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同城附近喝茶网_全国同城约资源匹配系统_一条龙200快餐

东亚合作悖论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2015-04-29 10:30:11

字号
在现有地缘政治利益冲突不能妥善解决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海上丝绸之路难以在实际层面推进东亚的区域合作。
中国的经济增长深刻地影响了地区的政治经济结构及区域各国的发展路径,毋庸置疑地改变了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版图,使得关于全球政治经济,特别是东亚地区权力转移的讨论逐渐增多。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和规模让一些学者认定,中国将在许多层面上对外构成实际威胁。也正因此,中国的邻国一方面强调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极度担忧中国经济的强大所带来的政治以及军事威胁??悸堑矫拦魅沸浦胤笛侵?,日本更为明确地表示出区域政治和军事野心,东盟长期以来在区域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中国崛起而导致的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化,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中国与其邻国的关系日趋错综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期望通过进一步促进与东亚邻国的经贸往来,增强彼此的相互依存,进而改善与邻国日趋紧张的关系。尽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定位为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新模式,官方文件强调通过“加强海上互联互通以及发展海洋经济”,致力于促使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但是,早有声音指出此战略的外交意义甚于经济含义,中国欲在世界市场上“重新包装”,明确显示出中国扩展其世界影响力的意图。
 
客观地说,美国在该地区大部分盟友,本质上是希望美国能够制衡中国,从而确保这些国家在该地区的利益。如果海上丝绸之路能够顺利实施,在一定意义上就确定了中国在该地区实际领导者的地位,东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将发生实质性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及其邻国关系是否能因此有效改善?亦或会进一步恶化中国与其邻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从而影响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
 
当前的东亚区域合作
 
首先来看构成东亚区域合作重要推动力的贸易与投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中,中国已经借由东亚地区成熟的生产网络,一跃成为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仅从贸易和投资数据来看,在针对90%的产品零关税的基础上,中国东盟已经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就域内贸易而言,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在2013年持续攀升至4436亿美元。预计双边贸易在2020年的时候将达到10000亿美元。中国与日本和韩国三国互为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有着密切的合作。2012年三国GDP合计达到14.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20%;2012年三国进出口总额约为5.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量的35%??凸凵?,三国各自拥有产能强大的产业基??;潜力巨大的市场;以及鲜明的技术优势。有如此厚重的贸易和产业关系做基础,中国与日韩以及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毋庸置疑的相互依存度。
 
巨额双边贸易的背后,是中国与包括日本,韩国和东盟在内的主要东亚国家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逆差。2011年,中国与日本,韩国,台湾和东盟的贸易赤字分别达到:462.9亿美元,477.8亿美元,89.81亿美元和226.9亿美元,且双边贸易赤字还有持续攀升的趋势,其中加工原料和半成品是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所在。这与长期以来在东亚所形成的贸易生态相关:东盟各国与其他东亚国家/地区出口零部件或半成品到中国,中国再将半成品或成品出口到美国、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地区进行最后的加工。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贸易结构开始发生巨变。尽管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出口的很大比重,但是技术和资本密集性的出口商品亦逐渐增加。这些变化加快了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之间的工业和出口结构的逐渐趋同,导致了地区间的经济冲突和竞争逐渐加剧。随着中国在各个行业的竞争力日渐增强,这种矛盾关系进一步升级。
 
资本流动同样影响着双边的经贸关系。尽管目前中国仍然有着大量外资流入,中国已经从一个巨大的外资吸收国转变成为外资提供方。以中国和东盟双边投资为例,累计双向投资达到1007亿美元。中国占比23.4%,东盟占比76.6%。中国在东盟的投资增速高于东盟在中国的投资增速。2012年,来自东盟的直接投资达到70.7亿美元,与之前相比仅增加1%。而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达到44.2亿美元,与此前相比增加52%。 但中国的对外投资浪潮尚在摸索阶段,投资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制造加工,尚未带来预想中的回报,暂时没有如同当年日本公司在东亚大规模投资,从而在实际上推动区域合作。
 
