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标记着人类的传承,刑法作为社会文化视域的一隅,缩影着整个文明的承启。自古朝今,文化的指向为脱离于杂糅、庞乱的现象,将其细化为系统的、科学的独立纵深研究。我国刑法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古代社会刑法并不
语言符号标记着人类的传承,刑法作为社会文化视域的一隅,缩影着整个文明的承启。自古朝今,文化的指向为脱离于杂糅、庞乱的现象,将其细化为系统的、科学的独立纵深研究。我国刑法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古代社会刑法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刑律也并非独立的法律,而是散落在各律法条文中的。近代刑法学自贝卡利亚《犯罪与刑法》一书的问世,理性的、系统的追其根本的探索应声而起,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平凡跃动,西方向东方输出文化理念与体系,日本得益于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建立起体系化的刑法理论体系。中国与日本同属中华文化圈的相似性,使得变型期的近代中国选择引入日本刑法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奠定大陆法系的理论基础。
正是文化的交流使得笔者有幸读到松原芳博教授的大作《刑法总论重要问题》,本书是由西北政法大学贾宇校长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前任校长西原春夫先生共同担任主编的“当代日本刑事法译丛”的开篇译作。2009年开始松原芳博教授以“刑法总论思考”为题,在《法学演习》上连载文章,此后连缀合集形成了《刑法总论重要问题》一书,并于2013年出版,中译版由苏州大学法学院的王昭武教授执笔翻译,译作经典。2014年该书中文版出版以来,其独特的行文框架模式和鲜明的结果无价值论立场受到读者的好评。通篇阅读之后,既可以把握刑法总论要点的内容也可全面看到刑法总论的脉络,同时也将日本的判例贯彻始终,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
《刑法总论重要问题》一书以结果无价值论为理论基调,通过探究解释论上的真正对立之所在及其背景,揭示了日本刑法总论重要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力图呈现更为合理的刑法理论。本书特点有二:一是完全有别于传统刑法教科书的写作体例,通过提炼出刑法总论中的重要论点,就此展示了松原芳博教授的独立思考。可以说,松原芳博教授就各个论点的论述,其本身就是一篇独立的学术论文,具有相当程度的理论性。二是不仅分析解读了既有判例,更通过设定大量案例来论证、检验刑法理论,将案例与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尽力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密切保持对理论体系的一贯性与具体运用的妥当性的相互验证。
点面结合整体紧密
松原芳博教授编著的《刑法总论重要问题》相较于传统日本刑法总论而言,独具匠心的以点为中心进行全面铺展,鲜明的立场阐释深刻的理论内容,坚持结果无价值基本立场贯彻始终。作者行文过程之中有意的将各个论点深入进行研究,且不流于纯粹机械的理论,结合理论深层思想背景,挖掘论点哲学向度的内涵,反射刑法理论体系的人文厚度。
尽管有别于传统刑法总论的体例,作者仍然遵守刑法教科书的一般逻辑顺序“序论-刑法基本原则-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刑罚论”,只是刑法体系框架内将论点作为独立的篇章进行纵向深维度的研究,端视成文后的每个篇章,亦可以作为独立的部分进行出版集,例如刑罚的意义与目的、不作为犯等内容连载于《法学演习》。可见,该书既满足一般刑法总论的刑法体系整体性的要求,不脱离于传统教科书体例的逻辑顺序,也作出独特创新以及颇具人文色彩的理性解说。
理论解说判例佐证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并和的学科,法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理论归结的终点还是落实到司法实践之中,司法实践判例佐证了理论成立的与否,当然司法实践也需要理论为指导。《刑法总论重要问题》一书中双管齐下,一方面对刑法总论的理论学说进行综合评析,就解释论问题在犯罪体系中找到精准的定位,根据学说背景以及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竭尽可能地列举了各式疑难判例,将判例与理论进行结合,证明理论的可实践性。
纵观全书,本书结果无价值的立场贯穿全文。从刑罚的意义与目的到刑法的基本原则,从犯罪论体系到违法论内容,再到责任论的故意与错误、违法性意识等内容,整体上贯彻自己的观点。可日本刑法不乏与结果无价值的论争,面对行为无价值的针锋相对,松原教授坚守自己立场,构建缜密的理论学说,同时以判例为匕首,批驳行为无价值为基础的理论学说。我国一般刑法书中,有关理论的论证案例并非来自真实案例的列举,而是为了迎合理论学说所构建的,无意中造成刑法理论学说脱离司法实践,提出的理论学说也就失去原有的价值??杉?/span>,刑法总论作为指导性的书籍,应当将理论与判例进行结合,丰满刑法的实践性。
人文情怀哲学积淀
刑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其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论的研究,历经百年发展的日本刑法薪火相传。刑法学,包括刑法教义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应当具有人文底蕴。松原芳博的《刑法总论重要问题》一书追根溯源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将哲学思潮背景作为刑法理论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日本刑法学界对刑法总论的研究似乎呈现出沉寂的现状,尤其是法科研究生院的学生对于刑法总论只是单纯的记忆,松原芳博先生对此深感忧虑,我国刑法的研究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多数法科研究生研究倾向具有实用价值的刑法分论?;谎灾?/span>,尽管日本学界大方之家已经对刑法理论进行多维度的研究,观点也是纷繁杂芜,单纯的记忆并不能解读风险社会下的法律问题。
社会科学虽然是科学但其不是完全静止的,有着流动的一面,刑法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刑法总论作为刑法学科的基础,尤其是学科背后的人文精神引导着刑法的发展。松原芳博教授意识到思想背景对刑法发展动力的作用,结合理论背后的哲学之义以及思想之谛阐释自己的立场,剖析法益保护主义、罪行法定主义、行为主义等原则,力图将其渗透到刑法总论篇章之中,我国历史的现状决定刑法发展命运多舛以及实用性色彩,一般刑法教科书的编排往往不去深究哲学背景与内涵,松原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