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31 10:00:38
罗湖社会创新空间工作坊7月26日正式开张。经过两轮PK,26个项目成功入围“大爱罗湖”首届公益慈善对接计划实地考察环节,为了使入围项目方案进一步完善,围绕公益项目设计和预算,在导师的带领下,入围机构负责人在工作坊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23家入围机构报名参加
“大爱罗湖”首届公益慈善对接计划由罗湖区社工委、区民政局和区慈善会共同发起,是罗湖区在全市率先开展的一次公益创投尝试。该计划对接的是罗湖区的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旨在搭建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社会公众与基层社区资源的匹配平台。
经过项目初评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的PK,总共124个申报项目中,有26个项目脱颖而出,8月份,他们将迎来第三个PK环节—实地考察。“有些入围的项目在预算方面做得不太合理,项目设计的逻辑性也有待提高,所以我们决定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一场‘头脑风暴’,对入围机构来说,这也是一次能力建设的培训。”罗湖社会创新空间运营方光合春田社会组织联合发展中心项目负责人黄源表示,该中心同时也是“大爱罗湖”首届公益慈善对接计划的承办方。
共有23家入围机构的负责人报名参加。当日上午,组织方特别邀请龙华新区好青年公益文化交流促进中心理事长范志明和广州市恩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人周早英两位老师授课。其中,范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大家思考公益圈的现实,同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带大家梳理了项目设计的过程。周老师则为大家梳理了项目要素和项目管理流程,重点讲解了如何编制项目预算。
午餐过后,没有休息,23家入围机构的负责人被分成四个讨论小组,在各小组督导的引导下,展开对各个入围项目的交流和讨论。此次工作坊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项目展示,各讨论小组代表分别展示了自己组别的项目修改方案,工作坊的其他参与者也积极对修改方案作出点评,并提出中肯的建议。
项目计划书应强调社会效益
申报项目的经费预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项目能否获得企业资金资助。如何做预算、成本如何衡量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认为公益机构的财务很简单,无非就是人家给你钱,你用出去了,其实并非如此,公益机构的财务具有其独特性,而且很复杂。”广州市恩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人周早英介绍称,公益机构与商业机构在财务上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公益机构必须要做到诚信、透明、公开,要对捐款人负责。现实情况是,不少处于起步阶段的公益机构根本就没有财务人员,有些即便有,也难以满足公益机构财务的独特性。
周早英将中国的公益机构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扩张阶段“财务是公益机构的血液,财务能力若跟不上,必然会影响机构的发展,因此每到一个阶段,公益机构负责人就应该分析自己团队的财务能力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周早英说。
谈到项目书的编制,周早英强调,项目书中一定要强调社会效益,这是出资方最为看重的“很多公益项目计划书中只有产出没有效益,这是公益机构最致命的缺陷。”周早英说,一个社会现象,公益项目未介入之前是什么状况,介入后又是什么状况,由此带来的改变就是社会效益,这一点必须要在项目计划书中体现。其次,整个项目应该是可持续、可循环的。
如何做预算?成本如何衡量?周早英向机构负责人分享了她的经验,即项目预算一般包括设备、人员、项目运作、行政管理和一些不可预见的费用,每一项预算可进行两至三级机构的合理分类。此外,在做预算时,一定要遵循市场价格“我发现很多项目预算都存在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费用与项目活动脱离,有的根本不清楚对方的需求,更多的是站在自身角度去考虑。”周早英说,公益项目强调前期调研和团队作战,团队中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不能所有决策都由机构负责人一人拍板。
“项目书中哪一块需要调整和改善,老师和同行的伙伴们给了我们一些非常好的建议,大家集思广益,可以让项目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于此次工作坊活动,多家入围机构的负责人表示收获颇丰。
专家说法
能力要提升打牢基础最重要
在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胡小军看来,“大爱罗湖”首届公益慈善项目对接计划实质上搭建了一个公益资源和项目对接和匹配的平台,通过开放、透明、专业的运作,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相比传统慈善运作方式,这一活动更多站在促进罗湖整个公益行业发展的视角,通过政府、爱心企业、慈善会以及社会组织的多方协作与互动,共同打造罗湖本土公益价值链。”胡小军评价称。
关于公益创投平台的搭建,胡小军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平台必须是透明与开放的,这是整个活动公信力的保障;二、整个活动的运作是专业的,无论是项目的评审还是项目的后续跟进与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基于现代公益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专业推动;三、活动应该是一个“协同设计”的过程,有相应的机制和渠道,促进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活动。“罗湖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做了很大努力,大爱罗湖首届公益慈善项目对接计划是一个充满诚意的活动。”胡小军说。
胡小军表示,整个对接计划对于罗湖区的社会组织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不管最后是否获得资助,这一过程都会促进社会组织的成长,每一家参与的组织都有各自的收获。
关于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方向,胡小军认为,需要将项目资助、专业能力提升以及组织建设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由于整个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打牢基础最为重要,特别是在项目开发与设计、社会资源动员、组织内部治理与管理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最为重要。”胡小军说,罗湖区本土公益人才的培养也非常关键,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推动。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