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闻,中俄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文化交流》杂志主编,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创联部主任,陕西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陕西文学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贸易之路,又是一条文化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由此打开了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开端,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繁荣不衰,胡乐、胡俗与中原文化不断融合,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因而大放溢彩。中俄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文化交流》杂志主编王芳闻,是陕西资深的文化交流使者,从文化繁荣的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邦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是沟通心灵的良药。王芳闻认为,文化的深层次沟通,能增加亲近感和认同感,只有“文化通、感情通”,才能经贸通,实现共赢。政府要大力整合民间文化资源,整合更多民间力量,加强文化交流。“一带一路”中,沿线各国需要加强在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绘画、出版等方面的交流活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出现灿烂辉煌的景象。
文学的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相融,可以增加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认同。王芳闻建议,应该增加民间文化力量,抓住这次机遇实现“互联互通”。利用互联网,通过影视、网络、动漫、游戏等新的文艺载体,把精品文学通过数字化传播出去,让中国的文学影响世界。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陕西文学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优秀精品创作,特别是打造新丝绸之路经典之作。其次就是加快推进走出去,与丝绸之路沿线作家进行广泛的交流。
相对华北、华南地区,陕西文学的翻译水平较落后。因此,借助丝路文化交流,与沿线国家的出版社合作开展翻译工作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陕西文学的精品著作更加多元地面向世界文坛,不负陕西“文学重镇”的大名。据了解,陕西文学基金会成立3年来,坚持“扶优、扶新、扶贫、扶困、扶青”的“五扶”原则,把文学青年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陕西文学基金会连续几年举办“文学陕军”进校园活动,组织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高建群等,走进陕西的中小学校园以及各大高校,举办了一系列文学讲座和面对面的创作交流互动。
同时,陕西文学基金会非常重视残疾人作家的发展,自成立以来,资助了30多位残疾人作家,帮助他们解决了“写作难、生活难、出书难”的问题。陕西共有近100位残疾人作家,基金会帮残疾人成立了作家协会,设立了残疾人作家奋进奖,帮助残疾人树立自尊自强的生活心态。在这些残疾人作家面前,贾平凹曾经说过:“他们的人格力量非常强大,精神意志非常坚强,在他们面前,我要仰视他们。”
培养青年作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强则文学强。陕西的老一代实力作家在青年时期已经崭露头角,这说明作家必须从青少年开始培养,保证中国文学代代相传,不断提升和繁荣。王芳闻认为,中国不仅要做文学大国,更要成为文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