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同城附近喝茶网_全国同城约资源匹配系统_一条龙200快餐

教科书里要留住乡愁

2015-05-27 09:42:14

字号
古诗词是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优秀文化。在教科书里嵌入经典的古诗词,既是在延续了历史文化的血脉,又传承了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留住了乡愁。中华民族的根在哪里?毫无疑问,是典
古诗词是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优秀文化。在教科书里嵌入经典的古诗词,既是在延续了历史文化的血脉,又传承了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留住了乡愁。
中华民族的根在哪里?毫无疑问,是典型的由地域文化衍伸出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不缺乏时尚的元素,也不缺乏创新的能力,唯一缺失的就是没有把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符号发扬光大的平台和条件,连习近平总书记都不赞成古诗词从教科书中去除掉,并明确作出表态。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识,都有其在文化认识上的思想共性,因为民族的文化源于传统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乡愁。我们有责任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起码能担当起不让传统的优秀文化荒芜的历史责任。面对教科书的去中国化的表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种价值观去舍的态度。说明对传统文化没有价值观上的认同性,一味从世界范围内引经据典。这种方法对扩大视野确实有益,但过多则会致滥,也将使国家的传统文化根基呈坍塌状态。
民族的文化根基来自于哪里,历史没有考证。但有一点已有结论,就是我们的一切文明的传承或是记载,都来自于乡村。城市虽然是留传文明的地方,但城市没有乡村的功能。所有城市的生命背景,都生发于乡村。一切的生命本体,也诞生于乡村。
古诗词为何能成为我们的一种情结,笼统地讲,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人的根基性的特征问题。这是古诗词的本原。从哲学层面上讲,人走到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到哪里都能寻找到自己的根基,也就是能知道自己的历史。人的历史是人发现生命意义的本质特征。现代社会,人类的自由迁徙,使人逐渐失去了根基性。多元文化的撞击,又使人的观念裂变,人给自己人为地进行了历史割裂。人开始彻底在根基面前迷失了方向,开始浮躁起来。根基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让人的思想找到一种皈依。而根基问题的解决,恰恰就是历史在根源文化上的解决过程。寻根之路比较艰难,但人类寻根的恒心始终走在路上。第二个方面是人的文化属性。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而言,人肯定是第一性,文化是第一性的附属物。因为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没有人,人就不会在大自然中留下文化的符号。既然人发明了文化,就必须地掌握文化。二者是密切相连的。人既然创造了文化并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形成了社会文化的基本属性,人就必然要主宰文化。主宰文化是人的一种情感表现。三是文化的历史属性。文化皆是有历史内涵、历史原因的。一切的历史,都不能断裂,也不能成为碎片。如果成为碎片,势必会凝结成一种愁,一种淡淡的愁。而这种愁,就可以断定其为乡愁。
乡愁是每一个人生命历史的附属物。因为乡愁,我们可以上溯历史五千年,去遥忆历史,甚至还原历史的情结。其实,我们的生命无论长短,它始终在路上,那就是在文化的路上。而更多的乡愁表现形式,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恰恰可以印证。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们抒发胸怀的文化产物,不管历史如何跌宕起伏,它却以一种文化的气质留存下来,甚至成为我们几代人的思想血脉。
可以形成一个具体的定义,古诗词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它虽然在某一个时代有某一个时代的表述方式,但它在不同时代却有相同的表述方式。这就是古文化的魅力所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就在于它可以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中,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下,依然有相同的思想表达。一首千里共婵娟的诗词,可以将千古的月亮传诵。一曲吾将上下而求索之词,可以把改革的气势磅礴表现在各种场景之中。这就是古诗词的文化共性。文化共性是人类的精神血脉得以传承的唯一条件。人类的文化始终不因人类的历史原因而失落。
现在,我们许多部门致力创造条件?;し俏镏饰幕挪?,这种积极性值得赞许,但对古诗词的不认同或是去除化,确实是一种遗憾。因为古诗词中包涵着我们的历史基因,携带着一个民族的价值符号,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血脉,轻易的割裂让我们伤不起,愿古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的乡愁能留得住根,并能成为我们怀念的乡愁载体。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乡愁 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