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建寺距今1800多年历史,因供奉有释迦牟尼佛指骨真身舍利而驰名中外,是中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有人说:“法门寺是阿育王探索以‘治心护国之术’代替‘军事征服手段’的崇佛反战行为,欲以‘灵迹’化人,从而建塔传佛;也有人说:“法门寺就是丝绸之路的产物,伴随丝路西去,佛教跟着来自印度、中亚的商人、使者、移民,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再经玉门关、河西走廊传入内地,传播民间,继而建塔寺传教。
祈福法会
不论哪种说法都值得考究,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法门寺于唐朝鼎盛,它的宗教地位让信仰达到光芒顶点,从地宫出土的佛骨真身舍利及2000余件大唐珍宝,是法门寺对舍利的尊崇,也是一个时代对宗教的景仰。
5月1日——2日,凤凰陕西《文化探秘之旅》栏目携手佛教专家、战略规划师、文化学者、书画艺术家、网络大V等专家学者走进法门寺,深度体验佛家文化,解读丝路佛学,访谈高僧大德,共话“丝路佛光 慈缘法门”。
法门寺壁画《大唐迎佛图》
在法门寺地宫旁,有一面长达200米的壁画《大唐迎佛图》,描绘了唐朝举国上下迎佛祈愿的宏大场景。地宫30年一开,每迎请一次舍利,岁丰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以唐朝一共有8位皇帝“六迎两送”真身舍利,正是这样一个几乎让百姓万人空巷的佛教迎请仪式,让唐长安沸腾千年。
这是信仰,也是礼仪。
在千年之后的法门寺,祈福大典依然恢宏上演。5月1日,虽天公不作美,阴雨延绵,但“文化探秘团”依然以虔诚之心参与进此次盛典中。
祈福大典
较之古代的万人朝圣,如今的祈福大典在保留了原始祈福仪式之外,更多了些现代融合感:“晨钟暮鼓”必不可少,身着大唐服饰的侍女依然“乐舞迎候”,“佛音梵乐”演奏大唐古风古曲,“心香供养”路引佛光,“祈福法会”邀信众及游客与大德高僧,共同诵经祈福和谐盛世,国泰民安。
慈心过堂
早上10点,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内上升起佛指舍利,上百信徒齐聚正殿,瞻仰佛祖真身舍利。祈福法会后,游客随即进入千手观音堂,体验“慈心过堂”。
“过堂”即吃饭
“过堂”即吃饭。于佛家而言,用斋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行动,更是一场虔诚的修行,用斋前小声祷告,告诫自己所用之食每一粒皆来之不易,用餐时不挑食不剩食不东张西望,三面斋器,一碗盛米,一碗盛菜,一碗盛汤,礼毕食尽。
“文化探秘团”的专家学者对行斋礼仪中的“七粒米仪规”深表好奇,对此,法门寺永彻法师解释道:“佛经言七粒米是最低标准和最低限制,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据了解,“慈心过堂”是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保留环节,旨在让游客亲身体验中国汉传佛教的生活传统,从而启发大众的感恩心和慈悲心,获得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
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存放着2000多件唐代珍宝和4枚舍利(1枚佛祖真身舍利,3枚影骨),虽然现在宝物和舍利已移至博物馆和合十舍利塔,但对这个面积仅31.48平方米,却赐予法门寺辉煌的原始地宫,大家依然充满好奇。下午2点,“文化探秘团”一行人前往地宫,一探究竟。

法国的丝路使者尼古拉斯和欧旭瑞接受记者专访
在去地宫的路上,“文化探秘团”偶遇来自法国的丝路使者尼古拉斯和欧旭睿,尼古拉斯是地宫挖掘的见证者,他说:“当年地宫的挖掘,让法门寺名声大噪,除了受人尊崇的世界唯一一枚佛指舍利外,地宫挖掘出的宝物也让世人震惊。”
在尼古拉斯眼里,中国的物质文化是丝绸之路上的神话,不管是地宫七宝还是享誉中外的琉璃器,都代表唐朝皇家对舍利的敬重和东西方丝绸之路交流的成果。他特别表示,对当时从地宫挖掘出来的已被蚕食、并没有完整保留下来的丝绸深感遗憾,并于1990年以个人名义向丝绸保护机构捐赠30万美元,用于对丝绸的保护和挖掘。

法国的丝路使者尼古拉斯和欧旭瑞接受记者专访
在用餐之前,凤凰陕西集合《文化探秘之旅》栏目所邀专家举行了一场以“丝路佛光慈缘法门”为主题的思享会。 思享会围绕“法门寺对丝绸之路的贡献和作用”的主题,各领域专家学者针对“法门寺作为世界佛都中心,对于世界亿万信众的精神文化影响”“挖掘法门寺本身的文化内涵”以及“法门寺未来的文化前景”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展现法门寺别具一格的佛教文化。
结语:
佛家讲究佛缘与修行,两天的探秘并不能全面抓透法门寺的过去与将来,但行走在这片佛门圣地,即是佛与众的缘分。
就像要去瞻仰佛骨真身舍利要经过的1230米的佛光大道一样,走入佛光门,沐浴佛光;踏入般若门,获得智慧;迈进菩提门,心沉灵感;穿过圆融门,万事通达,朝拜大道旁的十尊菩萨,了解菩萨度化众生的方式,所以这也是一条成佛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