力强,有系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厚的学术成果,是目前中国喜剧美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有些人直接参与了喜剧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有的则为其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第四代人目前才三十多、四十多岁。他们具有崭新的文化观念和知识结构,拥有全球化的学术视野和现代化的运作手段,又生逢其时,因此有可能在其生命的黄金时段异军突起。
以上十项主要成就汇聚成中国喜剧美学的一座高峰,我们今后的喜剧理论研究应从这一制高点出发,继续前进,攀上新的高峰。
三、探明瓶颈
目前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还存在着一系列不足和局限,它们形成了一个瓶颈,极大地制约着喜剧美学今后的发展。
其一,形而上的哲学探索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哲学方法的单一化。尽管我们的研究团队中有一部分人比较重视对研究方法多元化的探索,但就总体而言,喜剧美学研究在哲学层面上仍然停留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水平,落后于当前国内的美学研究。而后者目前已开始尝试摆脱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桎梏,放弃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自觉运用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等多种哲学方法来研究美及其分范畴,在美学界出现了多种哲学方法并存的新局面。遗憾的是,我们的喜剧研究并没有跟上这一前进的步伐。
其二,喜剧美学理论与喜剧创作实践仍存在脱节的现象。喜剧研究从起步之日就密切关注喜剧艺术实践,这是我们的一个优良传统,但后来在很多方面逐渐偏离了这一方向。喜剧美学家与喜剧艺术家各行其道,于是在不少艺术领域中喜剧理论成果束之高阁,喜剧创作实践则陶醉于艺术家狭隘的个人创作经验裹足不前,致使喜剧美学研究失去了活水源头,喜剧艺术创作则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这对二者的健康发展显然都是不利的。
其三,对喜剧美学的应用功能缺乏足够的重视。我们的研究团队中有一部分人在致力于喜剧美学学科化的同时,极力倡导喜剧美学实践化和产业化,其关注的对象正是喜剧美学的应用问题??上д獠⑽闯晌嗳说墓彩?,甚至还存在种种误解。一提起喜剧美学实践化和产业化,有些人便将它仅仅局限于办实体、办产业、赚大钱,这绝不是推广应用喜剧美学的康庄大道。喜剧美学具有极其广阔的实践性应用领域,这里的实践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喜剧美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在精神实践领域。首先是整个文学艺术批评界,它为喜剧美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园地,是喜剧美学真正的用武之地。其次是各级教育和各级学校,这一宽广的精神成长园地对喜剧美学来说目前几乎还是一片荒山野岭,它迫切地期盼喜剧美学的种子撒入其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从小就植入喜剧的精灵,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幽默智慧的高素质民族。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无限精神价值的广阔应用领域,我们的喜剧美学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page]
四、瞻望未来
喜剧美学要发展,要前进,首先必须下决心、下功夫克服上述三大局限,突破目前存在的制约性瓶颈状态。辩证地看,当前喜剧美学所存在的这些不足并非坏事,相反,它恰恰孕育着喜剧美学自我超越的动力,指示着蓬勃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喜剧美学未来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在业已奠定的坚实基础上,中国喜剧美学可以朝着三个方向发展:
一是形而上的哲学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开辟哲学方法多元化的新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喜剧美学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兼收并蓄,借鉴西方现代哲学各家的新方法,为喜剧美学奠定全新的全方位的方法论基础,尤其是解释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方法值得借鉴、吸收。当前国内美学正在尝试实现哲学的转向,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朱立元主编的《美学》首开先例,他以实践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兼采现象学-存在主义方法,提出“美是人生境界”的新命题。喜剧美学也要迎头赶上国内美学前进的步伐,尽快实现哲学的转向和方法论的多元化,拓宽哲学视域,扩大喜剧美学的方法论视野。
二是形而中的普及、提高方向。在这一方向上努力使喜剧理论成果与喜剧创作实践紧密结合,以喜剧美学理论新成果引领、推动喜剧创作实践。喜剧理论普及、提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喜剧文学艺术批评。其对象范围非常广阔,现当代不同种类、不同样式的喜剧艺术,如漫画、相声、小品、讽刺文学、荒诞戏剧、幽默诗歌、戏谑音乐、喜剧性建筑和雕塑等,都是喜剧美学得心应手的批评对象,是喜剧美学检验自身得失的绝好实验场地。喜剧美学家要放下身段,走出象牙塔,深入丰富多彩的喜剧艺术实践,吸纳新时代的新鲜地气;喜剧艺术家要打破狭隘经验的枷锁,跻身喜剧美学的殿堂,接一点理论的香火气。喜剧美学家以喜剧艺术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丰富、升华自己的理论;喜剧艺术家以喜剧美学的思想成果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两家结为一家亲,互为动力,互为载体,沿着这一方向走下去,必将迎来一个喜剧理论和实践双丰收的新局面。
