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4 13:39:31
每年七八月,是教育培训市场最火爆的时节,因为在不少家长眼中,暑期是孩子补习的黄金期。而随着应试机制的不断变化,补习门类也越来越多,英语、数学自是不在话下。而今年,由于中高考改革加大了对阅读能力以及阅读积累的考查,并且在中高考录取时,同等分数下优先录取语文成绩高者,于是,一些诸如“阅读素养班”、“阅读兴趣培养班”等以加强阅读能力为目的的培训班成了今年假期的新亮点。
然而,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商家多以统一的诗词串讲以及名著讲座为主,由于没有因材施教,很多学生听得“不走心”,参加阅读培训班就成了“耗时”又没有实际收获的低性价比的事儿。
对此,有学者指出,阅读兴趣的树苗不可能一夜之间变成参天大树,尤其是通过单调的没有创新方法的培训班来实现,更有些“天方夜谭”。
加大阅读分量
今年家长和学生都发现中高考文字加量了,且根据官方说法,今后的趋势是重点考查学生9年乃至12年的阅读积累。
以北京今年中考语文为例,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阅读理解,红色经典《红岩》也收纳其中。在情境作文的考查中,增加了阅读名著经验的题目。在考查整体感知、筛选信息、形成解释等阅读核心能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考查。
高考则为进一步强化阅读,对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首次设置“多文本阅读”板块。据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分析,今年考卷中,多文本阅读是指多个非连续性的现代文文本阅读,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多、文字量大,对学生综合多个文本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求更高。
中高考政策的变化也带动了各学校教育与考题方向的调整。一些地方的语文考试,100分的卷面,有50分是现代文阅读。“至少在题目的选择上,有大量的阅读题出现了,不像过去是一个小题一个小题出现。”一位中学老师对记者说。
读高一的武泳鑫在提到今年7月的语文期末考试题时,连称“被现代文阅读的试题雷到了”。
文章讲述的是大禹治水后,回到家中幻想自己变为一棵树,结果醒来时发现自己真的变成了树,头上也长出了树冠。
武泳鑫说,虽然文章比平时考试的阅读文章都要短,大约1000字,但内容新鲜又奇怪,觉得文章将传说故事新编,注入了自己的想象。“我只是能够将情节读懂,却读不出任何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大意”。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此类文章,所以一头雾水,答题思路也比较混乱。
而武泳鑫的同学也都表达了相似的想法。
对于学生的反应,北京市第九中学高一语文教师单玉坤表示,这反映出学生平时的阅读量还不够,人生经历也比较少,让他们去理解这样一篇文章确实比较难。“这篇文章内涵比较丰富,出题者的目的是想锻炼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单玉坤说,这次期末考试试题也是朝着高考改革的趋势发展,目的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度。“学生一开始可能达不到所要求的深度高度,需要时间和实践慢慢进行训练”。
培训名不副实
市场是政策最敏锐的执行者,这话一点也不假。针对这一政策变化,市场立马做出了反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圣’杜甫因何最终‘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李白和杜甫有着怎样的关系?他们的朋友圈里有无共同好友……想知道这些就快来参加‘走进盛唐诗词班’吧。”这是一家培训机构的广告,培训机构里不时有家长前来询问究竟如何提高阅读水平。
学生家长汪女士说:“传单满天飞,不可能说去轻易地相信某一家。我们有一个家长群,更多是大家去咨询,再互相沟通一下。”
汪女士还表示,学习还是要靠辅导的,不能全部靠学校。有空家长自己辅导,没空的家长只能送到外面托管,或者是上补习班。“这就是一种趋势吧,别人报,我也要报,绝对不能落下来或者是掉链子”。
然而,阅读兴趣真的能通过一个假期的集中式供给培养起来吗?
据记者了解,所谓的阅读素养培训就是由老师串讲诗词,再让学生根据理解背下古诗词。另外,有的阅读兴趣班还会串讲诸如《西游记》、《论语》、《骆驼祥子》等名著。
“基本就是背古诗。”一位把孩子送进阅读“托管班”的家长对只读读诗词就能提高阅读兴趣有点存疑。这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平时在家坐不住,看不进书,本来想报个阅读兴趣班培养孩子较好的阅读习惯,但发现上课其实就是背诗词、讲名著,教学方法“没创意”??醋?ldquo;高大上”的课程,无非就是填鸭式教学,对孩子的兴趣养成帮助不大。
除此之外,没有相应教材,不因材施教也是阅读培训班的最大短板。
重在培养兴趣
而对于处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阅读培训班着实有些不靠谱,噱头的成分更多。“今年中考,语文试卷的汉字量1.8万,但令人想不到的是,物理试卷的文字阅读量也在1.8万字左右。”一位初中一线教师告诉记者,任何考试考的就是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而这个能力不是靠瞬间“开窍”就能掌握的,得凭多年积累。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花钱让孩子去接受毫无效率的填鸭式培训,不如在平时就培养其阅读兴趣。
有调查显示,学生的阅读选择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其中,低年级学生更喜欢童话、神话故事。四年级开始,学生对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科幻类读物感兴趣。而女生则更喜欢反映少年儿童生活的小说,男生更喜欢探险故事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
韩旭的女儿今年9岁,平时喜欢看童话故事。韩旭告诉记者,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和女儿在网上挑选一些书,因为是自己选的,女儿每天都能用两三个小时看这些书。有时间,她也会和女儿一起读,共同挑出一些好的语句、段落,让女儿抄在一个小本子上,经常翻看。韩旭觉得,这样既能帮孩子积累词汇、学习描写,也能让她趁机练字,孩子不会因此有压力,反而会爱上阅读。“很难指望用十来天的集中培训就能让孩子手不释卷。相反,暑假期间,引导孩子从自己感兴趣的书读起,每天保证阅读时间,哪怕只有10分钟,读一小段,日积月累,知识的储备也是很惊人的,贵在坚持。”韩旭说。
夏女士是一位初二女孩的家长,同时也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她认为,孩子的阅读应以课文为基点,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尤其向原著延伸,让他们向更大的阅读空间扩展。她给女儿的阅读建议是,把四大名著作为假期必读书目,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本阅读,其余的如诗歌散文作品、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等都可以随意选择。“只要是读好书、有质量的书,短期效果或许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孩子会终身受益”。
而对于那些实在提不起兴趣读书的孩子,专家建议不妨从看绘本开始,并且父母每天尝试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经常去书店,写下读后感等方式都是培养孩子兴趣的“窍门”。
古有《诫子书》曰:“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让阅读循序渐进,不要让孩子从小就把阅读看作是任务或是负担,放下“为了考试”的功利性目的,保证阅读的自发性,就会读出更多乐趣。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