仅从数据上来看,中国与东亚诸国的贸易与投资往来加深了彼此相互依存度。中国与东盟国家所保持的贸易赤字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中国的发展给周边国家所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而非威胁。许多国家也意识到参与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问题在于,中国的经济壮大,一方面确实导致一些原本属于东亚国家的经贸机会丧失,同时,中国更为明确的外交举动和军事实力的增加引发东亚诸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恐惧。这些导致近年来中国面临日益紧张的周边关系。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也正是希望能够借此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同时,营造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驱动
 
如上所述,对于东亚的区域合作来说,最主要的驱动力在于由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所构成的市场的力量、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以及外部的周边环境。那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否能够成为新的动力,或者说,是否能够助力现有的区域合作驱动因素?
 
首先,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须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加快转型升级。同时,在多年的经济发展后,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与大量的资本,而这些经验和资本需要寻找“出口”。海上丝绸之路如果能够合理规划,将有利于统筹好陆海资源,促进区域内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进而促进市场深度融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国必须从政府层面,整体做好统筹国内各地区“走出去”项目的产业布局。将走出去的中国力量作为合力,形成互补结构。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中国沿岸各省已经结合各自的发展特点制定了相关的宏伟发展规划。比如泉州市“海丝”建设项目库项目已增至57个。其中包括吉永泉铁路在内的7个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海上丝绸之路”绿色石化产业合作泉州园区、中兴海丝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在内的15个产业合作项目,还有30多个文化交流项目。与此同时,广西,湛江,宁波,海南等相关沿岸地区都已经出台相关的文化、旅游、港口兴建等项目。这些项目的目的都在于带动当地的产业走出去,并进一步提升当地经济发展得吸引力,吸引外资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才。问题在于,各自为政,没有顶层设计、宏观统筹的结果会导致重复建设,同时引发走出去中国力量之间的相互竞争。
 
第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能够进一步改善业已存在的港口和沿线基础设施。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看,业已存在了200多年的港口和海上交通枢纽,早已是东亚生产网络的重要的一部分。过去几十年,通过这些港口,生产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运往各相关国家,进而完成组装,成品则运往欧洲和美国市场完成贸易交换。2014年,广西钦州港与马来西亚关丹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缔结国际姐妹港。如果钦州港与关丹港的班轮航线能够顺利开通,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的“两国双园”就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推动,从而进一步推动航线、物流、信息、人才等多领域的合作。同时,中国已经开始或正在筹建公路13条,铁路8条,同时在相关的油气管道、桥梁、输电设备、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这些为“一带一路”逐步奠定了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的铁路、动车以及港口运营商的发展。
 
问题在于,中国必须在实际操作层面,以高标准来建设基础设施、辅助完善当地教育和医疗体系以及科技创新机制,这样会在真实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惠及当地民生的同时,改善周边关系,促使沿岸国家的相互融合。这样做的大前提,需要走出去的“中国力量”充分了解当地市场。比如兴建包括港口在内的基础设施,必须要以周边的经济发展为大前提,避免宏大计划之后的闲置。简言之,包括港口在内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对中国工业产品的需求,助力当前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也就要求走出去的中国力量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避免政府决策导致的无谓损失。这种无谓损失一方面是“闲置”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包括不以市场为导向所导致的沿岸各国质疑海上丝绸之路“互利共赢”的经济目的,引发当地将海上丝绸之路归于政治和军事层面。此外,也会因不以市场为导向而卷入因当地政局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比如被新上台的斯里兰卡政府要求停建的科伦坡港城项目。
 
第三,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说,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历史,本质上是希望能够传播中国致力于构建和平周边的善意。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与福建泉州,途径广州,北海,??冢蚰辖肼砹缀O?。从吉隆坡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向加尔各答,穿过内罗毕,肯尼亚,向北延伸至非洲的好望角,红海,最终止于雅典。进而与至威尼斯的路上丝绸之路相汇??梢运担煤献髁煊虼游魈窖笠恢毖由斓搅瞬薜暮?。
 
