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6 10:42:44
李 勇
男,汉族,1964年生于西安,祖籍陕西泾阳,198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年分配到新华社陕西分社,先后任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2003年成为高级记者(正高职称)。 2008年任副社长、总编辑,2012年12月任分社党组副书记,主持分社工作,2014年4月任陕西分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
……【详细】
作为陕文投这几年来跨越式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和传播者,我感触非常深。每次去陕文投,第一感受就是新闻多、故事多、亮点多。 2011年我和同事到陕文投采访,撰写的题为《四大平台夯实龙头地位整合资源推动产业转型》调查报道,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陕文投用了五年多的时间,从一个有愿景的“海市蜃楼”发展成为真正的“文化航母”,着实让人惊叹。陕文投在陕西文化大繁荣、产业大发展的进程中做出表率,已成为陕西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和文化强省的龙头企业,初步显现出“文化航母”的引领作用。
在《陕文投报》适逢创刊一百期之际,我借此向陕文投这几年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由衷的赞叹和祝贺,同时通过这几年的切身观察和体会,谈一些个人的感想,与大家分享。
坚持文化理想,联合开创陕西文化宣传新局面
长期以来,新华社与陕文投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自2013年10月新华社与陕文投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来,双方在品牌推广与形象策划、舆情监控与智库服务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
合作以来,双方及时沟通、频繁对接,积极推进各项合作事宜。新华社使用了文字、图片、视频、网络、户外大屏、新媒体等各种报道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地报道陕文投的各项成就及活动。
由新华社采编播发的《陕文投集团董事长王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西部影视节目交易会开幕》、《影视版权仲裁机构在西安成立》、《丝路国际电影节影视节目交易会在西安举办》、《陕西影视产业调查》等稿件,被《新华每日电讯》、《陕西日报》、东方卫视、新华网等近千家海内外媒体广泛转载。
这些报道都是积极、正面的,对陕文投的发展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给予充分展示,有效发挥了新华社作为中国最大、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传播作用,联合开创了陕西省文化宣传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这一讲话让人警醒,尤其是对文化企业而言,应该清楚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自觉做到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
我认为陕文投这几年来一直也都是这么做的,坚持文化理想,倡导主流价值观,“不做市场的奴隶”。像陕文投出品的《推拿》《张小五的春天》《叶落长安》《舰在亚丁湾》《我们光荣的日子》《黄帝》《我们在延安》等多部影视剧和纪录片,传播的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梢运担挛耐队笆幼髌吩诜绺衲诤铣氏值亩际腔蛏系亩?,这与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是一致的。
文化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文化现象往往被视为社会变化的晴雨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市场机制在文艺创作和文化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的问题,助长了“低俗、庸俗、恶俗”之风。一些随着市场大潮走的文化人和文化企业,逐渐变成了市场和金钱的奴隶,文艺的粗俗化、欲望化、媚俗化乃至情色化问题比较突出。
在如何处理“文化与市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上,我认为“陕文投没有做市场的奴隶,但也没有做市场的敌人,而是成为了市场的主人”。成功的文化产业与企业绝不是只拿精神当饭吃,更不是越穷越好,而在于生产出既受市场欢迎又积极健康,既满足群众需求又不失格调水准的文化产品。
陕文投集团董事长王勇是一位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企业负责人,同时又有着高远的文化理想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是陕西省为数不多的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产品需要承载起社会引导功能,真正的精品力作是不用担心市场销路的,好作品恰恰是市场的创造者和引领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陕文投在“不做市场的奴隶”的情况下也照样能做大做强,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对全国文化产业及企业在新时期的大发展、大繁荣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创新发展模式,激发文化活力
陕西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省份,省内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及自然景观文化优势非常明显,是典型的文化资源大省,陕文投在陕西做文化产业有着天然的优势。
但在陕西做文化又不能局限在历史和传统中,必须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就如同陕文投董事长王勇曾经所说的那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不应该只是被埋在土里、挂在墙上、供在庙堂,它必须和现实的土壤发生反应,让文化活起来”。如何让埋在地下、沉睡千年的东方文明再现辉煌,陕文投提出了“传统文化现代化、陕西文化市场化、中国文化国际化”的创新发展思路。
据我所知,陕文投正在打造一个大型文化项目———欢乐东方文化城,它以陕西帝王陵遗址为切入点,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传播方式再现历史,讲述中国故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讲述手段和传播方式上。陕文投这几年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开放发展,针对国际上人们对文化接受的具体特点来创作内容、制作产品、开展文化传播,我觉得欢乐东方文化城项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和实践。
其实,在陕文投文化呈现方式创新的背后,是企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我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陕文投在资本运作、企业管理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如在资本运作方面,陕文投集团成功地进行民间资本整合,放大金融杠杆作用。陕文投韩城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陕文投集团仅出资3 亿元,整合了韩城市政府1亿元和当地民营资本 6亿元,开创了陕西国有文化企业整合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先例。
在人才使用上,陕文投实行“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市场化机制,先后有50多位员工历练成熟走上管理岗位,10多位中层管理者和下属公司高管被降职或辞退。能做到这一点,作为一个体制内的公司是很不容易的。
目前文化产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新媒体、新形态、新平台的出现,对文化产业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创新将是一个文化企业必不可少的经营发展理念。陕文投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打造各种平台,激发文化活力,把陕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是一个典型的智慧型文化企业。
整合多方资源,打造“文化航母”
我在采访中得知,截至2014年10月底,陕文投集团总资产达125亿元、净资产52亿元,实现经营收入56.21亿、贡献利税5亿多元,企业产值、利润年均增长25%以上。
据我分析,陕文投这几年来如此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整合多方资源,按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文化项目,构建“全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平台、全省文化资源整合平台、陕西文化品牌创建平台、文化资本增值平台”四大平台,最终实现了规范化的跨越式发展。
在五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中,陕文投形成了以 “做大在板块,亮点在影视,重点在整合,扩张在资本”为特色的发展模式。我认为陕文投成功的几个关键词就是“理想、创新、整合”,这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陕文投已成为陕西省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头雁”,显现出文化产业“航母” 的引领作用。
我认为文化航母必须是资产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大、行业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企业,它要有宏大价值追求,不是简单以挣钱为目的,而是要为人类解决精神需求问题,越是能解决问题的航母才越能走得更远。
陕文投有着勇于担当、敢挑重担的精神,有一支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队伍,还有着严密的工作体系,工作亮点纷呈,发展势头非常好。
目前陕文投正处在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期,企业应该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的利润来源和龙头产品,同时要加强风险控制,继续创新体制机制,做到平稳发展,一步步做强这艘 “文化航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华社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陕文投的事业,把陕西文化宣传工作推向更高台阶。我祝愿陕文投这艘“文化航母”前程似锦、一帆风顺,带领陕西乃至中国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大海中不断掀起精彩的浪花。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yrrlx.wrzs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