三是形而下的应用方向。在这一方向上,首先应努力使喜剧美学实践化、生活化,拓展喜剧应用的广阔领域。喜剧意识作为人生在世的一种方式和境界,不仅显现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显现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喜剧的幽灵自由穿行于教育、文化、政治、外交、管理乃至个人交往等诸多生活领域。从司马迁的《滑稽列传》中可以看出,古代真正的喜剧角色不是戏剧舞台上的演员,而是现实生活大舞台上的各种社会角色,他们是智慧出众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弄臣、说客和策士。他们充任的社会角色各异,但都把幽默的态度作为处世的重要手段,来有效地实现各自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目前国外医学界提出第三医学新概念,即以养生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幽默、喜剧的笑被视为第三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和手段,由此可见喜剧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它在人类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把健康、快乐、幸福与自由普洒人间。
其次,应大力开拓喜剧美学的产业化新方向。喜剧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门类,它将喜剧文化元素产业化,以其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喜剧美学产业化的使命,是把“喜剧”从艺术创作、美学研究的对象转化为商业运作的对象,从愉悦人类的手段转化为富民强国的工具。通过产业化,可以使喜剧美学理论走向市场,变成生产力,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学术研究和艺术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五、迎接新时代
沿着我们设定的方向勇往直前,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洋溢着喜剧精神的新时代。已故美学家俞吾金认为:“喜剧美学代表了当今时代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他断言,一个“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并将其命名为“喜剧美学时代”。(俞吾金.喜剧美学宣言[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27-28.)
老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理,演绎出这样一个结论:喜剧是理念历史地发展出来的最高范畴。在他看来,喜剧既是理念发展的最高范畴,又是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美的理念中,喜剧的地位最高,它高于史诗,高于悲剧;在历史的绝对精神中,喜剧的地位也是较高的,它高于认识,高于道德,高于法律,仅次于宗教与哲学。
马克思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澄清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迷雾,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喜剧理论的合理成分,明确指出:“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马克思.第一卷.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他在另一个地方补充说:“现代的旧制度不过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马克思在这里明确地将喜剧的本质还原于客观社会历史,喜剧实质上属于社会历史范畴,是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阶段,从逻辑上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或范畴。
我们置身于一个空前的喜剧时代,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产生与时代本质相匹配的成熟的喜剧美学理论和喜剧艺术创作。时代精神召唤着真正的喜剧美学和喜剧艺术登台亮相。让我们敞开双臂,去迎接伟大的喜剧时代以及与之同步的喜剧美学和喜剧艺术的到来!
中国喜剧美学正在从第一个三十年迈向第二个三十年。站在两个三十年传递接力棒的历史时刻,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中国人的喜剧意识、喜剧文化和喜剧美学研究都出现了我国现当代史上少有的活跃景象;与此同时,为“喜剧热”鸣锣开道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喜剧美学也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活力。
人类迄今已走过几千年的漫漫征程,他在日趋成熟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日渐苍老。而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人类的成熟化,也需要历久弥新的年轻化。我们每个人作为自然人,都不可避免地会衰老乃至故去,但我们的理想、信念,我们对真善美永不言弃的追求,我们奉献给这个世界的思想成果,却可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喜剧美学,就是我们中国人创造的一个可以使人类青春永驻、喜梦成真的小小载体。它镌刻着四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初恋与情殇,向同代人、向我们的后代欣然宣告:
喜剧美学依然年轻。
喜剧美学永远年轻。
2015年7月—9月
(执笔人:陈孝英、魏久尧、胡德才;参与讨论者:王幼贝、王九成、杨云峰、朱洪、姜增祥、贾海权、修倜、苏晖、谢旭慧、梁栋、刘乙洁、秦泉安、郑凯、臧云、羊犇、宋启瑜、孙伟、尹虹、彭刚虎、张佳萌、宗宪文、任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