根据官方的文件,中国希望能够借此促进沿岸各国的文化和政治沟通,从而构建新型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这也就意味着海上丝绸之路本质上是为了构建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但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要解决两个关键的问题:外部因素和区域的内部分歧极有可能导致海上丝绸之路无果而终。如何促使政治、文化、历史相异的各国抛开分歧,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能否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尽管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方式,但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避免要面对跨区域的合作。域内合作已经如此复杂,中国是否能够处理好跨区域,跨文化所带来的更为严峻的挑战,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能否为复杂的东亚合作铺垫出一条相对平坦之路。
 
如上所述,海上丝绸之路中所涉及到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投资以及文化产业合作等,与业已存在并不断推动东亚合作的驱动因素并无冲突,实质上寄希望于海上丝绸之路能够进一步有效地促使沿岸各国的经贸往来,改善和增强中国与沿岸诸国的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所以,单纯的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推动东亚合作。
 
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与政府角色
 
能源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海洋经济等都是中国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动因,而改善现有的胶着的地区局势,构筑一个和平的国际发展空间才是中国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中国致力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致力于通过经济合作与援助维护和平的周边环境。中国的崛起导致东亚的地区格局变化,其他国家对此的反应已直接导致中国面临更为困难的局势。美国的态度使得这一局势更为胶着。日趋复杂的周边关系严重威胁着东亚地区的稳定,极有可能使中国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付之东流。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本质上是为了缓解中国和周边国家因边界问题而导致的紧张关系,同时可以在事实上制衡美国所提出的重返亚洲战略??悸堑胶I纤砍裰纺壳案嗍且恢窒笳饕庖迳系母拍?,在实际操作层面,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必须直面以下几个主要挑战。
 
第一,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如同历史上其他大国崛起一样,中国的崛起的确在本质上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版图。一个强大的中国能够更为有效地实施经济外交,保证其在这一地区的国家利益。与此同时,中国有能力抗衡来自其他大国的压力,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制定国家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2013年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被认为是直接抗衡美国的地区影响力。比如此后,习近平主席出访四个中亚国家,并签署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合同,而美国在该地区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经贸联系??梢运?,美国认为来自中国的“敌意”已经相当明显:通过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所包括的沿岸国家的经贸往来,能够在事实上增强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而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政策在外界看来正是反映出中国从“防御”走向“进攻”的表现。
 
美国所提出的重返亚洲战略已经明确展示出亚太地区是其核心利益所在。奥巴马政府一直致力于对包括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国家实施接触政策,与此同时,美国主导APEC, 参与东盟和东亚峰会等地区组织,大力推动TPP,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不可能忽视中国所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美国从未离开亚洲,但“重返亚洲”这一战略的提出,让相关国家深刻体会“重返亚洲”这四个字背后的意义所在:美国长久以来在该地区建立和维护的区域影响力不会因中国力量的上升而消退。面对中国清晰表现出的扩大地区版图的意图和提升国家影响力的举动,美国必然不断调整其地区战略,确保其在这一地区的核心利益不受损失,这包括对其在这一地区的固有盟国的战略,增强经济和军事合作等。而其战略的调整直接导致当中国致力于与其周边国家构建和平的外交关系的时候,不得不面对因美国在这一地区战略调整所带来的障碍。
 
如果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顺利实施,中国将从陆地国家一跃成为海洋强国,有能力控制从太平洋到印度洋,进而到非洲的主要海上交通要道。美国不会坐视并允许中国可能的“政治野心”变为现实。美国不能接受地区主导权旁落。出于同样的原因,包括日本,印度和相关的欧盟国家也会对海上丝绸之路在实际上采取消极甚至抵抗的态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将可能步履维艰。
 
