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2 10:08:19
——肖云儒,1940年生于江西,居住于陕西西安,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研究员。1961年,肖云儒就首提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理论,深刻影响中国文坛。几十年来。他深入研究,热情推介西部文化,被称作西部文化的大使。
——“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多年建设的一个重点。很多学者从经济角度解读“新丝路”,其实,文化才是丝绸之路的最早推动力。著名文化学者、中国西部文化、丝路文化研究者肖云儒,对丝绸之路有着很深的研究,结合“一带一路”阐述了文化交流在丝路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最早面临的一些周期性问题,也叫原点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性问题。在东西方的不同时期,纷纷出现了一批原点思想家,来回答这些终极问题。老子的《道德经》里归纳为人与自然、人与天的关系;孔子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心的关系是佛教的回答。肖云儒认为,文化和经济一样,是丝绸之路开辟的最早动力,文化既推动了丝绸之路的诞生,又推动了丝绸之路的拓展,无论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都与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联系。沿线文物的发掘足以证明古丝绸之路的存在,并被人类所认可。从古到今,文化交流在丝路上非常盛行,唐代的汉族本土舞、胡旋舞等,就是从中亚西域传入中国。象征中国文化的龙、中亚文化的骆驼、印度文化的象,出现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街道的旅游商店里,这表示丝路文明已经日常化了。
——肖云儒说,“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中,蕴含着很多东方智慧。第一个东方智慧是太极思维,陆上丝绸之路起点(长安)很集中,终点很分散。在现代科学的背景下,人类智慧是共享共赢,和谐团结、理念至上的中国思维,“一带一路”的根本立足点是“和谐、和平、和惠”。第二个政治理念也是中国的智慧,陆上丝绸之路由东向西,就是古代政治的合纵连横。
——“一带一路”的海、陆结合,实现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使陕西由腹地变成了前沿。据介绍,中国目前处在一个产能过剩的时期,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使西部由一个被救助的地域,转化为孕育新企业和资金的地方。
——陕西的文化优势决定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牵引。肖云儒2014年7月参与了“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与张骞第67代玄孙一同前行,走了8个国家。肖云儒认为,民意基础是“丝绸之路”长足发展的新要素,“一带一路”使得沿线各国都能感受到无穷的发展潜力。沿线有很多以丝路命名的宾馆,肖云儒后来写了一篇短文“丝路在国外热乎的很”。每到一地,肖云儒都要写一篇稿子,回来后有60多篇文章,收入《丝路云履》。
——如今,响应“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国家有60多个,包括非洲、拉丁美洲等不在丝路沿线的国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高度关注。“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的倡议,更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肖云儒说,要用“博望”的眼光、“丝路”的意识,正确看待“一带一路”,将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段龙头,真正实现走出去谋发展。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