第二,大部分东亚国家对于与中国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展开海上合作表示担忧。对于中国所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也担心中国是否将会在相应的合作项目上施以限制条件。事实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也提醒了沿岸诸国,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15世纪的中国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力。因此,他们怀疑中国的实际意图是要控制南海和东海问题的主权之争。在此背景下,如果中国在边界问题上一直采取强硬的态度,那么,中国难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该地区掌控主导权,进而难以主导或推动该地区的区域合作。
 
此外,东南亚国家和日本传统上依赖美国的军事和经济保障。美国长期以来在亚洲的战略就是要确保其盟国的安全和政治经济自由。与美国长期保持的这种盟友关系,导致那些与中国长期保持经贸往来,并因此受益的国家并不愿意在经济受益的同时在政治上做出回报?;痪浠八?,这些东亚国家已经从美国获得了军事保障,因此他们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不必以政治和安全保障作为先决条件。这将阻碍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
 
第三,沿岸诸国因为国内发展阶段的不同,各自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加之这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各异,因此,难以逾越现有的分歧。传统上,东盟在地区合作进程中扮演着默认的领导和协调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东亚的地区合作因东盟的协调和推进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一定进展。中国提出的海上丝绸战略旨在借由海上丝绸之路共同创建紧密相连的区域。这将毋庸置疑地挑战东盟在该地区的中心地位。
 
从主观上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旨在缓解边界争端,通过推动各国港口、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连接,加强丝路沿线东盟国家和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进一步推动区域融合。必须注意到的是,2015年东盟共同体将建成,成为新的区域政治和安全机制,此外,在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印尼也提出“全球海洋轴心线”理念。这些由不同力量主导的战略在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并行推进的同时,也会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有力挑战,在边界问题升温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成为笼罩区域合作的阴影。
 
结论
 
东亚国家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通过成熟的生产网络,建立起来相对稳定的经济相互依存。在一定意义上,东亚区域一体化本质上是一种“中间道路”,它通过在东亚国家之间创造一种优惠的开放环境而试图将西方势力拒之门外。这也正是美国担心和忧虑,并强调“重返亚洲”的原因所在。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经建立了自贸区,与此同时,中国与韩国、日本也正在就自贸区的建设展开谈判。根据目前的官方文件,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主要集中于业已存在经济合作领域。简言之,海上丝绸之路预计能够给已经存在合作的国家带来更大经济利益。海上丝绸之路在政策层面的确有可能通过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互联互通,共同发展海洋资源促进区域合作,甚至有助于改善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目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包括开发海洋资源在内的宏观合作的讨论上,尚待明确的发展规划和项目陈述。即使未来有明确的规划,中国依然要解决如何将因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转化成为政治和文化影响力,而这一点在过去几年始终困扰着中国的周边战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和担心。
 
由于国家利益各异和美国长期以来在该地区所形成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以及现有的极有可能被激化的边界冲突,中国短期内难以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和担心。东盟国家很难抛开文化,宗教,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分歧,如果美国在这一进程中扮演“活跃”的角色,那么东盟国家可能会对中国的“野心”更为敏感。由此所带来的担忧是中国无论如何解释也不容易消除的。因此,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美国及其盟友之间的关系,海上丝绸之路会因政策环境在经济层面推进相关沿岸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往来,但是难以在实质上改变目前中国所面对的地区权力制衡所带来的周边局势胶着的状态。
 
一个地区的经济合作需要领导,无论是名义上还是事实上的。中国经济实力意味着已经可以扮演事实上的区域领导者,但问题在于经济上的实力并没有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为区域的政治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不得不分出精力来解决近期所面临的一系列地区不稳定。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崛起和传统上美国在这一区域所建立的影响力之间的冲突。各种力量在区域合作中的角逐将更为激烈。在现有地缘政治利益冲突不能妥善解决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海上丝绸之路将同目前现存其他东亚区域合作一样,难以在实际上推进东亚的区域合作。
 
  文/吴湘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东亚 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